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嫻
(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無錫 214028)
中國教育信息化進入2.0時代,強調“促進教育信息化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的高階演進,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全過程”[1]。在此背景下,《2019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方案》(征求意見稿)進行了重大改革,將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訓教學3個賽項融合,分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技能課程一組及專業技能課程二組3個組別。其中,專業技能課程一組與二組均要求參賽作品為專業核心課或專業(技能)方向課中不少于16學時的連續、完整的教學內容,不同點在于二組必須包含不少于6學時的實訓教學內容[2]。本文將以“守護新生——新生兒與新生兒疾病患兒的護理”為例,按照專業技能課程二組參賽要求及評分指標進行教學設計,重點從學情與目標、內容與策略、實施與成效、特色創新4方面進行介紹。
新生兒死亡率是反映一個國家國民經濟水平及醫療衛生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提供高質量助產士主導的連續性護理,能有效降低孕產婦及新生兒死亡率,提高高危新生兒遠期生存質量[3]。因此,筆者重點針對助產專業展開教學設計。本課程教學對象是高職助產專業2016級學生,共40人,均為女生,她們思維活躍,熱愛助產專業,渴望成為優秀的白衣天使。課前調查發現,學生希望在教學過程中見識到真實的職業場景,在操作實踐中習得知識。
基于職業崗位需求、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設定本課的知、行、情三維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掌握新生兒常見疾病患兒的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措施;能力目標:能夠結合所學知識為新生兒及其家庭提供整體護理;情感目標:樹立愛嬰觀念,培養協作、反思、循證、創新的臨床護理思維。
本課教學重點:能運用所學知識為新生兒及其家庭提供整體護理;教學難點:新生兒常見疾病的護理評估、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情感目標貫穿教學始終;創客教育鼓勵學生進行課后探究。同時,我們關注社會熱點,即新生兒發育支持性護理。
兒科護理是助產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新生兒與新生兒疾病患兒的護理既是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的重要工作任務,也是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高頻考點。結合新生兒解剖生理特點及治療護理的特殊性,重點破解教學中存在的四大障礙。一是“走不進”:NICU(新生兒重癥監護室)作為封閉式病房,是救護危重新生兒的場所,不開放臨床見習;二是“看不見”:早產兒的呼吸特點比較抽象,需要教師借助信息化手段將其可視化、形象化;三是“難仿真”:由于學科特點和護理對象的特殊性,傳統護理技能操作訓練難以模擬,訓練形式和考核方式單一;四是“更新快”:臨床上新生兒護理日新月異,理念、技術、設備、操作標準與要求更新快。結合行業標準、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整合教學內容,共設置16學時,其中實訓教學內容6學時(見表1)。

表1 新生兒與新生兒疾病患兒的護理授課計劃
任務驅動+自主學習:課前以導學任務引導學生進行預習、復習,課中以情境任務帶領學生理解新生兒護理要點,課后以實踐任務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和協同創新。
仿真模擬+探究學習:課中連線醫院導師,發布臨床案例創設情景,借助3D仿真模擬實訓系統和高級模擬人開展情景模擬演練,引導學生探究、分析、領悟,實現從感性認知到理性分析的升華。
TBL(Team-based Learning)教學+合作學習:將不同學習基礎和學習風格的學生進行分組,小組討論、協作學習,使個體在頭腦風暴式交流中受到感染、啟發,感受集體的智慧和力量。
BOPPPS教學模型[4]:BOPPPS模型是一個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強調學生參與式互動和反饋的閉環教學活動模型,主要由課堂導入、課堂目標、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和總結6個元素組成。遵循主動性與目標導向原則,綜合采用多種教學活動組織策略,注重學生深度參與(見圖1)。

圖1 BOPPPS教學模型
具體教學過程中以“初識”“守護”“創新”三大任務貫穿課前、課中、課后,培養學生“懂理論”“強操作”“樂奉獻”三大護理核心能力。
3.1.1 課前啟發 課前,學生登錄泛雅平臺,自主學習本課相關導學資源,通過教師微課、3D體驗,提前“走進”神秘的NICU,完成在線測試,平臺自動打分并解析錯題。教師隨時跟進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
