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英
摘 要:童話中的審美教學對促進學生的審美能力的提高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將和大家一起去發現童話中的美,并思考和探討如何將這種美通過教學傳遞到學生的心中。
關鍵詞:童話之美;審美教學;審美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幻想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具有教育價值和審美價值。小學語文部編新教材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提高了童話的質量,增加了童話的篇幅。小學階段正是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開始建構的時期。因此,童話中的審美教學對促進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筆者認為教師首先應挖掘童話的審美因素,發現童話中的美,再學會利用有效的童話教學來促進兒童審美能力的發展。下面,筆者將和大家一起去發現童話中的美,并思考和探討如何將這種美通過教學傳遞到學生的心中。
一、發現童話之美
(一)語言美
童話通常通過動植物與人物之口來呈現和表達,所以有著生動活潑的語言,這些語言淺近自然,親切真實,十分貼近兒童的語言系統,有利于兒童對文本語言的獲得。其特點主要有:(1)句子結構簡單,節奏明快。如“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烏鴉喝不著水。怎么辦呢?”(《烏鴉喝水》)(2)詞語重疊,句式、結構重復。如“荷葉圓圓的,綠綠的。”“圓圓的”“綠綠的”這種重疊式詞語,凸顯了荷葉的形狀和顏色,符合兒童的語言特點。再如《樹和喜鵲》一文中“樹很孤單,喜鵲也很孤單。”“樹有了鄰居,喜鵲也有了鄰居。”“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三句構成三段話,句式相同,每句話都帶有“也”,語言很有特點。(3)形象與擬人化的表達。如“大象有一對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著。”(《大象的耳朵》),這是一句典型的比喻句,將大象的耳朵比做扇子,十分的形象貼切,也符合兒童的想象性思維。“啪的一聲,豆莢炸開,孩子們就蹦著跳著離開媽媽。”(《植物媽媽有辦法》)豆寶寶們蹦著跳著離開媽媽,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豆寶寶們活潑可愛的樣子。童話這種文體獨特的語言魅力使童話變得充滿美感。
(二)形象美
童話中的人物身上充盈著人類最純真、最樸實的情感,這種從人物形象中表現出的情感是那么的自然,容易被孩子所接受與理解,從童話人物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中孩子們能感受到真、善、美,能體會到人性的光輝。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中遇事冷靜、機智多識的青頭小蟋蟀;《一塊奶酪》中嚴于律己、愛護幼小的螞蟻隊長;《小公雞和小鴨子》中互幫互助、友好相處的小公雞和小鴨子;《雨點兒》中想為世界增添一份美好的雨點兒……當他們被賦予人的語言、行為、思想及情感時,更能貼近兒童的精神世界。其中,可愛、善良和勇敢的雪孩子,成了友誼、溫暖的化身。嚴于律己、愛護幼小的螞蟻隊長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對“真、善、美”的謳歌,也營造了溫暖人心的童真境界,同時樹立了正確的人生方向,傳達出健康的人生態度。
(三)人文美
童話是兒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優秀的童話作品往往能在孩子們的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孩子們去發現感受世間萬物的美好。《那一定會很好》這篇童話充滿了滿滿的正能量。樹從一粒種子鉆出泥土,長成一棵大樹,它覺得很快樂。后來,大樹被砍倒做成手推車,做成椅子,鋪成木地板,服務他人,它依然很快樂。因為它覺得能服務他人,實現自身的價值是一種快樂。就像《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中的老屋和長胡子,他們幫助了別人,卻快樂了自己。正是因為這些愛,才使得世界變得這么和諧美好。細細品讀這些童話,我們大人都能夠在充滿溫情的字里行間感受到愛,更何況是兒童。正是這種人文關懷,能使兒童在閱讀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傳遞童話之美
童話之美需要通過傳遞才能留于學生心底,構成這座心靈橋梁的,正是教師的教學。教師不應過度進行童話的知識傳授,而忽略了童話的審美價值。因此,結合童話之美,筆者認為,童話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指導朗讀,品味美
朗讀可以帶領讀者感受語言的魅力,朗讀對情操的陶冶、心靈的感染往往比單純的講解更細致入微,感人至深。因而在童話教學中,教師更應注重朗讀的價值。
童話在低年級教材中比重較大,所以,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朗讀的方法:①正確、流利地讀,讀課文盡量不讀錯字,不漏字,不添字,不重讀,在適當處停頓,直到讀通讀順。唯有這樣,才能感受字里行間的真意。特別是對于一、二年級的學生是非常重要的。②有感情地朗讀,感情是一篇文章的靈魂,要做到讀得有感情,就要把不同的情緒和性格,都通過語氣、語調形象地表現出來。③分角色朗讀,如《小蝌蚪找媽媽》這篇童話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體會人物心情后,我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蝌蚪、鯉魚、烏龜、青蛙的語氣各有不同。蝌蚪天真可愛、語音清脆悅耳,由于找媽媽心切,因此語氣急切。鯉魚語速適中。烏龜的話要讀得舒緩。青蛙看到自己的孩子很高興,說話時帶著笑意,語氣中充滿慈愛。
童話作為抒情性較強的兒童文學作品,人物形象鮮明,語言貼近兒童生活,具有音樂美感。多種形式地充分朗讀有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入情入境,感受童話語言的美,體會人物形象的鮮明特點,品味童話故事的情節美,有利于學生充分把握文本,有利于童話審美功能的發揮。
(二)形成對比,凸顯美
1.人物對比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童話,作者總是喜歡運用對比的手法,凸顯人物形象,使人物更鮮活。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結局等方面的描寫,進行對比。對比其在故事發展的不同階段的不同變化,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人物,走進文章。在教學《寒號鳥與喜鵲》時,教師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對寒號鳥與喜鵲的動作、語言、結局、性格進行比較,學生明白了美好的生活要靠勞動來創造,只顧眼前,存在僥幸心理對待生活的人,在災難來臨時就會付出慘重代價。
