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燕
摘 要:傳統文化藝術是民族文化的瑰寶,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經歷了數年前的發展與演進,形成了以多元文化為表現形式的文化藝術體系,包括了國畫、書法、雕塑、壁畫以及地方藝術等多種文化,具備極高的藝術鑒賞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同時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可以通過美術教學途徑進行傳承和弘揚,尤其是在新時期的教育背景下,應努力實現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在各個學科中的滲透與融合。就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進行探究和分析。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藝術作品;小學美術;教學滲透
小學低年級是學生價值觀塑造以及核心素養提升的關鍵階段,也是思想價值教育實施的重要時期,這就需要加強對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美術學科以其自身的包容性開放性和創造性特點,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占據的比重不斷提升,通過多種形式的美術教學形式增強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這與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之間有著天然的契合基礎。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包括了美術、書法和雕塑等表現形式,其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極大地豐富了美術教學資源,促進了傳統文化和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一、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基本概述
中華傳統文化藝術是指由中國人民群眾在長時間的勞動與生活過程中所創造的用于豐富日常生活、提升人們精神境界、增強生活的娛樂性的具有極高的藝術鑒賞價值和文化傳遞作用的各種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書法、音樂、剪紙、水墨畫、戲曲、瓷器、壁畫以及各種傳統節日和地方性美食等。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遺產十分豐富且輝煌,無論是書法還是音樂舞蹈等都是歷經數千年的文化產物,蘊含著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
從新石器時期的彩陶藝術,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青銅文化,戰國秦漢時期的秦俑、畫像磚石、禮儀樂器都極具歷史文化內涵和藝術鑒賞價值;至魏晉時期,書法和繪畫等技巧趨于成熟,壁畫和石碑的文字雕刻技術十分成熟,尤其是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大量的佛像和雕塑作品應運而生;隋唐時期佛道文化盛行,傳統的手工藝術、服飾文化、書法以及繪畫作品十分豐富,以唐三彩為代表的陶塑藝術達到頂峰;兩宋元明時期的瓷器制造行業十分活躍,宋朝的白瓷和青花瓷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書法以及傳統節日等文化逐漸成形;無論是絲綢、玉器、陶瓷還是地方性的民俗作品都是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外在表現形式[1]。
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種類繁多,創作的目的和用途也不盡相同,既包括供人鑒賞把玩的文化藝術作品、陶冶情操和提升精神境界的觀賞類文化藝術,諸如玉飾、雕塑、舞蹈和音樂等,又包括各種生活實用型的文化藝術作品,諸如剪紙、手工藝作品和各種雕刻壁畫等,上述文化藝術作品都具有極強的藝術鑒賞和文化傳承的價值和作用,和小學美術教學之間有著極高的契合基礎。
二、現階段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1.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教師的干預力度過大
小學低年級教學實踐中,教師對于小學生的干預力度過大會限制學生自主積極性的發揮,但現階段的美術教學過程中,低年級小學生缺少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專注的學習態度,對于美術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夠,在進行傳統文化藝術滲透的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都采取了剛性教學管理模式,對學生的美術知識學習和掌握進行深度的干預和控制,從美術內容的教學、題目的布置以及美術作業的規劃都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學美術教學的質量,但卻影響到了小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的發揮和對美術探究熱情的激發[2]。
2.小學生對于美術知識的學習缺少動力熱情,美術知識學習效率較低
低年級階段的小學生的好奇心較重,在學習過程中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對于各種知識的學習經常保持三分鐘熱度,對于美術知識的學習更加缺少熱情和動力。無論是各種傳統文化藝術,還是現代的美術作品鑒賞,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理解的難度都較大,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小學生也經常會出現注意力分散和敷衍了事的學習狀態,導致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效果十分不理想。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對美術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調整和完善,針對性地激發學生對美術知識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提高美術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3.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缺少生活實例,不利于學生記憶和掌握
在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學內容中缺少充分的生活化實例以及各種傳統文化藝術作品,不同種類美術的繪畫技巧以及各種理論知識的教學比重較大,使得美術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學生對于美術理論知識的記憶和掌握效果不理想。對于傳統文化藝術教學而言,教師需要通過大量的生活實例以及各種代表性作品為載體,為學生講解各種美術繪畫創作知識,僅僅依靠教材中的素材無法滿足小學生的學習成長需求,反而會影響學生對美術知識的記憶和掌握效果。
三、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對小學美術教學的價值
1.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可以豐富小學美術教學內涵,增強美術教學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以書法、繪畫、雕塑、服裝、建筑、音樂和舞蹈等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可以為小學美術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和作品實例,結合鄉土文化以及地方傳統歷史等因素,對小學美術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調整,可以增加小學美術教學的內涵和價值精神,多元化的傳統文化藝術表現形式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對于構建高效的小學美術課堂有著深刻的影響作用[3]。
