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統編語文教材,吸納課程改革的優秀成果,沉淀課程改革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加強語言文字運用。單元各個部分內容都指向語文要素,并環環相扣,相互配合,使每個單元形成一個系統,使語文要素訓練落地有聲。因此單元的每一部分閱讀教學都要指向語文要素。
關鍵詞:語文要素;閱讀教學;導語
統編教材六年級第五單元是習作單元,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為: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習作要求是: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表達中心意思。圍繞這一要素,安排了寫人、記事、寫景等不同類型的課文,包括精讀課文和習作例文,引導學生體會怎樣表達中心意思,幫助學生掌握圍繞中心意思寫作的方法。這樣一個習作單元,要怎樣指導學生閱讀才能更好地為寫作服務呢?指向語文要素的深度閱讀是必不可少的。
一、品讀導語,明確要素
統編教材設的每個單元都設有導語,在單元導語中明確規定語文要素。
本單元的導語是引用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的寫文章之道:以立章為宗,不以能文為本。意思是說:寫文章應以確立意旨為宗旨,而不以擅長文采為根本。教材以這樣的名言為導語就是明確告訴讀者,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老師在開始教學這一單元時,就要引導學生明確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作為本單元學習的方向標。為了讓學生對這一語文要素形成認同、理解和積累,教師還可以再引進清代文學家魏禧在《答蔡生書》中的一句話: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豐則末茂。讓學生更明確文章寫作法則,就是必須先確定中心,好像樹木一樣,它的主干豐實了,那么其枝葉也就茂盛了。老師在開始教學這一單元時,就要引導學生認真品讀導語,并誦讀熟記,明確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作為本單元學習的方向標,便于指導學生整個單元有深度的閱讀并為單元習作打好基礎。
二、課后練習,指向要素
統編教材的一大亮點,是將語文要素滲透在每一課的課后習題中,并分成若干個知識點或能力訓練點,有梯度地上升。在教學時運用好課后練習這個重要資源,發揮好它的教學價值,可以助力語文要素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本單元安排兩篇課文《夏天里的成長》和《盼》,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初步學習從不同方面或選取不同事例來表達中心意思的方法。深度閱讀課文的過程就是實踐本單元語文要素的過程。《夏天里的成長》是一篇散文,以描寫為主,語言優美,表達富有特色,畫面鮮明,節奏感強。文章以“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這一中心句統領全文。教學時,可以根據課后練習引導學生發現課文是圍繞哪句話寫的,找中心句。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課文分別從哪幾個方面圍繞這個中心意思來寫的?具體寫了哪些事物?學生通過讀課文發現,第2自然段寫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飛快生長的狀態。第3自然段概括了草木、作物的生長后,寫到無生命的水、瀑布、河流胡“長”。第4自然段更進一層,寫到學生的“長”。學生在交流所寫具體事物的過程中,總結歸納課文是圍繞“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這一中心句,分別從不同的方面選取了“動植物、山河大地和人”來寫的,很有代表性。《盼》這篇課文以“新雨衣”為線索,以孩子的視角敘述事情的經過。課文緊緊圍繞“盼”這一中心來寫,但每一部分的中心句并不明顯,需要學生通過深入閱讀課文才能概括出來。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后練習,圍繞課題“盼”質疑:為什么盼?盼什么?怎么盼?盼的結果怎樣?學生通過品讀課文,發現課文是圍繞“盼”字,描述了“得到雨衣盼下雨”“下雨了又盼出門”“沒法出門盼雨停”“盼來雨天,快樂出門”等小事件。學生通過對課后作業的思考,在初步梳理課文內容的同時,也直接指向“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這個語文要素。
三、精讀課文,揣摩要素
