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科
(大連旅游學校,遼寧大連 116031)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黨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教育成為“五育”之一,不僅是一項簡單的教學活動,還有著綜合育人的功能。勞動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德,讓學生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勞動教育可以增智,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活躍思維,積極創新、創造美好生活;勞動教育可以增強學生體魄,培養學生勤奮進取的處事態度;勞動教育可以育美,培養學生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精神。可以說,勞動教育是“五育”中綜合實施的難點,發揮著重要作用,只有“五育”并舉,推進勞動教育,在教育中融入勞動元素,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勞動教育,才能培養出能擔負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職業學校的學生畢業后大多直接步入社會,在崗位工作和職業生涯中實現人生發展和個人價值。因此,職業學校應把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作為培養人才的目標,為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勞動是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決定力量,職業學校要培養學生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重點是結合專業人才培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勞動觀,增強學生的職業榮譽感,在勞動實踐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培育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愛崗敬業的勞動態度,更好地幫助學生順利就業,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全社會腦力勞動的比重不斷增加,勞動形態不斷發生變化,職業學校需要運用教育引導學生理性擇業。這就要求職業學校需重視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素養,強調勞動是一切財富、價值的源泉,引導學生通過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實現人生夢想。要以學生的生存發展為視角進行實踐探索,通過系統的、科學的、全面的育人體系,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增加核心競爭力,引導學生在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勞動精神等方面形成優秀的品格,從而促進學生的未來發展。
筆者學校圍繞未來職業和生活的需要,通過“六個一”的保障,實施體驗式勞動教育,切實改變勞動教育“有教育無勞動,有勞動無教育”的情況,讓學生在學校不僅能獲得謀生就業的本領,也能獲得幸福生活的能力。以下是筆者學校的一些具體做法。
學校應改變傳統的偏重講授的教學方法,并按照職場角色和職場環境、生活角色和生活環境,科學設計典型體驗區——勞動體驗教育館,建筑面積1067.35平方米,劃分出功能體驗區共26個,主要由家居生活館、美育館和幸福館三個部分組成,讓學生面對真實的個人生活、生產和社會性服務任務情境,親歷實際的勞動過程,使學生在體驗日常生活、工作任務、項目操作、團隊合作、人際交往、辦公技巧等情境中理解、領悟、參與、體驗,建構勞動知識,提高勞動能力。
學校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充分發揮企業資源平臺的作用,強化“企業重要主體作用”,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制訂勞動教育提升計劃,校企協同合作育人,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需求的吻合度。例如:學校可成立家長委員會,為學生勞動教育出謀劃策;成立以學校教師為主體的“勞動教育講師團”;邀請社會企業知名專家學者組建“勞動教育專家委員會”等。同時,把勞動教育納入教師培訓內容,開展全員培訓,強化每位教師的勞動意識、勞動觀念,提升其實施勞動教育的自覺性,對擔任勞動教育課程的教師進行專項培訓,提高勞動教育專業化水平。另外,還給予勞動教育一定的配套經費,實行專款專用。
學校改變以往勞動教育目標沒有實現課程化、重理論輕體驗的現象,將對學生勞動能力的要求和勞動素養的培養目標明確寫入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合理設置課程體系,包括勞動技能、知法守法、排解壓力等,開發并配備教材,明確教學進度安排和考核評價標準。學校自主開發的特色課程項目,通過關注學生勞動過程中的體驗和感悟,豐富學生勞動知識,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可讓學生從中感受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快樂,增強其獲得感、成就感、榮譽感,激發并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立足崗位、增強本領、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理想,增強他們對職業理念、社會責任和自我價值的認識與理解。
每學期每個班級設立28課時的勞動周,每次勞動實踐前都由學生處主任明確勞動教育要求,甚至小到洗抹布這件事,老師都會親自示范。勞動周期間,學生承擔學校的禮儀接待,圖書館、倉庫資料和演出服的整理,在食堂刮土豆皮、摘菜葉……在勞動周專門開展固定6課時的勞動體驗課,時間為周二至周四下午,通過講座、體驗式課程培訓、面對面交流,以及心理咨詢、社團活動等形式,采用一體化教學、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等方法開展體驗式教育。學生表現出對體驗課濃厚的興趣,也感受到勞動的美好與光榮。每天早晨,無論嚴寒酷暑,學生都是蹲在地上,用小抹布一塊一塊地擦地面的方磚,清潔水房的洗手盆,撿塑膠操場上的碎屑,打掃宿舍的衛生。對于教學樓、實訓樓、綜合樓正廳及校門前的方磚廣場等區域,各班級爭奪清掃權,并以此為榮。學生通過經歷勞動過程,可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理解勞動創造的價值,培養自身的勞動自立意識和主動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情感。很多學生就這樣從“最基層”干起,一步步進入“管理層”,實現了自己的“職業夢想”。“小抹布精神”讓學生放下架子,放大勞動的價值,贏得自身的成長。
由教師、小組成員、學生本人開展三維評價得出勞動教育周的成績,成績納入期末成績總評分。教師根據成績、教學反饋和企業反饋,研究完善新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勞動教育與人才培養相互促進的閉環。建立學生品德積分制度,將日常參與的校園展示、校內勞動、家庭勞動和社會志愿服務等納入積分體系,納入成績檔案,品德積分的高低作為頂崗實習中崗位分配的重要參考依據,讓學生重視日常的勞動參與和勞動表現,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筆者學校經常舉辦“勞模大講堂”“工匠進校園”等勞動榜樣人物進校園活動,組織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展示,綜合運用講座、宣傳欄、新媒體等,廣泛宣傳勞動榜樣人物事跡,特別是身邊的普通勞動者的事跡,讓師生在校園里近距離接觸勞動模范,聆聽勞模故事,感受并領悟勤勉敬業的勞動精神,爭做新時代的奮斗者。
學校還組織開展學生生活技能與職業技能相融合的展示活動,利用寒、暑假布置“完成家務勞動”這一家庭作業,鼓勵學生創新融合所學的職業技能與生活技能,編排精彩節目,在每年的校園比賽中進行展示。組織學生實訓實習和青年志愿者服務等活動,深入生產服務一線和街道社區、養老院,開展學雷鋒、獻愛心、送溫暖等公益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奉獻精神、實踐能力和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的責任感。
綜上所述,職業學校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勞動精神、掌握勞動技能、提升勞動價值的重要途徑,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精神實質的具體體現,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方法之一。作為勞動教育的主陣地,職業學校應將勞動教育融入育人的全過程,形成勞動育人體系,為人才培養注入勞動實踐的內涵,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專業技術、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