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晶晶
1990 年4 月,聯合國維和行動簡報上出現了一張特殊的圖片——5 名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事觀察員抵達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這是聯合國相關簡報首次出現中國軍人的形象,也是中國軍人開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歷史見證。
目前,2500 余名中國維和官兵在馬里、剛果(金)、南蘇丹、黎巴嫩、蘇丹達爾富爾等任務區執行維和任務。聯合國評價中國是“維和行動的關鍵因素和關鍵力量”。如今,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聯合國維和行動主要出兵國和第二大出資國。
30 年間,中國維和部隊累計新建、修復約1.5 萬公里道路和300 多座橋梁;排除地雷及各類未爆炸物1 萬多枚;運送各類物資器材超過130萬噸,運輸總里程1300多萬公里;接診病人20 多萬人次;完成無數次長短途巡邏、武裝護衛、難民營搜查、監督聯絡、談判調查等任務……“中國質量”“中國水準”“中國速度”受到聯合國和國際社會高度肯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研究報告評價說,中國維和部隊是聯合國任務部隊中“最專業、效率最高、最訓練有素和最守紀律的隊伍”。
聯合國維和任務區,不僅意味著所在地戰火紛飛、沖突不斷,更充斥著疾病、貧困和惡劣氣候條件。
2014 年,埃博拉疫情在非洲暴發。常年高溫的西非國家利比里亞是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最危難的時刻,中國維和部隊堅守崗位,工兵分隊維護著當地三條地面大動脈暢通;運輸分隊每天出動30 多臺車輛為聯合國各駐兵點運輸水和給養……
2018 年末,“非洲死神”埃博拉再次來襲。中國赴剛果(金)維和醫療分隊按照“關口前移、預防為主”的思路,先后跋涉兩萬余公里開展巡診,診治病人358例,受到高度贊譽。
2020 年伊始,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本就條件艱苦的維和任務區,面臨嚴峻挑戰。面對這場“大考”,勇于擔當的中國維和軍人堅守崗位,堅定履行使命,在確保自身“零感染”前提下,積極宣講防疫知識,為其他國家維和部隊介紹中國防疫成功經驗。
30 年來,中國維和官兵用真情實意和實際行動溫暖著當地民眾,中國軍人真誠、善良、友好的形象也逐漸深入人心。
中國赴黎巴嫩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所屬一級醫院免費對外開放,不管是黎巴嫩民眾,還是居住在當地的巴勒斯坦和敘利亞難民,均可在醫院接受醫療服務。為方便當地民眾就醫,醫院還堅持定期到營地附近村莊義診。
不僅如此,中國軍人還為當地民眾修剪樹枝、鋪設管道……當地民眾一遇到困難,就點名請求中國軍隊幫忙,并把中國軍人譽為“最可愛的東方朋友”。不少居民說,雖然他們不認識軍服上的英文,但心里知道,這些臂章上有五星紅旗的軍人都是好人。
30 年間,中國維和官兵保持了“零違紀、零遣返”紀錄,全部被授予聯合國維持和平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