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寶敏
摘 要:小學低年級正是學生各種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教師尤其應該重視學生的習慣培養。以義務教育改革精神為指引,以學生終身發展訴求為前提,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途徑與策略展開研究與論述,希望通過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漢語魅力,享受閱讀樂趣,實現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課外閱讀習慣;閱讀樂趣
閱讀,是人們學習知識、錘煉思維、陶冶情操、開闊眼界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僅僅滿足于課內的閱讀教學,而是將眼光拓展到學生的日常生活與終身發展當中,促進學生良好課外閱讀習慣的形成與發展。本文立足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的實際情況,針對低年級學生閱讀積極性不強、意志力不足、實效性不夠的特點,嘗試通過“激發閱讀興趣”“布置閱讀任務”和“營造閱讀氛圍”三種途徑,幫助小學生克服課外閱讀中的障礙,形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一、激發閱讀興趣,增強閱讀積極性
一般來說,閱讀的目的可以分為兩種:功利性閱讀和愉悅性閱讀。前者主要是通過閱讀達到應對學習需求或工作需求等目的;后者主要是通過閱讀達到放松身心、愉悅自我的目的。很顯然,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閱讀目的屬于后者。這就意味著,教師要想培養他們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首先需求通過以下途徑,讓他們體會到閱讀的樂趣:首先,提供富有趣味的閱讀材料。教師應該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為他們推薦兒歌、原創繪本、童話故事等圖文并茂、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其次,提供靈活多樣的閱讀指導。人在做自己擅長的事的時候往往興趣更足。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在閱讀中經常遇到多種障礙,這會影響他們的閱讀體驗,挫傷他們的閱讀興趣。此時,教師應該為他們提供靈活多樣的閱讀指導,通過“提問題引思路”“標注音認生字”“列提綱理情節”等方式,幫助學生克服閱讀障礙、提高理解能力,從而更好地體會閱讀樂趣;最后,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教師可以定期開展“師生共讀一本書”“閱讀主題活動周”等閱讀活動,使學生在活動的帶動下開展自主閱讀,從而增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良好課外閱讀習慣的形成。
例如,針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推薦他們閱讀《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并開展“師生共讀一本書”的活動,定期與他們交流讀書心得,為他們提供讀書幫助,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形成主動讀書的良好習慣。
二、布置閱讀任務,鍛煉閱讀意志力
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在閱讀中容易“三分鐘熱度”,讓他們讀書容易,讓他們堅持讀書就很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采取布置閱讀任務的方式,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督促與檢查,使他們在任務的驅使下逐漸磨煉閱讀的意志力,養成堅持閱讀的習慣。常見的閱讀任務包括以下幾種:首先,寫作類任務。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句話讀后感”“閱讀心得手抄報”等寫作類任務,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監督學生的閱讀進展;其次,表達類任務。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佳句誦讀”“讀書匯報”等任務,通過讀說結合的方式,了解學生的閱讀感受;最后,表演類任務。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情景劇表演”“讀書演講”等表演類任務,通過讀演結合的方式,展現學生的閱讀成果。總之,使學生在任務的鞭策下養成堅持閱讀的習慣,并逐漸實現由“要我讀”到“我要讀”的轉變。
例如,在閱讀《丁丁歷險記》這本書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以下任務:首先,寫作任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每天用一句話來總結自己的閱讀心得,并將這句話作為批注,寫在自己當天閱讀的內容的旁邊。其次,表達任務。教師可以每周舉行一次“讀書匯報”活動,隨機抽取學生講述自己的閱讀心得。最后,表演類任務。當全書閱讀完成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取書中的情節進行“匯報表演”。通過上述方式,督促學生堅持讀書、細致品書,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三、營造閱讀氛圍,提高閱讀實效性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自控力較差,他們的閱讀效率的高低和閱讀體驗的好壞往往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為他們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在幫助他們提高閱讀效率的同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教師應該重視班級的閱讀氛圍的營造,通過組建“閱讀興趣小組”、打造“讀書角”等方式,將課外閱讀融入班級文化當中。其次,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教師應該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建議家長通過開展“親子共讀活動”、開辟“家庭閱讀區域”、設定“家庭閱讀時間”等方式,為學生的課外閱讀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最后,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目前,我國“書香社會”建設已經取得了卓越成效,除了傳統意義的圖書館之外,各大商場、游樂場里面也都開辟了專門的圖書空間。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充分利用這些社會資源,加強課外閱讀,養成隨時隨地開展閱讀的良好習慣。
例如,在班級里面,教師可以組織“圖書漂流”活動,鼓勵學生將自己最喜歡的書帶到班級,跟其他同學交換閱讀,形成“共享閱讀書目,分享閱讀感受”的良好閱讀氛圍;在家庭里面,教師可以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合作,每天以文字、圖片、影像等形式,收集學生在家庭里面閱讀的點滴瞬間并定期在班級展出,使學生體會到家庭閱讀的成就感;在社會里面,教師可以開展“書城打卡”的小活動,鼓勵學生將自己到過哪個書城,讀了哪本書籍的信息記錄下來,到學期末進行總結,使學生更直觀地體會自己的閱讀成果。久而久之,使學生養成勤于讀書的良好習慣。
綜上,閱讀對于學生的知識學習、思維發展和人格塑造都有著重要意義,而閱讀習慣的好壞,決定著一個人的閱讀效率和閱讀質量的高低。因此,在小學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激發閱讀興趣”“布置閱讀任務”和“營造閱讀氛圍”等途徑,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閱讀成為與學生終生相伴的良師和益友。
參考文獻:
[1]周喻.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習慣培養的研究:以瀏陽市鎮頭鎮幾所小學為例[D].湖南師范大學,2015.
[2]代會玲.農村寄宿制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培養路徑研究:基于河北省邢臺市臨城縣的調查[D].渤海大學,201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