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畫晨
(海南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海南 海口 570228)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想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促進“中國夢”的實現,就必須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改善農民生活、帶領農民發家致富道路上,黨中央也制定了一系列戰略和計劃,旨在讓農民共享社會主義發展成果,如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戰略等,這為我國農村社會發展和治理提供了政策支撐,讓農村、農業和農民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生機,實現新的發展。要解決好“三農”問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就要讓農村也跟上社會發展步伐,這其中農村社會保障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農民的處境表明傳統的保障方式已無法適應農村發展,農民社會存在的保障問題較為突出。首先,農民已然成為社會建設的主體力量,有限的土地保障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農村社會保障的現實需求,因病致窮的案例一次又一次刺痛社會的神經。其次,農民工成為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群體,但農民工的社會保障一直處于邊緣地帶,將流動性較強的農民工納入城市社保顯得不切合實際,故選擇農村社會保障成為唯一出路。再次,隨著城市不斷擴張,大面積的農村耕地被征用,農民得以保障生存的土地不斷減少,由此產生了大量失地農民。農民既喪失了傳統的保障生活的方式,基本生活受到威脅,也無法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待遇,因此農村社會保障問題依舊處于相對薄弱環節,甚至農民的處境越來越艱難。最后,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鄉差距日益明顯,城市居民享受的社會保障待遇遠遠優于農村居民有限土地保障,形成的社會不公平待遇勢必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由此可見,農民的社保問題成為阻礙農村發展的關鍵。
其實,作為農民運動的領袖,毛澤東也高度重視農村社會保障問題。1933年,毛澤東在《長崗鄉調查》一文中就指出:“互助組社的工作是優待紅屬、社員互助與幫助孤老(1)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331頁。。”所以毛澤東強調做好農民的社會保障工作特別是老年農民的保障工作是 “使群眾歡喜并安心留在紅軍部隊的一個根本工作(2)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333頁。”。正是由于毛澤東的深謀遠慮,重視農民養老這一現實訴求,解決了參加革命大部分同志的后患問題,才能夠在革命艱難的時期迅速集民心,壯大革命隊伍,建立了農村革命根據地。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步入了新時代,社會面臨著新的任務和矛盾,嚴峻的農村社會保障問題已經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諧社會構建的突出問題,迫切需要解決。
目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人口發展階段,城市老年人口基本有醫保和社保來保障自己的日常生活。而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占比較大,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不少年輕的農村人口為了謀生,不斷涌入城市,導致農村老人處于無人贍養境地,“空巢老人”現象加劇。從農村經濟發展情況來看,農村老人一般不具備社保,而醫保報銷費用較低,醫療條件落后,農村老人的健康得不到保障。這對我國農村養老事業產生了很大威脅,嚴重阻礙了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
隨著農村居民養老問題所帶來的社會影響越來越嚴重,為了逐步解決農村老人養老問題,黨中央開始制定新的戰略來保障農村居民的養老問題,由此國家推出了切合農村發展的新農保政策,希望農村居民在自我養老基礎上由國家和集體分擔一部分壓力。新農保政策是我國從農村實際出發,堅持資金以個人繳費、集體資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相結合,保障農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為目的的一項重大社會政策(3)張寧《中國農村養老保障的歷史演進與現實考察》,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25頁。。這是黨中央、國務院改善農民生活、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
盡管我國農村養老事業取得了顯而易見的進步,但是依舊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新農保”政策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民養老壓力,但由于我國農村人口數量龐大,因此補貼力度有限,多數農民依舊無法通過政府發放的養老金維持基本生活。與城市居民養老金相比,就更顯微薄。其次,商業保險作為社會養老保障的補充手段,在保障居民養老生活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多數城市居民為了更好的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故而會購買商業養老保險,提高養老保障水平。而農村居民顯然缺乏對商業養老保險的認知,認為商業保險只是保險公司變相賺錢的借口,從而拒絕投保。我國養老保險的保障力度不可能滿足全體國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因而商業保險社會效益顯然更大。而政府在對農民普及商業保險制度方面有所缺失,因而農民大多對商業保險不信任,導致商業保險工作在農村開展困難,農村的養老保險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
