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桂萍,唐玉華
(金湖縣水產技術推廣站,江蘇 金湖 211600)
近年來,由于小龍蝦養殖面積和產量的持續增長,今年春季又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規格的小龍蝦出現了減產,小龍蝦銷售市場降溫,特別是5月小龍蝦集中上市后,小規格蝦的價格“低開低走”,呈現低于2018年、2019年的同期較弱行情,導致了不少蝦民收益大減,嚴重挫傷了小龍蝦養殖者的積極性。近期,筆者就小龍蝦養殖趨勢走訪了部分蝦民,有部分蝦民只持觀望態度,但多數蝦民對小龍蝦養殖“錢途”仍持樂觀態度。在走訪探詢中,發現金湖縣小龍蝦養殖大戶韋愛良一輪三季養殖小龍蝦的經驗別具一格,值得學習和推廣。該技術巧妙運用小龍蝦生長快、養殖時間短的特點,大大提高了養殖產量和養殖效益,有效規避了養殖風險,可實現高產高效養殖?,F將相關技術小結并介紹如下,供養蝦者參考。
選擇水量充足、水質清新、進排方便、交通便捷、電力配套、周邊環境安靜,無工業、農業及生活污染的地方開挖池塘,最好選擇淺灘或田坂型的田塊進行改建。小龍蝦養殖池塘的土質以粘土為佳,不要選擇沙土土質和建有水泥護坡的塘口,這樣的塘口,不利于小龍蝦打洞,沙土打洞容易坍塌,水泥護坡無法打洞。這是由小龍蝦的生物學特性里的“掘洞性”所決定的。
將池塘修建成長寬比為3∶1的東西向長方形,面積以 10×667~20×667 m2為宜,池埂寬應達 2.5 m以上,池埂高應高出池塘最高水位30~50 cm,池坡比為1∶3。在池塘四周距池埂底部1~2 m處開挖寬為2~3 m、深為80 cm左右的環溝(深水區)。用開挖環溝中的泥土將塘口中部平整為灘田(淺水區),保持水深為50~80 cm。
按照灌得進、排得出的原則修建獨立的進、排水渠道。將進水管道埋設于池塘一端高出水位的池埂上方,以利進水順暢;將排水管埋設于池塘另一端池埂下方的最低處,以利排干池水。對于不能自流進排水的塘口,應根據養殖生產實際合理配備并安裝好進、排水泵,常用的有離心泵、混流泵、潛水泵等。
池塘應按照2.25~3.00 kW/hm2的標準配備微孔增氧設施,安裝方法有2種:一種采用條式安裝法。安裝曝氣管總長為900 m/hm2,每隔10 m左右水平布設1條高出池底10~15 cm的曝氣管;另一種采用盤式安裝法。每盤曝氣管總長為15~20 m,每667 m2安裝 3~4 盤。
冬季抽干池水,清除池中雜草和過多淤泥,保留淤泥5~10 cm,凍曬池底整個冬季,以疏松表層淤泥,增強透氣性,加快池底有機物的風化。于第一季蝦苗放養前10 d進行第一次消毒處理,酸性塘口使用1 500 kg/hm2的生石灰干法消毒、堿性塘口使用150 kg/hm2的漂白粉干法消毒、野雜魚較多的塘口使用每667 m330 kg的茶粕帶水消毒;第一次消毒結束5 d后進行第二次帶水消毒,方法是潑灑10%的溴氯海因或10%的聚維酮碘,用量分別為每667 m3250~300 g和每 667 m3300~500 mL,以快速、徹底殺滅野雜魚、病原菌及寄生蟲(卵)等有害生物。第二次消毒結束3~5 d后,需過水1~2次,以減少池中藥物殘留。
清池結束后開始栽植伊樂藻、輪葉黑藻、苦草、水花生、水葫蘆、水浮蓮等水草。在淺水區栽植伊樂藻和輪葉黑藻,深水區栽植苦草和水花生,水草覆蓋率應達50%以上。水草不足時則以水葫蘆、水浮蓮作補充,過多時則以人工割除。水草既是小龍蝦喜食的植物性餌料,也是其棲息、避敵、蛻殼的極佳場所,水草還能利用光活作用產生氧氣,增加池水溶氧,改良水質和底質。
于苗種放養前10 d,向池內投施經發酵消毒好的畜禽糞肥或生物有機肥,施肥量分別為每667 m3200 kg和每667 m310 kg,以培育浮游生物,為即將入池的小龍蝦提供生物餌料。之后每10 d左右向池內追施1次氨基酸肥水素,用量為每667 m31.0~1.5 kg,以加快浮游生物的繁殖,加大生物餌料的供應量。與人工配合餌料相比,生物餌料具有營養全面、適口性好,消化吸收好和對水質負面影響小等優點。生物餌料是提高苗種放養成活率和促進生長的重要物質基礎。
