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軍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體驗式閱讀教學就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以學生自身的體驗為主,通過師生、生生之間合作、交流與不斷爭論的動態過程,使學生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最終能夠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提高語文素養的教學形式。
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以“權威”自居,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排斥學生體驗的差異性;有些教師用多媒體畫面、錄音朗讀或自己聲情并茂的講述,代替了學生親身的語文實踐;有些教師一味引導學生向設定的情感目標靠攏,而沒有觸及作者的靈魂深處,導致學生的情感體驗膚淺化;有些教師設計了課堂表演來提高閱讀質量,但表演或偏離了課文內容,或背離了教學目標……如何在體驗式閱讀教學中避免以上失誤?如何才能最大化地實現體驗式語文學習的價值?下面,筆者就結合具體教學實踐,對體驗式閱讀教學下語文課堂的基本特征做一些探討。
體驗式語文學習的課堂,必須是真實的課堂。在這里,沒有虛假的公開課排練,沒有為了出彩而進行的表演;有的是純凈的心靈、淳樸的行為、純粹的教學。師生流露的是真性情、真思想、真感悟。
《雨的四季》是一篇優美的散文。筆者沒有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來教這一課,為的是等一場能“純凈靈魂”的秋雨,讓學生們都能“遙望到一場秋雨后將出現的一個更凈美、開闊的大地”。在一場如期而至的秋雨中,筆者帶領學生欣賞了朱自清、余光中、劉湛秋筆下的不同風格的雨,體悟了各位作者的獨特意趣和情懷。課間,筆者讓學生三三兩兩地撐著傘,徜徉在秋雨中的校園,聽聽,看看,聞聞,嘗嘗,然后帶著真實的體驗,寫一篇題為《秋雨中的校園》的詩歌或散文。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學生寫出了真實的感悟:
若是想真正體會秋雨的高邈與深遠,需離開吵鬧的教學區,來到偏僻一些的竹林中。花朵嬉鬧著,竹子交談著,鳥雀歌唱著……淅淅瀝瀝的雨滴,便是最好的見證。再往深處走,是一汪湖泊。蘆葦蕩起身子,魚蝦成對嬉戲。偶爾有兩只鳥雀追逐著,滑過了湖面。遠處的靈巖山與天平山,此時也掛上了朦朧的簾幕……
在體驗式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經驗積累,激活思維,激發想象,讓學生在活動中“以身體之,以心驗之”,達到“主客融合,物我同境”的理想境界。這樣一來,學生對文本有了最深刻的領悟,教師也有效地達成了教學目標,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沈從文的《端午日》,在品讀賽龍舟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對學生提出要求:“把你認為用得特別準確的動詞加上著重號,并在旁邊寫上閱讀感受。”有一名學生提出“槳手每人持一只短槳”中的“持”字用得特別準確,筆者預感到這是一個深入體驗文本的學習點,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學環節:
師:這個詞好在哪里?
生:“持”字能體現槳手拿槳時的具體部位。
師:同學們在生活中,有沒有見過“手持”的情景?
生:我在電視上看到過戰士手持鋼槍。
師:很好。“持”字除了表現手放的部位,還有什么意味?你能不能做個“持”的動作?
(生演示雙手緊握的姿勢,眾生跟著模仿。)
師:從剛才的模仿動作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持”字還體現了槳手握槳時的力度,生動貼切地寫出了槳手們在龍舟競賽時奮力劃槳的姿態。下面,請同學們分成四大組,分別扮演四條龍舟上的槳手、鼓手、揮旗手等角色,在模擬相應動作的過程中,品析文章語言的精妙,感受龍舟競賽的激烈。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筆者通過課堂即時生成的問題來設計教學活動,并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最終達成了深入體驗文本的目的。
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恰當的情境能有效地引發、喚醒學生自身的經驗和內在情感,并深化學生的認知。筆者在教學《石壕吏》時,有如下教學片段:
師:老師其實一直有個疑問——這首詩的題目雖然叫“石壕吏”,但通篇寫石壕吏的文字很少,寫老婦的文字卻很多。如果我們將《石壕吏》拍成電視劇,是否仍舊用原來的詩題做劇名?是否將劇名改為“石壕民”或“石壕婦”更合適?
