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英
摘 要:在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最看重的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在實踐中合理運用所學知識,使用知識進行質疑,激勵學生由最初的“不敢問”到“勇于問”,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向學生傳授質疑的方式方法,讓學生敢于并且善于對復雜的問題提出質疑,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參與程度。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質疑;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為:提倡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內容需要結合語文學習的特點以及學生自身發展情況,重點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以及對學習的需求,尊重學生的好奇心。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提出疑問,這樣做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抓緊學習的主動權,只有這樣才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引導性學習。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質疑存在諸多誤區
1.主體的失落
學生在語文課堂中通常會表現得更為活躍,但可惜的是,學生只會說,不會傾聽,而且教師沒有相應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智慧,這就導致學生自主質疑變得較為膚淺。學生在學習中并沒有產生懷疑的想法,只是由于教師的要求,從而導致獨立思考的時間以及空間出現缺失問題,浪費了學生的靈性以及潛能,至于動態生成的精彩更無從談起。
2.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只重視解決問題的過程,卻沒有對學生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重點培養
雖然部分學生喜歡思考,勇于質疑,但是課堂并沒有為他們建立有效的互動平臺,而且沒有將文本與學生進行有機結合,因此,學生便無法展示智慧的光芒。
3.不能正確面對學生的錯誤
我們教師通常只理解了部分評價的目的,在評價時只關注到對結果的評價,而對于過程的評價則選擇了忽略。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一些善于動腦積極創新的學生,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的表揚與激勵,他們積極質疑與思考的精神沒有得到真正的贊美,缺乏教師的引導,因此質疑就沒有動力堅持。
4.思維迷茫
小學生所處的階段為認知的初級階段,但是由于小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較為單一,因此即便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思考也往往只體現在問題的表面,而且不會提出問題。即使小學生提出問題,大部分問題也都是對表面疑問進行提問,問題無法深入文章的中心與文字的本質。上述原因也是造成學生缺少問題意識的原因之一。
5.動機不強
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以及主體參與后,便可以進行提問,但是這種提問必須以學生喜愛該學科為基礎,但是由于教師教學方法與手段較為單一,課堂教學較為枯燥,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對于學習逐漸喪失了興趣,在課上也無法充分活躍思維,這樣便會對學生提問的積極性產生不良影響。
二、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有效質疑舉措
1.為學生質疑營造良好的空間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所扮演的是主人的角色,教師必須相信學生,相信他們都可以學習、都會學習。因此,教師在學習過程中所扮演的是配角,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只起到引導學生學習的作用,學生才是學習的主動者,保證教師為學生服務。這便是新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表現。
首先,教師要保證通過自己的指導,幫學生形成獨立學習的能力,學生可以自己進行提問,并對所提問題進行分析與解決,也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或者師生討論的方式,發表自己的觀點。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保持親切的態度,對于學生的意見表示尊重,通過積極的引導與鼓勵,使學生敢于發言,勇于提問,幫助學生養成愛質疑、愛思考的良好習慣。例如在《小小的船》一課中,教師要求學生通過板書的課題思考問題。學生就會考慮:船究竟有多???船的形狀是什么樣的?為什么要稱它為小小的船?它的材質是什么?教師就可以對學生提出表揚,稱他們問題提得非常棒,而且非常愛動腦筋。接下來便和同學們說,如果要弄清自己提出的問題,那么我們就一同到課文中尋找答案。很快一些學生便在課文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最后,教師需要確保學生具有足夠的空間進行提問,有時間與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可以將自己的疑問記在練習本上,上課時進行提問;在課堂進行過程中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而且學生在下課時間也可以向老師提出疑問。這就保證學生具有提問的機會,增加提問的興趣。經過時間的積累,學生便善于提問、敢于提問,養成了愛思考的習慣。
2.教師要讓每個學生學會質疑
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過程。在初始階段,教師需要認真設計提問,激發學生討論思考的興趣,使其產生一種愛提問的欲望。因此,教師在講述課文的過程中,必須要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且向學生講述整個思維過程,為學生做出參考。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通常將其稱為疑問,在感知過程中疑問便是一種阻礙。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并針對問題進行提問。例如,低年級的學生學習課文過程中,通常會以課題為中心提出問題;然而高年級學生則會尋找文章中的重點對其進行提問。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積極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
