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偉欣
(河北廣播電視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80)
農民作為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力量,也是服務“三農”的主體力量,農民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農業現代化和社會的發展。因此,如何傳授農民新知識,提升農民職業技能、文明程度及利用新知識致富的能力,成為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難題。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遠程教育愈發成為農民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其綜合素質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農民遠程教育中,課程資源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農民的學習效果。目前,面向農民的遠程教育課程資源相較其他領域還比較缺乏,內容主要停留在理論層面,實踐層面的教學比較匱乏。為此,以“國家開放大學學習網”(以下簡稱“國開學習網”)為研究對象,介紹“國開學習網”課程資源建設和應用狀況,分析其開展農民遠程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解決對策,為提高“國開學習網”及類似平臺的農民遠程教育成效,增強廣大農民綜合素質、更好服務“三農”事業發展提供參考。
“國開學習網”由國家開放大學建設,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舉,實施遠程開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學校在線教育平臺。該平臺開放護理、人文、理工、教育、經管、政法、農林、語言等學科的多門課程,充分利用音頻、視頻、文本、動畫、交互等多種媒體形式,為農民提供學、練、考的一站式服務。農科類教育主要針對“一村一名大學生”,主要包括農村區域發展(本科)、園藝(本科)、園藝技術(專科)、園林技術(專科)、畜牧獸醫(專科)、農業經濟管理(專科)、工商企業管理(鄉鎮企業管理方向)(專科)、行政管理(村鎮管理方向)(專科)8個專業。其中,管理類課程學習人數較多,其余專業較少。每門專業課程主要有音頻、視頻、動畫、文本、文字教材、實驗指導、CAI課件、專題講座等呈現形式,基本能滿足農民的學習需求。農民可通過訪問“國開學習網”登錄自己的學生身份賬戶,進入個人學習空間,選擇課程瀏覽相應的課程資源。大多數課程都根據章節提煉出重要知識點,也有相應的理論視頻講解,課后還有可反復練習的練習題,另外設有線輔導功能,可向教師進行提問。
課程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是農民學習的前提和保障。課程資源建設是一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的繁雜工作,需要依據相關的規范和專業人員的指導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在課程內容制作中可能還需要聘請名校專家進行講解和實際演示,但聘請知名專家在實踐中存在一些困難,影響最終的課程內容質量。另外,有些課程資源通過第三方購買形式獲得,質量良莠不齊。目前,“國開學習網”的許多課程資源都是由教師自行建設。由于動畫、實景拍攝,AR(增強現實)和VR(虛擬現實)類型的課程資源建設投入較大,建設進度耗時長、更新慢,因此課程資源在形式上大多是錄屏、視頻,比較單一,并且部分課程的畫面質量不佳,甚至還有一些純文字資料。雖然每年都有支持課程資源建設的預算經費,但是經費有限,不能滿足建設高質量課程資源的需求。
“國開學習網”農科類課程資源建設沒有充分認識農民的學習特點和需求,一方面影響課程資源質量,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課程資源的利用率,進而削弱了學習效果。通過“國開學習網”進行在線學習的農民主要來自于農村,大多數年齡偏大,踏入社會時間較長,人格、思維方式和心理不同于年輕的在校大學生,學習需求主要與實際生產和生活相聯系,學習目標明確,對課程資源的需求多元化。而“國開學習網”提供的農科類課程資源在內容上偏重理論,指導實踐的內容較少,部分教師設計制作課程資源時缺乏對農民學習需求的了解,僅從自身角度進行,針對性不足,使課程對農民的吸引力不足;同時部分內容組織也缺乏條理,阻礙學習能力和技能相對不強的農民進行正確選擇和學習;在形式上主要是文本和視頻,并且視頻時長較長,不利于學習時間難以保障的農民進行學習,削弱農民的學習興趣。
除課程資源自身的數量和質量不足,學習對象自身的局限也制約了課程資源的有效應用。雖然網絡在線學習為學習時間與場所不固定的農民提供了較好的學習平臺,吸引了部分農民的關注,也表現出一定的學習積極性,但部分農民由于使用網絡進行學習的能力不足,不能熟練使用“國開學習網”進行學習;同時,自身缺乏學習技能,有效篩選課程資源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弱,學習進度緩慢。另外,部分農民由于生產生活的現實影響,學習的積極性不能持續,需要外部驅動力,譬如教師的引導促進學習。