2.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可以開拓學生的眼界和知識面,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與美術素材
傳統文化藝術包含了豐富的創造素材以及文化積累,具有極強的藝術鑒賞和文化傳承作用,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對學生普及傳統文化藝術作品背后的故事,實現跨學科知識的講解,將歷史、文學、藝術以及地理等不同領域的知識相互串聯,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開拓學生的眼界。
3.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可以引導學生的思想價值理念,弘揚傳統美德并增強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華傳統文化藝術是中國人民群眾在長時間的勞動與生活過程中所創造的用于豐富日常生活、提升人們精神境界、增強生活的娛樂性的具有極高的藝術鑒賞價值和文化傳遞作用的各種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中華傳統文化藝術與小學美術教學相結合,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理念,促進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弘揚[4]。
四、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途徑
1.通過多種形式的繪畫作品鑒賞,激發小學生對美術的探究興趣
新時期的小學美術教學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從繪畫技巧、手工創作、藝術鑒賞、精神塑造以及創造思維等多個方面出發,針對性地采取教學計劃和方案,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小學生的興趣培養是新時期小學美術教學的重點內容,具備高昂美術學習熱情和動力的學生可以深層次地探究傳統文化藝術作品的內涵,并且加速對美術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更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相關的美術知識。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繪畫作品鑒賞,來激發小學生對美術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例如:通過對《清明上河圖》《廬山圖》《游春圖》等名畫的鑒賞,對中國水墨畫的繪畫技巧以及歷史背景進行相關的講解,并為學生播放相關的歷史紀錄片,激發學生對美術知識的探究學習熱情和興趣[5]。
2.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藝術作品的內涵,增加小學美術教學的底蘊
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藝術審美能力和正確的思想價值理念,而隨著核心素養的不斷深入,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更加注重與傳統文化藝術的融合滲透,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小學美術教學的內容和內涵,還可以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這就需要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藝術作品的內涵,進而增加小學美術教學的底蘊。例如:在青銅器文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播放關于各種青銅器的紀錄短片和西周至戰國階段的動畫歷史短片,以司母戊鼎和青羊方尊為例,挖掘青銅器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及關于“禮”的核心思想,對青銅器進行繪畫和臨摹,增加小學美術教學的素材積累和底蘊。
3.增加手工創作在美術教學中的比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手工創造是小學美術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環節,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當適當增加手工創作的比重,讓學生根據各種陶瓷作品進行泥塑手工作品的創造,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例如:以青花瓷和琺瑯彩為示例,學生進行橡皮泥的手工創作活動,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小學美術教學的質量,還可以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4.通過傳統文化藝術作品滲透民族精神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傳統文化藝術作品蘊含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從新石器時期的彩陶到戰國秦漢時期的陶俑,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壁畫和雕塑作品,再到近代的剪紙和泥偶等民間美術作品,體現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傳承以及民族文化結晶。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的三觀開始形成階段,文化藝術作品和小學美術教學之間的有機結合,可以有效地加強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在美術教學實踐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優秀以及歷史性,促進學生愛國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的形成。
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和瑰寶,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和小學美術教學有著良好的融合基礎,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有利于提高小學美術教學的質量以及小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這需要教師在實際的美術教學過程中進行著名水墨畫作品的賞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深入挖掘藝術作品的深層價值,豐富美術教學的底蘊,適當地增加手工創作比重,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價值理念引導,全面提高小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雷娜.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221.
[2]王娜.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職美術教學中的滲透[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3):62-63.
[3]胡海鳴.讓文化雨露滴潤學生心田: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專美術教學中的滲透與運用[J].美與時代(中),2019(4):102-103.
[4]李媛媛.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專美術教學中的滲透與運用[J].中國民族博覽,2018(4):37-38.
[5]劉暢.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專美術教學中的滲透與運用[J].大眾文藝,2017(7):253.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