于具體月份前后投放6 000 kg/hm2左右的活螺螄,讓其自然繁殖,為小龍蝦的整個生長過程提供源源不斷地動物活餌,促進小龍蝦生長,提高規格和品質。螺螄攝食池底的腐殖質、殘餌等,還可起到改良水質和改善底質的作用。
放養規格為3~4 cm的越冬蝦苗,密度為75 000~90 000尾/hm2,時間為3月下旬。
放養規格為3 cm左右的春繁蝦苗,密度為75 000尾/hm2左右,時間為5月底前后。
放養規格為5 cm左右達不到上市規格的幼蝦,密度為60 000尾/hm2左右,時間為9月中、下旬。
建立通報、約談、獎補等獎優罰劣機制。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扶貧資金管理相關工作的緊急通知》,省財政廳、省扶貧和移民辦每兩個月對資金支出進度進行排名通報;每半年開展一次交叉檢查,對排名靠后的縣(市、區)進行通報并報送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同時分別約談縣財政和縣扶貧辦主要負責人;對年終結轉結余率超出10%以上的縣進行全省通報批評,追減其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指標,報送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同時將約談被通報的縣及所在設區市財政、扶貧部門主要負責同志。
小龍蝦苗種放養入池前需用3%~5%的鹽水浸泡消毒5~10 min左右,以殺滅附著體表上的病菌、細菌用寄生蟲等。
春、秋季每半月加水1次,每月換水1次,每次加、換水量分別為10~20 cm和20%~30%;夏季高溫時期,每星期加水1次,每半月換水1次,每次加、換水量分別為20~30 cm和30%左右,保持透明度為35 cm左右。春季水位保持為60~80 cm、夏季為1.0~1.2 m、秋季為1 m左右、冬季保持高水位。
經常開啟增氧設施,保持池水溶氧在5 mg/L以上,促進小龍蝦快速生長。在增氧設施因故無法正常運行時,應采取加、換新鮮水和拋灑增氧劑等應急增氧措施,增加池水溶氧,以防不測。
當pH值低于7.5時,潑灑生石灰進行調節,用量為每667 m310~15 kg,保持pH值在7.5~8.5之間;當pH值高于8.5時,潑灑池塘降堿靈,用量為每 667 m3150~200 g。
每半月潑灑1次EM調水王,用量為每667 m3100~200 mL,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改良水質。
每月潑灑1次改底寶,用量為250 g/667 m2·m,以分解池底殘餌、糞便及死藻等有機物,抑制底部硫化氫、氨氮、亞硝酸鹽、甲烷等有害物質的產生,消除池底變黑發臭,修復改善底質。
第一季蝦苗放養時值春季,此時水溫適宜,是小龍蝦的快速生長期,應強化投喂,以滿足小龍蝦的物質營養需求。放苗后前10 d采用配合飼料與切碎的冰鮮魚隔天輪換投喂,以提高成活率,促進生長。之后投喂以配合飼料為主,輔助投喂部分冰鮮魚,以加快生長,提高規格,提早上市。日投喂3次,分別于 8:00、14:30 和 17:00 各投喂 1 次,投喂配合飼料的蛋白含量為36%~38%,投喂量為3%~4%;冰鮮魚的投喂量為8%左右。
第二季蝦苗放養時值夏季,此時天氣轉熱,水溫升高,小龍蝦食欲旺盛,生長速度較快,仍應加大投喂。采用4 d一輪回的投喂方式,即:前2 d投喂配合飼料,第3天投喂冰鮮魚,第4天投喂玉米或小麥,以促進小龍蝦的健康快長。
日投喂2次,分別于7:00和17:30各投喂1次。投喂配合飼料的蛋白含量為33%~35%,投喂量為5%~6%;冰鮮魚的投喂量為6%左右;玉米或小麥應煮熟后投喂,投喂量為5%左右。
第三季幼蝦放養時值秋季,此時天氣轉涼,水溫下降,以投喂配合飼料為主,輔喂部分豆餅、花生餅等,以促進小龍蝦脂肪積累,增肥壯膘,提高抗寒力,確保其安全越冬。日投喂2次,分別于8:30、16:30各投喂1次。投喂配合飼料的蛋白含量為35%左右,投喂量為3%~4%;豆餅、花生餅的投喂量為4%~5%。當水溫低于20℃并逐漸下降時,應適當減少投喂量;當水溫低于10℃以下時,可停止投喂,讓其自然越冬。經過一個漫長的越冬期,池蝦體質十分虛弱,開春后當水溫上升至10℃左右時,即可開始投喂,以恢復體質、促進生長、盡早上市。日投喂1~2次,投喂以冰鮮魚和蛋白含量為36%~38%的配合飼料為主,投喂量分別為5%和2%~3%。具體的投喂量應根據水質、天氣用蝦的蛻殼、攝食、生長等情況統籌考慮,合理調整。一般以小龍蝦吃到8~9成飽或投喂后2 h內基本吃完為宜。
