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琰
(江門市江華小學,廣東 江門 529020)
江門被譽為“中國第一僑鄉”,出了陳垣、梁啟超、陳白沙等杰出人物。他們熱愛祖國、自強不息,為莘莘學子樹立了大膽探索、嚴謹治學的榜樣。作為僑鄉后人,傳承僑鄉文化,讓僑鄉文化進入校園,讓華僑精神在五邑大地薪火相傳,是僑鄉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利用僑鄉文化資源,拓展班主任工作的發展空間,最大化地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實效性呢?
校園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地方,校園環境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平時教學中可以組織每周訴說著感人的故事活動。有句話這樣說:越熟悉的東西往往就越不會引起注意。因此班主任要積極利用身邊的資源,讓學生去朗讀那些校園里閃光的名字以及名言,每年在校園的陳白沙銅像前進行一年級新生開筆禮活動。校園里還可以創立亮麗的風景線——德育長廊,德育長廊中可以圖文并茂地記錄僑鄉的歷史和崛起、先賢俊彥們的事跡,展示著多姿多彩的僑鄉風情。每當師生漫步德育長廊中,學生就仿佛閱讀著一本厚厚的僑鄉史書,僑鄉燦爛的文化在滋養著他們,僑鄉先賢和熱心人士愛國愛鄉、勇敢拼搏、開拓創新、慈善奉獻的精神激勵著他們,學生對僑鄉文化的認知進一步加深。
班主任把少先隊主題活動作為教育工作的載體,把德育教育延伸到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濃厚的人文氣息。
傳統節日在提高班主任工作實效性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在平時工作時充分利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深入挖掘僑鄉傳統文化的內涵,積極開展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的系列活動。中秋節來臨之際班主任就可以組織班級同學和家長開展“親子同樂·共慶中秋”系列活動。邀請學校領導以及家委會成員走進DIY 烘焙館,一起開啟了難忘的“DIY 月餅”之旅。戴帽子、穿圍裙、洗手,師傅認真地示范做月餅的流程,家長和學生一起認真地學習,相互合作,親子同樂,真正體會到“團圓和美”的幸福,理解了中秋節的內涵。中秋節文化和人文精神深深地植入學生的心中,學生堅定了要為振興僑鄉而發奮學習的決心。
班主任在日常教育工作中還可以實施“學校+基地推進”的教育模式,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帶領學生一起參觀周郡村總理紀念館,到三堡村祭掃革命烈士墓,參觀良溪古村、參觀石頭村陳垣故居,讓學生在小學階段都能到這些基地接受教育。開展雙語小導賞活動,每周由學校的小導賞輪流到江門五邑華僑博物館進行值班,為參觀的游客進行義務講解,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這種教育模式在我班主任工作中已實施多年,形成序列化,并取得顯著的效果。
課堂教學既是傳授科學知識和技能的主要陣地,又是班主任教育工作施展的重要陣地。我們充分發揮每一學科的教育功能,把傳承僑鄉文化與學科相結合,著力提升德育的實效。比如說:當學生學到《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可愛的家鄉”這節課時,適逢江門市教育局開展“僑鄉印記”中小學書信文化節活動,于是班主任就可以聯合該科教師一起組織和指導學生參與了這次活動。學生通過描繪僑鄉的巨大變化、自然風光、人文歷史、民俗風情、美食特產等,抒發了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學生的思想素質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同時也提高班主任工作實效性。

總之,僑鄉文化是僑鄉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累的豐富的人生智慧,它對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僑鄉的一名班主任,我們要不遺余力地深入挖掘和利用僑鄉文化的教育資源,不斷賦予僑鄉文化新的內涵和價值,積極提高班主任工作實效性,為僑鄉的文明進步注入強大正能量。通過僑鄉文化知識涵養學生心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緩慢的、潛移默化的過程。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標需要通過對生活中細節及場景的運用,應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對其進行引導、感染與培養,促進現代生活與傳統優秀地方文化相對接,切實實現僑鄉文化浸潤學生的內心,促進其得到健康茁壯成長,實現和諧班集體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