生:我覺得為了讓劇名貼合內容,應該改名。
生:我覺得這個故事是由“石壕吏”而起,不宜換名。
……
師:好,既然大家意見不一致,那就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詩中寫石壕吏的有哪幾句。
生:“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
師:詩句后面有沒有進一步寫石壕吏的活動?
生:沒有。
師:那么,老婦向誰“致詞”?
生:吏。
師:是不是老婦主動說的?
生:不是。
師:其實,大家可以想象這些情境——石壕吏是如何搜查,如何盤問,如何抓走老婦的?老婦又是如何訴說,如何啼哭,如何哀求的?
(教師點撥,眾生討論后得出結論。)
生:雖然詩中寫老婦居多,但無一處不是通過老婦間接寫石壕吏的兇狠蠻橫,所以片名還是尊重原著,仍舊叫“石壕吏”比較好。
師:言之有理。既然大家達成了共識,接下來,老師想請大家從文中選幾句話,為它們設計一組鏡頭。另外,我們還可以為“獨與老翁別”這個鏡頭設計一段“畫外音”。在天明的時候,詩人與老翁話別,心里肯定有許多想法。同學們可以把他想的內容用“畫外音”的形式表現出來。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筆者創設了一個“假設我們來拍電視劇”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討論劇名,以及想象具體的情節畫面,深刻領悟了詩人的表現手法。同時,對于《石壕吏》中飽含的憂國憂民之情,筆者沒有簡單直白地將其告訴學生,而是巧妙地設計了一個為鏡頭增加畫外音的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情感參與、內心體驗的過程中,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主動地內化課文語言,提升了思想認識,智慧得以生成,精神得以啟迪。
體驗式語文學習的課堂,需要教師如春雨潤物一般,輕細無聲、不露痕跡地潤澤學生的情感,在心心相通、情情相融的情境下,引發學生的思維活動,開啟學生的智慧。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用富含情感的語言,尋找恰當的情感接觸點和情感聯系方式,幫助學生實現個體情感和文本情感的對接、溝通。在品析《再別康橋》中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這一句時,學生對“金柳”這一意象沒有特別的感覺。于是,筆者引導學生深入品析關鍵詞句,尋找與文本的情感接觸點:
師:柳樹給人的感覺是什么樣的?
生:楊柳依依,婀娜多姿,姿態很美。
師:柳樹是什么顏色的?
生:綠色。
師:這里為什么說是“金柳”?
生:夕陽的余暉為柳樹涂上了一層金色。
師:“金玉良言”“黃金歲月”“金色年華”等詞語里的“金”字,都含有珍貴的意思。以此類推,“金柳”還有沒有其他含義?
生:“金柳”隱含的意思是——康河邊的柳樹,在詩人心中像金子般珍貴。
師:詩人使用了一個比喻,把“金柳”比作“夕陽中的新娘”。你們見過新娘嗎?為什么詩人不把“金柳”比作少女,而比作新娘?
生:因為做新娘是一個少女最美、最幸福的時刻。
師:“河畔的金柳”跟大道旁的柳樹有什么不同?
生:河畔的柳樹因水的靈動、澄澈,而被賦予了清新、富有靈性的美。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提供的答案基本都是經過筆者的啟發、引導,以及相互之間的交流討論后產生的。學生如果僅僅用眼睛瀏覽課文,是很難真正進入文本的語言環境的。有些文字看似普通,實則內蘊深厚。教師需要找好接觸點,帶領學生體驗其中所蘊含的情感,領悟文本中只可意會的內容,并觸動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才能達到“情情相融”。
以上是筆者關于體驗式語文學習課堂的一些粗淺看法。需要指出的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是有必要的,但并非每堂課的每個教學環節都要這么做。學生是否及如何進行體驗式學習,教師要根據具體學情靈活處理。總之,真正構建體驗式語文學習課堂,需要更多的語文教師運用教學智慧,在實踐中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