農民在“國開學習網”學習過程可以與同時學習的其他人直接進行網絡交流互動,也可通過平臺直接與教師進行互動[2]。根據學習地點的不同,農民進行網絡學習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學習和集體學習。集體學習時,教師盡可能地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而當學生零星自主學習時,由于農科類課程遠程教學的師資不足,有較多來自不同工作崗位的兼職教師,其管理課程較多,有些課程的學習對象人數也較多,教師輔導則緩慢和滯后。同時,部分農民不會使用QQ和微信等方式與教師進行有效交流互動,很難得到及時輔導。另外,師資力量薄弱,導致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出現重“教”不重“學”現象,對課程內容和教學要求,以及農民學習的特點了解不夠,影響教學質量,削弱了農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國開學習網”建立運行時間約4年,相對較短,加之在人、財、物等方面的投入不足,使平臺在學習、交互、教學、反饋、共享及評價等各方面的配套功能尚不完善,課程資源及時更新、正確分類,網站使用方面的支持服務,以及保障平臺正常運行的技術維護也有待進一步加強。
高質量的課程資源是保障學習成效的基礎,必須進一步加大對“國開學習網”課程資源建設的投入力度,完善相關工作機制,為建設高質量課程資源提供有力支持。應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考慮農民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進行課程資源建設。在課程內容設計上,應更貼近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需求,更加側重實踐指導;對于理論知識,完善配套講解,促進學習者理解掌握。在呈現形式上,應選擇農民更易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如動畫、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場景演示等,內容時長不宜過長,根據碎片化學習理論的研究,3~5 min的微課程更受農民的歡迎[1]。在資源組織上,根據農民學習的思維邏輯進行合理安排。在課程來源渠道上,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對于購買第三方課程,規范流程,確保課程質量。
激發農民的學習興趣主要從興趣激勵和語言激勵入手[3]。興趣激勵是依托針對性強、滿足學習者需求的課程,緊密結合農民的工作生活各方面實際背景,設計“問題情境”,把農民需要通過學習解決的現實問題引入一定情境中,促使學習遷移,激發學習興趣。語言激勵指當農民長期面對網絡學習出現學習興趣倦怠時,教師在語言上進行激勵,使農民的學習氛圍更輕松,增強農民的學習動力。
養成良好的網絡學習習慣是農民自主運用網絡學習的前提[4-5]。因此,應使農民盡快適應網絡學習方式,在常規教學之外應利用一定時間集中對農民進行網絡學習技能講解和強化訓練,使其充分接受并熟練使用網絡進行學習。同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安排一定的學習任務,發揮“問題意識”的引導作用,用學習任務驅動學生學習,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提高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習信心,形成良好的網絡學習習慣。
學習平臺的功能和支持服務,既是學生和課程資源之間的橋梁,也是連接師生之間互動的重要紐帶;不僅能夠保障課程資源的高效利用,也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人際關系。應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完善學習、交互、教學、反饋、共享及評價等各方面功能與服務。一是平臺的課程資源要及時更新,對課程資源進行合理分類,提高檢索、篩選課程資源的便捷性。二是完善平臺的交流互動功能。與普通學校的面授教學相比,遠程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往更加自由平等,這種自由且充滿活力的交往空間有利于教師與學生自由暢談,增強師生間的互動,促進教師更好了解學習需求,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三是建立穩定的專業技術團隊,加強平臺管理維護,保障平臺良好運行,并為教師和學生解決平臺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技術問題。
遠程教育因其不受時間和空間束縛,學習者可隨時隨地自主進行學習,同時更便捷地與教師進行交流互動,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喜愛。依托成熟的網絡和新媒體技術,以“國開學習網”為代表的遠程教育平臺為農民提供了一定的學習資源和服務,但在資源質量、教學輔導支持,管理維護上仍然存在一些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未來,應緊密聯系農民現實需求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增強師資力量、提升教學支持服務水平、完善平臺功能,合力創新遠程教育模式,更好發揮遠程教育平臺提升農民綜合素質的有效作用,促進農民發展,為“三農”事業發展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