《夏天里的成長》從三個方面圍繞中心意思展開描寫,可以從這三方面組織學生逐句品讀課文。讓學生默讀,圈畫出表現事物生長的關鍵句,體會事物生長的特點。例如,第2自然段,要指導理解段落的中心句,可以先讓學生默讀或者朗讀課文,找出這一段的中心句“飛快的長,跳躍的長,活生生的看得見的長。”再圈畫課文描寫了哪些動植物的生長,根據學生交流,總結“圍繞中心,從不同方面描寫”的方法。最后討論,作者是怎樣寫出這些動植物胡生長的?引導學生通過關鍵語句,如:“一天可以長出幾寸”“一夜可以多出半節”“幾天不見,就長滿了……”“幾天不見,就變成了……”“個把月不過來,再見面,它已經有了……”等語句來體會“萬物迅速生長”。第3自然段,先引導學生找出中心句“隨著太陽威力的增加,溫度胡增加,什么都在生長”。緊扣“什么都在長”。聯系上下文,圈畫出具體寫了哪些事物?交流中抓住“山、地、河、鐵軌、柏油路”五個事物,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山上的草木生長,讓山顯得“豐滿”;地上的莊稼生長,讓地顯得“高起來”;水位變化,讓河“變寬變深”……教學時通過反復品讀這些語句,去感悟語言的新鮮感和巧妙的構思,理解作者是通過敏銳地觀察才能寫出“夏天萬物迅速地生長”。第4自然段就通過學法遷移,讓學生找出中心句,通過讀來理解作者巧妙的構思。《盼》的教學同樣要引導學生通過反復品讀描寫“我”心理和動作描寫的語句來理解我“盼下雨”“盼外出”“盼雨停”等各種“盼”。學生通過精讀課文,揣摩本課語文要素,去發現寫作方法,體會“圍繞中心意思寫”的表達方法。
四、賞析例文,深化要素
習作單元例文的安排旨在為學生提供更多模仿范例。學生懂得賞析例文,深化單元語文要素,會從例文中習得寫作方法。
本單元安排了《爸爸的計劃》和《小站》兩篇例文。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將這兩篇例文與前面的課文進行比較閱讀,學生會發現:例文與課文相同的地方是也有課后作業;不同的地方是例文旁邊有旁批。這些旁批是提示例文如何圍繞中心意思寫清楚的方法。教學時,就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后作業和旁批自主學習,賞析例文,深化要素。《爸爸的計劃》中的課后練習從寫法的角度入手引導學生思考,體會短文是怎樣圍繞“愛訂計劃”這個中心意思寫清楚爸爸的。這個課后作業直接指向“圍繞中心意思寫”這個語文要素,要引導學生緊緊圍繞這個課后作業來賞析例文。文中共有三條旁批,提示了文章如何圍繞爸爸愛定計劃這個中心寫清楚的方法:第一條旁批“羅列爸爸給每個人訂的計劃,突出了爸爸愛訂計劃的特點”,這是一般性事例的羅列。引導學生根據旁批提示找出作者為了說明“爸爸愛訂計劃”這個特點,羅列了:爸爸給媽媽訂學習電子技術計劃,幫外婆訂學習烹調的計劃,幫我訂作息計劃、復習計劃,給自己訂讀書計劃、讀報計劃、做家務計劃,還制訂出如何訂計劃的計劃,如何督促各人執行計劃的計劃……小結:為了說明人物特點,可以進行一般性事例的羅列。第二條旁批“兩個典型的事例,讓人印象深刻”。作者為了使“爸爸愛訂計劃”這個特點讓人印象深刻,特地從一般性事例中選擇兩個典型事例寫。第三條旁批“訂暑假計劃這個事例,寫得很具體”。老師問:例文是如何寫具體的?學生通過賞析,找到“晚上,爸爸的鑰匙響過一連串的‘交響樂后,他便對我說……”“一到訂計劃的時候,爸爸便眉飛色舞。”等關鍵語句。小結:作者為了說明“爸爸愛訂計劃”這個特點,選一個重點事例寫具體。同樣,賞析《小站》這篇例文時也要借助旁批,以提問的形式先讓學生找找文章從哪幾個方面寫了小站的“小”,再思考短文結尾不再寫“小”的表達方法和表達作用。
語文要素是統編教材的骨架,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的抓手,是有效教學的方向標。把握語文要素的編排價值,探討語文要素的教學策略,單元各個部分的教學都指向語文要素,并環環相扣,相互配合,使每個單元形成一個系統,展開指向語文要素的閱讀教學,使語文要素訓練落地有聲,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簡介:鄭聲云(1977.10—),女,平潭縣正旺小學,小學語文專技八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策略(鄉土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成果:2017年8月《鄉土文化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根”》在平潭實驗小學教研片論文評選活動中獲一等獎,在第五屆“新課堂·新教師”海峽兩岸基礎教育交流研討活動論文評比中獲二等獎并在平潭教育中發表;2018年8月《浸潤鄉土文化 充盈藍色語文》在平潭實驗小學教研片論文評選活動中獲特等獎并在平潭教育中發表;2019年8月《淺品鄉土 深學語文》在平潭實驗小學教研片論文評選活動中獲一等獎;2019年8月《基于鄉土文化的小學作文教學策略初探》發表于平潭教育。2019年6月教研片課題《基于鄉土文化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已結題。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