隨著城市化發展,農村土地流失嚴重,越來越多的失地農民進城務工,導致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嚴重缺失,空心化現象嚴重。第6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村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中,共有空巢家庭 1495.79萬戶,占農村家庭總戶數的7.68%,空巢老年人口共計2179.39萬人,占農村老年人口數的32.69%(4)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中國2010 年人口普查資料》,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年版。”這表明我國農村空心化程度不斷加深,空巢老人數量也在不斷上升,嚴重威脅了農村老人養老問題。雖然外出務工的青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的經濟收入,但更多的是物質獲得,不代表農村老人老年生活質量的全面提升。事實上空巢老人不僅要照顧自己,還要幫助子女照顧小孩,因此農村老人的經濟壓力和生活壓力很大,僅僅只能維持基本生活。其次,青壯年人口大量流出,加劇了農村老人精神上的無助和孤獨感。農村社會靠鄉土親情維持的傳統網絡結構被打破,互助關系正逐步瓦解,許多留守老人在農忙和日常生活中獲得近鄰的關照越來越少,無助感越來越強烈。在“空心”家庭,缺少子女的陪伴和照顧,老人顯得更為孤獨。且大多數農村老人接受的教育水平有限,甚至沒有接受過教育,就沒有學習興趣,無法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多數人的娛樂活動就是圍坐聊天。雖然子女會負擔老人的經濟開銷,但是經濟養老不等于精神防老。
除去農村老人衣食住行等基本問題之外,醫療衛生條件的好壞也是影響農民養老的一個因素,如今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日益突出,多數農村居民存在著大病看不起、小病不去看現象。自改革開放以來,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民眾的看病問題,滿足了民眾的基本看病需求。醫療服務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漸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服務體系,在分配方式上打破了醫療資源壟斷的格局,開始對農村居民一視同仁,推行農村合作醫療政策。但是,這一政策存在著不小的弊端,我國目前的現狀是很多種疾病和藥品不包含在合作醫療范圍之內,農民在生了大病之后依舊享受不了服務,自己也沒有經濟實力去負擔如此重大的醫療費用,這對農民老年健康保障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國家針對這一現狀提出了“城鄉醫保一體化”政策,以此保障農民的健康問題。“城鄉醫保一體化”即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合并,以此來減輕農村居民感染重大疾病的壓力。雖然這一政策規定城市和農村居民統一繳費和享受待遇,但是由于城鄉的貧富差距,導致在資源配置上仍然存在差別,先進的醫療設備和技術仍舊覆蓋不到農村地區,農村的醫療資源遠遠落后于城市,農民看不起病的現象時有發生。城市居民醫療待遇好,醫療設備齊全,很多人愿意參加醫保,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因生病而帶來的損失。但是在農村地區,大部分農民認為自己身體健康而不愿參加醫保,條件不富裕的家庭即使參加了醫保,在大病面前也束手無策,這就更讓農民感到醫保是個可有可無的政策。鄉鎮地區醫療設施不齊全,治不好甚至看錯病的現象時有發生,去高級點的醫院又會額外增加其經濟負擔,出于這些考慮,農民不甚愿意加入新農合。
毛澤東高度重視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給問題的解決提出了諸多獨特的見解和看法。時過境遷,即使時代不同,但毛澤東思想永不過時,給解決今天的農村社會保障問題提供了思路和指導。
在農村社會保障問題上,毛澤東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將人民的利益作為工作中心,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他明確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標志, 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毛澤東認為農民養老的保障對象并非只針對共產黨員,而是針對所有公民。他在給湖南領導同志的批示中指出:“湖南有10萬失業軍政人員和廣大孤寡沒有人管,如果只管共產黨的孤寡,就會出亂子(5)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頁。。”為此,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加強對群眾的教育與聯系,把黨關于農村社會保障的正確主張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
