江蘇省教育廳體衛藝處 古 愷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學前教育,對廣大學齡前兒童給予了親切關懷。2018 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名義出臺的面向學前教育的重要文件,為新時代學前教育工作提供了指導理念和行動指南,具有里程碑意義。如何滿足人民群眾對“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如何更好地培養幼兒的德智體美勞?幼兒園是開展幼兒教育保育工作和推動幼兒全面發展的主陣地,新時代大力發展幼兒教育,幼兒園必須勇于擔當、主動作為,加快自身改革與質量提升的步伐,加強特色課程建設,改進教育教學活動,以更好地承擔起時代和歷史賦予的重任。
3~6 歲是幼兒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意識萌發和行為養成的萌芽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下文簡稱《綱要》)中將健康領域的目標描述為:1.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2.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4.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綱要》在內容與要求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所以,應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進行安全、營養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幼兒體質,提高幼兒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用幼兒感興趣的方式訓練基本動作,提高幼兒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和主動、樂觀、合作的態度。
不論是從國家、民族的長遠發展來看,還是從當今幼兒教育的需求以及幼兒健康成長的實際來看,推進幼兒園健康領域的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革創新,提高幼兒園辦園水平和幼兒教育質量,既是國家的戰略需要,也是未來學前教育的改革方向。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下文簡稱《指南》)中提出:“發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2017 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印發了《“健康江蘇2030”規劃綱要》,強調將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要樹立“大教育”“大健康”和“大體育”理念。今年襲擾全球的“新冠疫情”,也給所有人上了一堂生動的健康教育課。面對未來的世界,沒有身體就沒有一切。體育是生命的“密碼”,體育運動能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使內臟器官的機能得到提高,能改善和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工作能力,提高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
來自腦科學的研究證明,幼兒的學習應該是一項全身的運動。當嬰幼兒扶著椅子搖搖晃晃地站起身來,我們往往會滿懷欣喜地從中看到幼兒的“學習”,學習站立、行走、奔跑,學習抓、捏、手眼協調,我們對幼兒的這類學習總是充滿信心,并毫不吝嗇地給予肯定和鼓勵。然而,隨著幼兒一天天長大,成人口中的“學習”變得越來越狹義,也越來越嚴肅,似乎總是和“知識”“理性思考”聯系在一起,而幼兒們的摸爬滾打則統統被歸入“玩”的陣營,慢慢地劃入“學習”的對立面。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以“感知運動階段”來描述兒童認知發展的最初階段,受其理論的影響,在早期教育領域幼兒的動作發展和運動能力得到了人們的充分關注。一種共識是,感覺運動協調是構成多種學習的基礎。幼兒2 歲后思維能力的發展呈現出質的飛躍,但感覺運動經驗仍是構成高級認知的基礎,心理運算和它所支持的智力成就都源于內化的動作。簡而言之,幼兒的學習是一項全身運動。
動作研究的兩位杰出先驅格賽爾和麥克格雷都認為,運動是促進幼兒其他各方面能力發展的重要通路。已有研究證實: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幼兒的精細動作能力與其學習活動之間存在密切聯系,精細動作技能可以預測學生在小學低年級時的學業成績,尤其是閱讀和數學成績。只有進行大量愉快的操作體驗,幼兒的精細動作水平才有機會得到充分的鍛煉,不僅可以不斷建構、體驗與活動內容相關的認知結構,更能為未來的學習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曾是我們對運動員的刻板印象。然而,神經學家Lay Giedd 研究發現,長期被視為“運動指揮中心”的小腦在協調思維和做出決策的過程中同樣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一些規則復雜的球類項目中,運動員們正是在身體運動中完成了對規則的記憶和理解,而不是坐在桌前朗讀和背誦。這意味著,幼兒參與的各類身體運動,無論是課堂小游戲、體育課,還是豐富多彩的戶外活動,都會強化小腦中的神經元連接,不僅能提升運動能力,也會促進幼兒籌劃、擬定決策等思維技能的發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由此可見,體育除了有強身健體的主要功能,還有助于培養幼兒勇敢頑強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質、迎接挑戰的意志和承擔風險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幼兒的競爭意識、協作精神和公平觀念,更能弘揚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精神。