3.1.2 課中內化(BOPPPS教學模型) 課堂導入環節(B):連線合作醫院,結合真實工作情景,學生切身感受臨床“生死時速”。醫院導師發布工作任務,明確教學目標(O)。前測環節(P):通過手機軟件進行遠程在線護理評估,了解學生課前學習效果。參與式學習環節(P):學生通過Flash動畫,比較足月兒與早產兒解剖生理特點(知其形);利用3D動畫進行足月兒與早產兒的器官比較,并以小組為單位合作開展趣味小實驗,攻克理論知識的難點(解其理);運用3D仿真模擬系統和新生兒護理實訓平臺獲得病例,進行模擬實訓(懂其法)。后測環節(P):熟練流程和要點后再開展實操演練,流程更清晰、效率更高,也貫徹了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理念。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發現問題并予以糾正。信息化操作訓練突破了教學重點。后測環節(P):為檢測學生學習效果,隨機抽取一小組進行團隊情景模擬演練,師生共同點評、歸納要點。總結環節(S):再次連線醫院導師,開展遠程職業體驗,讓學生看到弱小的新生兒在離開母體后獨自面對NICU的醫療環境,需要護理人員對其提供發育支持性護理,以促進其體格和神經心理發育,升華課堂情感。
3.1.3 課后升華 課后任務除學習平臺案例討論及習題測試外,鼓勵學生以新生兒護理為主題創作微視頻,經教師指導完善后上傳到自媒體平臺,作為向新生兒家屬健康宣教的材料,可以作為課外加分項目,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積極參與。
3.1.4 教學評價 本課采用平臺得分、雙師評價、學生互評、社會反饋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體系。與傳統技能考核評價方式相比,通過新生兒高級模擬人的高仿真外觀反饋及生命體征數據顯示,學生感受到真實的臨床救護情景,獲得直觀感受、客觀評價。
與2015級學生進行比較,2016級學生理論水平、技能、素養均有所提升。然而,不足之處是在同一小組中個別學生存有依賴心理,小組任務參與程度較低。改進措施:應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予以監測,在教學評價上予以體現。
教材重構:教材章節設計中,早產兒的護理、新生兒窒息復蘇、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3部分內容均涉及早產兒呼吸系統的特點及護理,同時其發生發展有一定的時間順序。因此,調節教學順序,整合這3部分內容,設計連續性案例:早產兒出生后沒有哭聲引出早產兒的特點及護理,需要立即救護引出新生兒窒息復蘇,復蘇成功后轉入NICU,不久出現愈演愈烈的呻吟聲引出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讓學生理解疾病發生發展的邏輯關系。
教學情境:NICU作為隔離病房學生無法進入,為培養學生臨床護理思維,教學團隊將教學內容與臨床實際工作任務相結合,如將“新生兒窒息”部分的教學主線設計為“生死時速—命運相關—爭分奪秒—貼心呵護”。
素質教育:在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雙創教育。在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受新生兒疾病患兒的脆弱及其家庭的無助,指導學生以“新生兒及其家庭為中心”,貫徹發育支持性護理理念,并在課后通過進一步調查、研究,小組合作以新生兒護理為主題進行微視頻創作,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2018年4月,教育部出臺《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這是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之后,又一次出臺的全國性綜合教育信息化規劃。教育信息化2.0指導教學向“資源開發+應用驅動+融合創新”轉變,聚集于教學變革與創新,開啟智能教育的新征程,使職業教育不斷向更高水平發展。未來教育必將是“互聯網+”教育,由“全面發展、自由發展、個性化發展”目標為起點,最終建立“全納、優質、公平、終身學習”的移動互聯網教育生態系統[5]。
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累計生育高峰的到來和高齡孕產婦的增多,高危新生兒出生率呈上升趨勢,我國婦幼保健資源嚴重短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助產人才迫在眉睫。因此,在助產專業核心課程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和技能教學,還要培養學生利用技能或資源解決特定環境下復雜問題的能力。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給助產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借助互聯網可以實現資源共享、技術共享、數據共享,將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全過程,推動助產職業教育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