2.作品間的對比
在小學教材中,會出現同一主題或同一作者的童話作品。教師在教學這樣的作品時,可以把它們進行對比。如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先后安排了安徒生的兩篇童話:《丑小鴨》和《賣火柴的小女孩》。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可以與《丑小鴨》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從童話表現的主題、故事情節、語言特色等方面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感受安徒生的童話創作的藝術美,逐步提高學生鑒賞童話的水平。
(三)引導深思,探究美
一篇優秀經典的童話作品往往會包涵豐富的內涵及審美價值。而這些深層次內涵的挖掘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思考。《巨人的花園》這篇課文的主旨,可以這樣引導:先讓學生默讀課文并思考:(1)是誰成為巨人徹底發生轉變的關鍵人物?(2)小男孩到底做了什么讓巨人有如此大的改變?學生讀完課文后,很快知曉小男孩是那個關鍵人物,并從文中找出了描寫小男孩的句子。經過思考與分析,學生發現小男孩的眼神,他的擁抱、他的親吻具有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愛的力量。王爾德試圖通過這樣的故事告訴我們,愛可以戰勝一切,包括人類身上那些根深蒂固的弱點,比如孤獨、自私。
(四)激發想象,創造美
黑格爾說:“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樂于想象是因為孩子的天性,童話恰好可以滿足他們對事物的美好遐想。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善于啟發學生去想象、聯想,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感受作品中的美,獲得審美愉悅。教師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想象教學。
1.圖文結合
插圖是語文教師教學中重要的課本資源,有著對文字進行補充說明和藝術加工的作用。小學語文中的童話常配有各色插圖,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插圖的作用,讓學生更好地在文字與圖畫間轉換,感受人物的心理變化。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如《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這篇課文配有兩幅插圖,第一幅圖中老屋以老人形象出現,額頭布滿皺紋,面容慈祥,孤獨破敗,小貓正仰頭與老屋說話。學生在閱讀中會自然地聯想插圖展開相應情節的想象,還可以在相似情景中將小貓置換成老母雞、小蜘蛛,從而大膽預測后面情節。第二幅圖是小蜘蛛在老屋屋檐下織網捉蟲的情景,老屋庇護著小蜘蛛。學生可借插圖的變化,發揮想象,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
2.補白續編
基于童話的文本特點,教師不宜多講,要善于利用文學作品中的藝術“空白”,如省略、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地方,引導學生填補這些“空白”,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精髓,提高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去年的樹》這篇童話,短小而精悍,卻承載了極其豐富而深厚的內涵。作者似乎有意少說或者不說,給讀者留下了極大的空白和無限的想象空間。
續編的方式可以滿足孩子愛幻想的心理,孩子無限的想象力可以通過童話續編的方式得到延續。教師在童話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童話進行二次創作,運用豐富的想象力續編故事。如學完《蜘蛛開店》《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后,可以問學生“蜘蛛的商店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呢?”“老屋和長胡子還會幫助誰解決困難呢?”對故事進行續編。
3.角色扮演
一篇童話就相當于一個童話劇。角色扮演再現童話中的故事情節符合孩子愛玩的天性,通過角色扮演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平臺,還能加深學生對童話故事的理解,走近故事的主人公,體驗童話的形象美,而這種感受的獲得是其他的教學方式所不能達到的。
執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可以讓學生給主人公配音,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心理特點,激發孩子的想象,寓教于樂,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引導孩子掌握了動物尾巴的神奇作用,教學效果顯著。
在執教《不會叫的狗》《狐假虎威》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在舞臺上表演,學生通過對角色的體驗,能身臨其境地感受狐貍的狡猾和小狗內心的情感變化。
再現童話故事中的情節,加深學生對人物性格的感受與體驗,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特點。
總之,教師要善于發現童話中的美,不斷優化童話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童話中的美綻放在孩子們心中。
參考文獻:
[1]江旭艷.童話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素質的途徑[J].廣西教育,2014(3).
[2]劉芝杏.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軟件:教學,2015(4).
[3]邵雯軒.發現童話之美[J].新課程,2016(11).
[4]林全成.發現“美”,感悟“美”[J].江西教育,2016.
[5]劉陽.審美視角下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策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8.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