從生活的角度來看,體育是健康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認為:體育鍛煉,是一種受益終生的生活方式。“運動不足”造成的“功能退化”已成為一種社會病,“有規律的體育鍛煉”是治愈這一“疾病”的良方。自覺、自主、自律是此方的核心,即有自覺鍛煉的意識,有針對自身條件的自主鍛煉方法,有自律的飲食管理、身體管理和堅持鍛煉的習慣。普通人的體育鍛煉,是長期堅持、科學適度、膳食均衡、健康行為的綜合。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講,接受體育教育是大多數家長的訴求。從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可見,參加社會體育培訓讓幼兒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是絕大部分家長的訴求,占比高達92.9%以上;希望“培養興趣”的目的占比達77.8%以上,借助體育鍛煉提高“社交活動能力”“提高綜合能力”的占比接近50%。在對參加足球、籃球項目培訓的家庭收入情況的統計中我們可以看到,月收入超過10000 元的家庭占比達到 72.1% ~ 80.2%,其中月收入在10001 元 ~ 20000 元之間家庭的比例為30.6%;而月收入超過30000 元的家庭占比達到21.5% ~ 28.3%。
這些數據一方面說明家長高度認可體育教育對促進幼兒生長發育的功能之外,也越來越關注體育教育對幼兒性格養成和綜合素質提升方面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也說明社會對全面、深入開展體育教育的愿望強烈,收入越高的家庭對體育運動的理解也越深入。
2018 年9 月10 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提出了“四位一體”的目標要求,明確強調要讓學生享受運動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和錘煉意志等。
從《“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到《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從《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到《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無不凸顯出國家層面正以戰略視角看待體育教育。
為了大力發展幼兒體育教育,全面提高全省幼兒體育素養和綜合素質,江蘇省教育廳和體育局聯合出臺《關于做好2017 ~ 2019 年度體育特色學校申報和遴選工作的通知》(蘇教體藝〔2019〕號) (以下簡稱《通知》),積極推動展開特色學校創建行動,大力推進全省學校體育改革創新,發揮學校體育教育這個主陣地的作用,為加快推動幼兒體育教育改革和有效提升幼兒教育質量探索了新路。
對于幼兒園而言,創建體育特色的目的在于彰顯體育教育在幼兒園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價值,明確幼兒園健康領域教育的工作目標和工作重點,規范幼兒園在體育教育中的工作內容和行為,完善幼兒園體育教育的工作機制和組織架構,創設幼兒園體育教育的“綠色”生態環境。
《通知》要求,幼兒園要依據《綱要》和《指南》開展體育活動,同時明確了幼兒園體育教育的全納性、教育性和基礎性特征。要求幼兒園面向全體幼兒,著眼園所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強調以校園足球、快樂體操、幼兒籃球等項目的率先開展,拉動幼兒園積極開展相關教育教學活動,實施“生存教育”“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全人教育”政策,促進幼兒在身體、心理、社會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充分實現體育教育的價值。
在體育特色幼兒園的創建工作中,應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引導幼兒園對開展的項目進行“課程化”“兒童化”的整合和改造,結合項目獨有的育人功能開展活動,從而更加充分地挖掘項目的教育教學元素。
要鼓勵幼兒園結合自身的辦園理念和培養愿景,開設“娃娃足球”“快樂體操”“炫酷籃球”等特色教育課程,豐富幼兒園的課程體系。
活動應結合適合幼兒的游戲,將游戲融入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從而積極建構集體教學活動、晨間鍛煉活動、下午體育活動及其他具有園本特色的文化活動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系列活動,與居家鍛煉融為一體,構筑豐富、有趣、高效的體育教育鍛煉生態圈。
幼兒園應加強宣傳,向社會和家長告知體育教育和各種體育活動項目開展的作用和意義,積極爭取社會、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匯聚廣泛的力量,共同推進活動的有效開展。
當然,從目前各地現狀來看,我們也應清楚地看到,體育特色幼兒園創建、特色項目的開展、課程體系的建構還面臨著場地、器材、經費、師資、社會認可等諸多方面的困難,但各級政府部門和各地幼兒園都有決心、有能力做好這一件關乎國家戰略、關乎民生、關乎幼兒健康成長的大事。幼兒的成長、幼兒的未來發展,是我們所有教育人、家長和社會共同的初心,讓我們一起攜手,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