堅持一以貫之的“無病先防、有病早治、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嚴格控制小龍蝦病害的發生和漫延。
每星期使用60%的二氯異氰尿酸鈉進行1次食場消毒,藥液配制濃度為0.5 g/m3,阻止食場內病原菌的大量滋生。
每半月潑灑1次30%的漂白粉,每667 m3用量為1.0~1.5 kg,或潑灑1次24%的二溴海因,每667 m3用量為100~150 g,以殺滅水體中的有害菌、芽孢等,預防細菌病。
每次大批蝦蛻殼前2 d潑灑1次蝦蟹脫殼促長素,每667 m3用量為200 g,以增強小龍蝦分泌蛻皮激素,促進其正常蛻殼和生長,提高脫殼同步性和成活率,防止軟殼、脫殼不遂病的發生。
每月投喂拌料投喂1次用1%的腸炎靈制成的藥餌,日投喂1次,連喂3~5 d,預防腸炎病。
隔月潑灑1次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每667 m3用量為450 g,抑制青苔的滋生,預防寄生蟲病。
一旦發現蝦病,應及時排查病因,科學確定病癥,對癥下藥,“對號入座”使用價格低廉、高效低毒、生態環保的藥物進行治療,力求達到早治療、早見效、早控制、早康復和損失小的理想效果。由于小龍蝦對藥物劑量及處理時間反應比較敏感,施藥時應嚴格按照藥物使用說明要求,正確計算池蝦量和池水量,合理確定施藥量和療程,確保用藥安全。嚴禁使用菊酯類、有機磷類藥物,避免發生意外。
巡塘是對飼養管理工作的綜合檢查,是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因此,養蝦者應堅持每天早上、晚上、夜間各巡塘1次。早晨主要檢測水溫、溶氧、透明度及pH值等水質情況,若發現指標異常,應及時采取改良措施。晚上觀察蝦的攝食、生長、蛻殼等情況,合理適時調整投喂量。夜間主要觀察小龍蝦有無出現上草、上岸現象,根據其程度判斷缺氧程度。若上草、上岸現象比較普遍則說明池水缺氧嚴重,應及時開啟增氧設施,增加池水溶氧。酷暑季節,天氣突變時,極易引發水質變壞,導致池蝦產生應激反應,還應增加中午巡塘1次,以防不測。巡塘時還要經常查看增氧、水泵、防逃等設施的完好情況,一旦發現損壞,應及時檢修或更換,確保其安全可靠。巡塘結束要認真填寫巡塘記錄,為調水、投喂和防病等提供參考依據并確保小龍蝦質量安全可追溯。
養殖小龍蝦的最終效益不僅在于養殖,更在于如何捕獲,適時捕撈是養殖成敗的關鍵。堅持適時、持續將成熟的小龍蝦捕獲上市,將未成熟的小蝦繼續留存池內養殖,降低密度,是促進小規格蝦加快生長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取得較好養殖效益重要保證。因此,養蝦者應做到適時捕、持續捕,有多少就捕多少、捕賣多少就賣多少;千萬不能因為價格低而惜捕、惜賣,更不能按照養魚的思路等到年底一次捕獲、一次銷售。
小龍蝦經40 d左右的精心飼養,就有部分長到上市的商品規格。因此,第一季蝦可于5月上旬、第二季蝦可于7月上旬開始用蝦籠、地籠適時、持續捕撈,捕大留小、捕紅留青,地籠隔3~5 d移動1次位置,以增強捕撈效果;在下一季蝦放養前5~7 d,降低池塘水位并露出“灘田”,將小龍蝦集中至環溝內捕撈,放籠要密,力求捕盡,為下一季蝦的養殖騰塘讓位。第三季蝦在3月上旬開捕,此時小龍蝦上市量少,售價較高。同樣采用蝦籠、地籠捕撈,不分紅蝦、青蝦、大蝦、小蝦,進籠全捕,一個不留;于下一輪養殖放苗前10~15 d排干池水,將池內的蝦(魚)“一網打盡”。第三季蝦捕撈結束后,應及時做好清淤清雜、除野消毒等準備工作,轉入下一輪次的小龍蝦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