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孝虎
摘 要: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困擾廣大教師的一大難題。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參與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被動地分析文本,很少自主發現,閱讀習慣不良,閱讀能力不足。為了解決此問題,嘗試應用發現式閱讀,改變學生的閱讀方式,幫助學生展開閱讀探究,提高閱讀質量。從創設發現情境、提出探究問題、指導交流討論這三方面入手,就如何實施發現式閱讀教學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發現式閱讀;實施策略
眾所周知,學生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是閱讀主題、思想內涵的發現者。在組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運用發現式閱讀方式,將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同時引導學生發揮自主性,走進文本,發現內容,交流討論,建立對文本內涵的深刻理解,感悟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從而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同時獲取閱讀樂趣。一般情況下,本人會這樣組織發現式閱讀教學活動。
一、創設情境,營造發現氛圍
人類在從事各種活動的時候,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學生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的閱讀深受班級氛圍、教師和其他學生的影響。在實施發現式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首先要激發學生的發現興趣。此時,適宜的閱讀環境顯得尤為重要。在組織發現式閱讀教學的時候,本人會以課堂導入環節為切入點,聯系文本內容,采取多樣的方式為學生創設直觀、形象的情境,利用情境點燃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發揮自主性,發現問題,或發現所要閱讀的內容,進而自主地走進文本,為接下來發現文本內涵、感悟作者情感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觀潮》為例,在實施導入活動的時候,我首先圍繞這篇文章描寫的錢塘江大潮,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現了錢塘江大潮雄偉壯觀的畫面。在視覺的沖擊下,不少學生發出“哇”這樣的感嘆。在學生觀看的同時,我吟誦了“怒濤奮擊三千里,壯觀元同十八潮”如此詩句,使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作用下,建立對錢塘江大潮的感性認知。在情境的體驗過程中,大部分學生產生了探究錢塘江大潮的興趣。據此,我引導學生自讀文本,發現作者筆下的錢塘江大潮是什么樣子的。
二、提出問題,指出發現方向
發現式閱讀教學活動的實施要求教師將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但是,就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盡管他們經歷了多年的閱讀訓練,但是語言儲備、閱讀能力還是有限的,難以真正地自主發現閱讀內容,探究閱讀內容。此時,需要教師發揮教學引導作用,采取適宜的方式為學生指出發現方向,如此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以使學生目標明確地探尋文本內容,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提升閱讀質量。本人在實施發現式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總是會采取提問的方式為學生指出發現方向,驅動學生自主發現。
仍以《觀潮》為例,在體驗導入情境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產生了發現興趣。接著,我把握教學時機,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我們眼中看到的、耳中聽到都是錢塘江大潮,那么,作者筆下的錢塘江大潮也是這樣的嗎?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刻畫錢塘江大潮的呢?作者在刻畫的時候,使用了哪些方法呢?這些方法的使用有哪些好處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在這樣的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會發現要想理解文本,需要由文字到情感循序漸進地進行探究,從而自主地投身到發現活動中,細細品味、分析文本內容,獲取信息。
三、合作討論,共享發現內容
受學習能力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在參與發現式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會發現不同的內容。這些內容都是學生的閱讀所得,教師應給予重視,同時要為學生創設交流、討論發現內容的機會,使學生在互相討論中,由淺入深地分析文本,碰撞思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提高閱讀質量。由此,本人在實施發現式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會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在學生發現問題內容之后,引導他們共享所發現的信息,就此展開討論。
在《觀潮》發現式閱讀教學實施中,我在提出問題之后,給予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的機會,他們在主觀能動性的驅使下,發現問題答案,探尋到不同的內容。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我會留給學生8分鐘的自讀時間。接下來,則以小組為形式,引導學生在5分鐘內,就所發現的內容進行討論,從而獲取對文本內容的不同認知。然后,我則結合文本內容向學生繼續提出問題,驅動學生聯合本組發現的內容回答問題。如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可以分為幾段?作者在第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寫了什么?在如此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會深入地挖掘所發現的內容,繼續探究,實現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總之,在組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靈活地應用發現式閱讀方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發現興趣;提出問題,指出學生發現方向,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共享發現內容,從而使學生通過有效的發現,建立對文本內容的深刻理解,提高閱讀質量。
參考文獻:
[1]王玉良.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8(38):38-39.
[2]鄭曉麗.小學語文高段“發現式”閱讀教學的案例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8.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