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華,張 崟,劉達玉,孟凡冰,胡曉紅
(成都大學藥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四川成都 610106)
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立身的根本,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2019 年10 月教育部明確指出,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人才培養優化的有效途徑,是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和必然趨勢。大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把握好這個階段學生思想的正確引領、人格的塑造尤為重要。高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高校教師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養培養的中堅力量,是課程思政的實施者、推動者,是決定課程思政成敗的關鍵因素。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專業課教師應順應高等教育發展趨勢,成功進行角色轉型、角色重塑和正確的角色定位,堅守好課堂主陣地,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的功能,由專業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做學生成才的“鑄造者”。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實施主體,是學生人生航船的導航者。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高校教師應該具有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等多重身份。課程思政背景下食品專業課教師角色定位包括思政教師和專業教師等多個維度。只注重向學生灌輸專業知識,停留在專業理論和技能培養的單一身份的教師已經不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更缺乏教育國際競爭力。
角色是處于一定社會地位的個體,根據社會的客觀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觀能力適應社會環境、遵循社會規范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它是個體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的位置,是社會賦予個體的身份和責任[1-2]。角色意識是個體穩定而深層的感知,注入了個體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教師角色即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依據社會期望所扮演的角色,是教師地位、作用、職責義務和扮演能力的綜合反映[3]。教師的角色定位、育人身份意識會對學生的認知和價值導向產生深遠影響,直接關系到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是教師的基本準則,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法》總則中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應當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教師法明確指出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師承擔著立德樹人的神圣使命,專業課教師承載著知識傳授與育人雙重功能。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專業課教師更應該強化這種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思政意識,清楚自身角色定位,避免角色缺失與混亂,將無形的價值觀教育與有形的專業知識深度融合,實現“知識為本”到“以人為本”的轉型,明確角色的職業使命感與崗位責任感,凸顯教師身份的育人功能,履行好教書育人的崗位初心,鑄師德、弘師魂。
由于課程屬性和定位的不同,長期以來,高校專業課教師基本上處于專業知識講授和實踐這個層面,對學生思想政治引導甚少,高校學生思政教育主要依靠思政課程“孤軍作戰”,思政課程理論性強,相對枯燥,課堂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夠。課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師角色轉型將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雙重身份有機融合,通過提升專業課教師的育人能力,扭轉傳統意義上專業課教師單一施教的局面,充分發揮專業課教師潛在的專業優勢,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豐富課堂內涵,提升教育高度和深度,改變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剝離和脫節的現狀,實現專業課程從教學到教育的轉變,做到知、情、意、信、行的高度統一,達到較好的課程思政效果。
立德樹人是一項系統工程,樹人是核心,立德是根本。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 提出,堅持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目標,“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要求全員參與育人工作,開啟了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廣義的全員育人是指由學校、家庭、社會、學生組成的“四位一體”的育人機制,狹義的全員育人是指學校的全體教職員工包括“兩課”教師、學工干部、共青團干部、專兼職輔導員、兼職班主任,還包括黨政領導、管理干部、專業教師、實驗技術人員、后勤管理人員等都立足本職崗位,認真做好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工作[4]。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全員育人要求人人參與,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思政課教師和學工教師的專屬職責,每個教師都要具備立德樹人的意識,呈現全員調動、齊抓共建、相互配合形成立德樹人合力的格局。相比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在實施全員育人時具有明顯的優勢。首先,因為與學生專業的一致性,思想上更容易產生共鳴,與學生溝通的契合點多,認同感強。其次,思政課程授課對象廣泛而普遍,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較差,與專業結合度不夠,而專業課教師就可以彌補思政課在這些方面的不足。最后,現在大學生實行導師制,專業課教師一般都是學生的專業導師,從大一開始就與學生在很多層面有較多的交流,接觸機會多,相處更和諧,在育人方面更具親和力。
角色轉型會深化課程思政教師的參與度,體現“三全”育人目標的“全員性”,增強教師使命感和責任感,每位教師都不忘立德樹人的初心,肩挑“思政重擔”,由專業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做學生成才的“鑄造者”。