3.教師要培養學生質疑的技巧
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提問的方式,還要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提問能力。例如,小學生年齡較小,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在提問時無法針對重點進行提問。所以,教師需要向學生傳授提問的方法,如如何圍繞課文重點進行提問、如何針對難點進行提問等。老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做好示范工作,堅持進行練習,最終一定會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教師要教導學生如何緊抓題眼進行提問,簡單來說就是對課題的關鍵詞進行提問。例如在《中秋節的晚上》一課中,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看著題目可以想到什么?有的學生說是晚上的事情。但寫的是哪一晚的事?有的學生說是中秋節那晚。這時老師要求同學們思考:中秋節的夜晚與平時的夜晚有什么區別?大家在中秋節的夜晚會干什么呢?這才是文章的中心。又比如《偉大的友誼》一文中,老師設置問題:大家看到文章的題目會想到什么?為什么會這樣想?學生回答:我們通過題目可以知道是一個介紹偉大友誼的事。老師便會問到:大家知道課文中所講的是哪些人的友誼?他們之間的友誼為什么會被稱為偉大的友誼?此時學生所提的問題便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一分試驗田》一課,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課文中只用了一分田進行實驗呢?學生在閱讀課文中便會主動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做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
其次,對于教材中的一些難點進行提問,有利于增加教學深度,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以及思維能力。例如在《田忌賽馬》一課中,大部分教師在講課時只對賽馬的兩種結果進行了講述。但是一些學生便提出了一個具有價值的問題,賽馬可能會有第3種結局,如果齊威王在進行第2場比賽的過程中發現了孫臏的策略,就可以及時調整戰術,利用下等馬去應戰田忌的上等馬,這樣最終的勝者就變成了齊威王。
4.呈現動態的結構讓課堂的質疑具有價值
不同的讀者對于文章的理解是不同的,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但是由于教師豐富的知識積累以及生活經驗,教師的質疑容易改變學生的思維,導致在課堂中出現假性質疑,最終學生的思維就會受到限制。學生只有在配合別人的行動并對其進行質疑時,才可以體現思維的創造性。由此可見,課堂一定要保持一種動態結構,教師的作用重點表現在引導方面,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親自實踐。有一位教師在講述《蜜蜂》一課的最后階段,有的學生提問:為什么帶走20只蜜蜂只回來17只,另外的3只在哪里?法布爾竟然沒有提到它們,我覺得它們可能已經迷路了,因此我認為法布爾所做的實驗可能是錯誤的。這時老師有些茫然,這種情況該怎么引導學生?一種是直接引導,時間短;另一種則是要求學生進行互相討論,通過討論分析這個問題。經過短時間的思考后,這位教師選擇了第二種,事實表明,學生具有充足的活力,學生在接到問題的一瞬間便迸發了智慧的火花,這便體現了語文課堂的動態美。如果隨意解決了孩子的問題,那么就無法產生如此精彩的過程。只有重視細節,才可以保證教學中充滿智慧,揮灑人性的光輝,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質,發現學生的童心并且不斷開拓思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自主發現與質疑,建立了相應的文本意義,在課堂教學中,這便是相應的動態課程資源,因此,老師必須耐心引導學生。
無論是強迫學生改變自己的思想或讓學生尊重自己的想法都不可行,教師要保證以尊重教材并且保證學生個性為基礎,在教材之上進行質疑,適當超越教材,以此展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位置。因此,教師在進行引導時需要深入文本內容,對于文本的本質進行深入思考與挖掘,引發學生的共鳴,也可進行師生間的討論與質疑,使學生可以與作者進行對話。一名教師在《鳥的天堂》第3節的教學過程中,遇到了一名學生的提問:小鳥一般都是早晨飛出去,傍晚飛回來,但是作者第2次經過時間為早晨,為什么會遇到群鳥紛飛的情況?這個問題提出后,班級里瞬間熱鬧了起來,大家紛紛展開討論。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利用了學生的提問,為學生預留了充足的時間,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深入的思考與討論,幫助學生領略自然之美。動態課程是師生之間進行思維交流并溝通感情的過程,學生完成了自我提升。所以靜態文本通過質疑變得更加有效,內容也逐漸延伸,表現出更多的活力。
總的來說,在引導學生針對教材內容科學地提出質疑方面,教師發揮了重要作用。教師需要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質疑平臺,營造質疑氛圍,而且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增加對學生質疑能力方面的練習,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學生質疑中的想法上。在對文章進行深入思考時,對文章作者的情感波動以及寫作能力進行分析,在課堂上勇于提問、積極發言,都可以幫助學生拓寬自己的思維,而且對于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積極性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靜.小學語文課堂有效質疑的五大方法[J].學周刊,2017(23):44-45.
[2]尹守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方法[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9):86.
[3]陳桂英.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方法[J].教師,2015(12):37.
[4]楊斌.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1(S1):8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