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摘 要:新時代,我國對教育事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視,殘障兒童的教育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在培智兒童教育中,要付出更多的耐心、愛心,他們與正常人群存在一定差異,需要更多的愛心人士進行幫忙。培智兒童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培智學校要根據培智兒童不同的個性開展個性化教育,促進培智兒童的個人發展。對培智兒童個別化教育實踐與反思進行了詳細分析,以期為培智學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培智兒童;個別化教育;教學實踐;反思
現階段培智學校的培智兒童在傳統班級授課制的影響下,被分成了固定班級,每個班級所教授的內容以及所采用的教學方法都是相同的,這樣雖然實現了教學進度的同步,但是教學效果卻不是很理想,培智兒童的個體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在此情況下,如何有效改變現狀,既保證教學效率,又滿足培智兒童的個體需求是培智學校教師亟須解決的問題之一。在相關教學實踐活動中發現,個別化教育可以有效滿足該需求。
一、對培智兒童進行個別化教育的意義
培智兒童不僅是特殊群體,也是弱勢群體,他們因為先天因素或者后天因素導致智力缺失。與正常兒童相比,他們所遭受的苦難更多,并且還面對社會人群對他們的歧視,認為他們不需要接受教育,這就導致這些兒童承受更多的壓力,也更加自卑。其實這些人所存在的這些想法是不對的,這些培智兒童也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在培智學校中,針對培智兒童開展個別化教育可以進一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接受與普通學生一樣的教育;另外,開展個別化教育還可以有效滿足培智兒童的個體需求,培養其學習能力與生活技能[1-2]。培智兒童雖然無法像正常兒童一樣正常交流,但是這并不代表他們不需要正常生活,個別化教育使得培智兒童的生活技能得到進一步提高,他們雖然不能像正常兒童一樣生活,但是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父母的負擔。所以說,針對培智兒童開展個別化教育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為此,培智學校的教師要轉變以往的思想,積極開展個別化教育,另外,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也要參與其中,給予培智兒童更多的關心與愛護,讓他們找到自己的價值。
二、培智兒童個別化教育的教學實踐
下面以《數字娃娃來做客》為例,開展個別化教育(集體課,共6名培智兒童)。
1.教學目標
(1)主目標:在教師口頭指示下培智兒童可以認出1~5,并讀出來。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以及智力水平適當調整目標:如小馬,在口頭指示下可以認出1,并讀出來;如小明,在口頭指示下可以認出1~2,并讀出來;如小陽,在口頭指示下可以認出1~3,并讀出來;如小浩、小雪、小莉,在口頭指示下可以認出1~5,并讀出來。
(2)次目標:①在教師口頭指示下培智兒童可以正確選出紅黃藍綠四種顏色。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以及智力水平適當調整目標:如小浩、小雪,在口頭指示下可以選出紅黃藍綠;如小陽、小莉,在口頭指示下可以選出紅黃;如小馬,在口頭指示下可以聽出包含兩個顏色的指令;如小明,在口頭指示下可以聽出包含兩個元素的指令。②練習搓圓。③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
在本次教學中,重點就是數字1~5的認讀(不同學生重點內容也各不相同),難點是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的正確挑選(不同學生重點內容也各不相同)。
2.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娃娃做客(教授數字1~5)
今天有一些數字娃娃到班級做客,分別是1、2、3、4、5,現在大家一同說一下這些娃娃的名字。小馬讀一下第一個娃娃的名字,小明讀一下前兩個娃娃的名字,小陽讀一下前三個娃娃的名字,小浩、小雪、小莉你們讀一下這五個娃娃的名字;然后請這些娃娃到各自的位置上坐好。對板凳上的數字進行認讀,小馬找到第一個娃娃的位置,小明找到前兩個娃娃的位置,小陽找到前三個娃娃的位置,小浩、小雪、小莉全部都找到;兒童自己動手操作,將娃娃準確放到板凳上。
(2)招待娃娃,鞏固新授(鞏固所學數字)
情境:娃娃到我們這里做客,我們請他們喝飲料(兒童要將飲料放在教師指定的數字娃娃前)。
(3)練習搓圓,學做餅干
情境:這些娃娃來了好長時間了,現在它們餓了,我們做餅干給他們吃。小浩、小雪、小陽、小莉獨立完成餅干制作;小馬和小明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餅干制作。之后再根據教師的指令將不同顏色的餅干喂給對應的娃娃。
(4)生活運用,整理下課
情境:娃娃讓學生將生活中的顏色和數字講給他們聽(教師播放課件,兒童講述)。
到晚上了,娃娃該回家了,我們一起和他們說再見。
三、培智兒童個別化教育的教學反思
上述案例看似很平常,很簡單,但是卻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培智學校中的培智兒童與正常兒童相比存在極大差異,在正常兒童看起來十分簡單的數字學習對他們來說卻非常難,為此,教學難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再加上培智兒童存在的個體差異,學習需求也各不相同。針對此,教師可以采用個別化教育,根據不同培智兒童的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得每個兒童都能參與到教學中,并有所收獲。教師在開展個別化教育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內容:
1.了解每一位兒童
我們作為培智學校的教師,要對班級中每一位兒童都有充分的了解。教師可以給每個兒童建立一個小檔案,這個小檔案兒童一入校就開始記錄,同時還要將兒童各個階段的表現記錄下來,通過入學初與最新紀錄的比較,發現兒童的進步。同時在記錄小檔案的時候,要對所有學生進行深入探究。首先,對兒童的入學檔案進行研究,了解兒童的家庭情況,如經濟狀況、學習條件、疾病史、文化程度等;然后再對兒童的情況進行了解,如智力情況、所具能力、生理缺陷、心理缺陷、學習能力等,如果有必要還可以進行家訪。總之,要詳細了解每一位兒童的實際情況,只有全面了解兒童,才能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合理地制定教育目標與教學計劃,實施個別化教育[3]。
2.做好兒童入學評估,制定教育目標
依據學生已有的能力和需求來制定教育目標是實施個別化教育的核心所在,在兒童入學時教師要先對他們進行科學系統的評估(常用的評估表有韋氏量表和雙溪量表),了解每個兒童的生活環境、身心特點、優弱勢、潛能與障礙,找準兒童的教育起點,制定教育的長短期目標,即個別化教育計劃,然后把教育目標分配到每個學科、每個單元、每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中。每學期臨近期末要對每個兒童進行評估,將評估結果與上一次評估結果做對比,查看每個兒童長短期目標達成情況,根據對比結果調整下學期的長短期教育目標。
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實施教育的前提條件。培智兒童的心理比較脆弱,對于陌生的人或事物有較強的抵抗心理,如果教師沒有與兒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那么他們會抵抗教師的教學,甚至有些兒童會產生一些比較激烈的行為。因此,教師要給予兒童更多的關心與愛護,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愛,這樣培智兒童就會慢慢放下心中的戒備,配合教師的教育教學,保障個別化教育的順利實施。
4.給予學生平等的機會,不放棄任何一名學生
在培智學校個別化教育中,經常出現個別兒童是主角,其他兒童別遺忘在角落的現象。因此,培智學校的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給予他們平等的機會,讓他們都可以參與到課堂中,并都得到一定的發展。教師要謹記,每一位兒童都應該得到同等的訓練機會,不要差別對待(將學得快的兒童的時間讓給其他兒童,或者學得慢的兒童的時間讓給其他兒童),對于學得快的兒童,教師要幫助他們持續提高;對于學得滿的兒童,教師要精細化教學,使他們在最短時間內掌握相關知識與技能[4]。
此外,教師還要關注到每一位兒童,不放棄任何一名兒童。培智學校的教師更具有責任心,特殊兒童不像正常兒童一樣,教授一次或者兩次就可以掌握相關知識,他們也許需要教授很多次的講解,但智力問題嚴重的兒童也不一定可以掌握,這就需要教師更具責任心,始終堅持不放棄任何一名兒童的心理,不屈不撓地向前走。對于智力問題嚴重的兒童,教師可以適當降低教學目標,讓他們找到自己的位置;對于智力問題不嚴重的兒童,教師可以適當地提高教學目標,讓他們學習更多的知識與技能。總之,每一位培智兒童都是課堂的主體,尊重所有兒童,給他們提供同等的參與機會,不放棄任何一位兒童。
5.爭取家長協助
家庭環境至關重要,其實兒童成長初始環境對兒童的心理有直接影響。兒童在開始社交活動的時候,第一個交往對象是父母,并且交往次數最多。對于培智兒童來說,家庭教育更為重要,家長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教育,否則他們不能像正常兒童一樣向父母學習更多的東西。因此,教師在開展個別化教育的時候,要爭取家長的協助。
(1)家長在培智兒童文化知識學習方面的作用:①可以指導并督促培智兒童按時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作業和任務;②引導培智兒童在可實現的范圍內將所學知識與技能應用到實際中;③及時掌握培智兒童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并給予有效幫助;④可以與教師相互交流,了解培智兒童的在校情況。
(2)家長在培智兒童適應能力培養方面的作用:培智兒童在發展中,一個顯著標志就是社會適應能力差。該能力主要包括自理能力、社交能力、衛生知識、安全意識等。雖然培智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在培智學校中得到一定培養,但是在家庭教育中的培養更為重要。有些家長對于孩子智力存在缺陷心生愧疚,所以溺愛孩子,什么都不讓他們做,這并不是在幫他們。因此,培智教師要與家長聯系,端正家長的態度,相互協助,共同開發培智兒童的潛力,促進其發展。
總之,在針對培智兒童的教育中,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兒童的發展,滿足各個兒童的不同需求,為他們打造一個精彩的課堂。另外,教師還要不斷提高自身,使自己成為一個善于觀察、有責任心、敢于創新的人,唯有如此,才能促進個別化教育的高效實施,實現培智兒童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志.培智兒童的融合教育與個別化教育的初步探討[J].教育,2016(10):94.
[2]黃淑紅.對培智兒童實施個別化教學探究[J].福建教育研究(基礎教育),2013(4):28-29.
[3]裘姿靜.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注重對智障學生的人文關懷[J].新課程,2016(22):222.
[4]丁志輝.對“培智兒童”個別化教育的探討[J].文教資料,2013(26):116-117.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