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專業是一個與國民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專業,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行業屬性,食品從業人員的素質直接關系到國民的健康、行業的發展前景及社會的和諧穩定。相比其他專業,食品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除了一般道德層面要求的基本點、普適性外,還具有特殊性、專一性,僅僅依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進行職業素養的培養是遠遠不夠的。
職業素養是指勞動者通過學習和積累,在職業生涯中表現并發揮作用的相關品質,一般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等方面[5]。食品行業職業道德,是指在食品行業從業的人,在職業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準則[6]。課程思政背景下食品專業課教師在進行角色轉型時更應該明確食品行業的特殊性,進一步強化食品專業人才的職業道德教育意識,豐富職業素養培養目標的內涵,可以從職業紀律、職業誠信、職業責任、職業行為等方面深入展開,培養學生樹立遵章守紀、誠實守信、敬畏生命的觀念,具備職業使命感、社會責任感、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意識,提高食品專業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食品從業人員。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專業課教師是課程思政的實施者、推動者,教師的育德能力是決定課程思政成敗的核心因素,提升教師育德能力,對專業課教師角色形象重塑是推行“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關鍵所在,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專業課教師通過角色重塑,使其具備以下課程思政基本素質:較高的政治敏感度,較強的政治導向力;思政元素挖掘的高效性、較高的思政元素洞察力和融合力;較強的育德時機把控力,較強的育德技巧性等,從而達到較好的課程思政效果。
教師是課堂教學實踐的主體,德為師之本,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是教師的基本準則。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專業課教師應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理想信念、高度的政治敏感度、較強的政治導向力和把握能力。在角色重塑過程中應強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養,提升育德意識,增強育德能力,履行好教書育人的崗位初心,能科學地將專業知識的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融合,充分認識并利用專業課程在思政教育中的隱性作用,真正達到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做一個愛崗敬業,具備扎實學術功底,良好職業修養和道德情操,傳遞正能量的好教師,做好學生的榜樣示范[7]。
課程思政是通過對專業課程本身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深入挖掘和梳理,將思政元素滲透到整個教學中,構建思想政治理論、綜合素養、專業教育三位一體的課程新目標,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很多專業課程本身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德育資源,需要教師去充分挖掘和梳理,因此在角色重塑過程中必須重點打造專業課教師對思政元素的洞察力、融合力。較高的洞察力表現在能及時發現、捕捉存在于教學環節中的思政資源,較高的融合力表現在能處理好知識導向和價值引領二者之間的關系,能將思政資源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毫無生搬硬套、強行植入的突兀感。思政元素挖掘的高效性表現在思政元素挖掘的寬度、深度和準確度。通過對專業課教師上述素質的培養使課程思政收效斐然。
“課程思政”是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專業課教師應強化“以課程為載體,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課程思政理念,具備層層推進、步步滲透育德意識的能力,要有全局觀、敏銳度和全新的視角,善于抓住每一個教學環節,從教學體系的構建、培養目標的修訂、教學內容的豐富、教學手段的完善等方面準確把握好每一個育德時機,專業課教師對育德時機的把控力和敏銳度是決定課程思政成效的關鍵因素。
課程思政不是單純地把思政課內容放到專業課教學中,不是簡單的“1+1”,而是將二者有機融合,發揮協同效應作用,所以思政資源融合的技巧性和策略性至關重要,應準確把握好思政元素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突出側重點,在將思政元素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時,要順勢而為,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感染和引領學生,達到“如春在花、如鹽化水”之成效,才會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
(1) 教師的角色定位會對學生的認知和價值導向產生深遠影響,直接關系到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8]。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專業課教師具有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等多重身份,角色定位包括思政教師和專業教師等多個維度。
(2) 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專業課教師在角色轉型時應明確教師的“育人屬性”,強化教師的“育人身份”和“育人能力”,清楚自身角色定位,避免角色缺失與混亂,由專業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做學生成才的“鑄造者”。
(3) 角色轉型會深化課程思政教師的參與度,體現“三全”育人目標的“全員性”,增強教師使命感和責任感,每位教師都要不忘立德樹人初心,肩挑“思政重擔”。
(4) 食品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除了一般道德層面要求的基本點、普適性外,還具有特殊性、專一性,課程思政背景下食品專業課教師在進行角色轉型時應該明確食品專業的特殊行業屬性,進一步強化食品專業人才的職業道德教育意識,豐富職業素養培養目標的內涵。
(5) 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專業課教師通過角色重塑,進一步提升以下能力:較高的政治敏感度,較強的政治導向力;較高的思政元素洞察力和融合力、思政元素挖掘的高效性;較強的育德時機把控力、較強的育德技巧性等,從而具備較強的課程思政素質,達到較好的課程思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