由此在推行新型養老政策這一基礎上,還要自覺補充養老保險體系,在商業保險這方面也要做好規劃,在國家給予適當幫助基礎上引導農民自發養老。加大農民對保險知識的普及力度,同時還要做好基層下鄉訪問工作,了解農民不愿意支持新制度的重要因素有哪些,盡力解決和克服,消除農民心中的疑慮,從心理上認可這一制度,并積極參與和支持,做到既能自我養老,又能減輕國家負擔。政府工作人員還要積極做好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農民關于商業養老保險的認知,讓農民了解到商業養老保險并不是保險公司掙錢的目的,而是有組織有保障的養老保險手段。養老不僅僅是家庭的責任,還是社會責任。讓農民真正了解到不止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到良好的晚年待遇,幸福生活靠自己爭取。
要解決嚴峻的農村社會保障問題還需要立足實際,推進制度創新。解決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的一大核心在于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水平,真正解決農民的看病問題。早在1945年,毛澤東就指出:“所謂國民衛生,離開三億六千萬農民,豈非大半成了空話(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8頁。”。由此可見,毛澤東在當時就已經認識到了醫療問題對于農村居民的重要性,是保障農民健康的根本之所在。毛澤東在1950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中就提出縣設衛生院、區設衛生所、行政村設衛生委員、自然村設衛生員的組織形式。這一政策構想,指導了農村三級醫療保健網的建設(7)蒲麗娟,王偉《毛澤東農民養老思想及其現實意義》,《理論導刊》2010年第3期,第8-10頁。。要想真正保證農民看病的基礎衛生條件,就必須推行自上而下的醫療政策,逐層建立醫療保健所,提供治療康復中心,保障農民就醫問題。
農村醫療社會保障的關注焦點應當聚焦老年人。隨著我國城鎮化不斷發展,農村青壯勞動力更多流入城市。相較于留守孩童,農村老年人健康問題更為嚴重,老年人發病率逐漸升高,成為老年人生活的最大威脅。尤其是農村空巢老人,子女大多在外務工,得到照料的機會少,對醫療護理的需求也得不到滿足(8)黃佳豪,孟昉《“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與對策》,《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4年第6期,第63-68頁。。而我國在養老和醫療方面的服務各自獨立,互不銜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養老壓力。農村老人由于常年勞作,極易患病,就需要在家庭和醫院之間不斷往返,既耽誤了治療,也增加了費用,農村老人多勤儉節約,也加大了老人的心理負擔。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在“未富先老”背景下,老人的養老和醫療服務依舊是當前社會的突出問題。這就要求政府將社會資源整合起來,采用醫養結合模式,在服務方式上充分改進和創新,最大限度地利用醫療資源。若能充分發掘老年人口的潛能并對其進行開發,以老養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輕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壓力。在養老方式上,可以采取有效措施,讓低齡老年人為高齡老年人提供照護,這樣就能將資源合理利用起來,低齡老人能因此獲得一些額外報酬,高齡老人的康復也有了保障。采用以老養老方式不僅有效緩解了老人的精神孤獨感,還能減少因照料和康復產生的雙重費用。以老養老方式不僅可以提供更合理的醫療服務,同時還能提供一個供老年人聊天消遣的機會,更有利于康復。人到老年更容易產生孤獨感,因此加強老年人之間聯系是保障老年生活的重要手段,也能讓老人有更加幸福的晚年生活。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社會保障問題,還必須依靠農民自己。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在保證農民基本生活水平情況下進一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給農民養老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在農民養老方面,毛澤東認為農民的養老水平必須同生產力相適應,他指出:“生產費、管理費、公積金、公益金,各占多少,應當同農民研究出一個合理比例。(9)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頁。”按照比例對農民進行幫助。同時,毛澤東認為農民養老不能只依靠國家幫助,會滋生懶惰和貪便宜心理。毛澤東認為土地是農民養老最可靠的保障,因此實行了土地改革和農業生產合作化給予農民養老基本保障(10)蒲麗娟,王偉《毛澤東農民養老思想及其現實意義》,《理論導刊》2010年第3期,第8-10頁。。毛澤東指出:“人民生活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顧,不可多照顧(1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977年版,第105頁。。”國家重視農民養老問題,絕不僅僅是一個社會問題,更是一個經濟問題。農民養老問題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是因為受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影響,中國傳統文化提倡以孝為先,農村老人的養老資金來源主要靠子女補貼,以此來維持生活需求。而國家補貼力度較小,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老年的基本生活問題,然而當青年的經濟收入一旦減少,贍養老人的負擔就會加重。因此只有振興農村方可造就內需,所以仍需國家進行經濟調控和資源分配,加快經濟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保障其老年生活需求。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建設階段,因此,國家和政府必須抓住這一機遇,加大對農村的建設支持力度,使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由輸血機制變成造血機制,讓農民能夠養老無憂。
毛澤東關于農村社會保障的思想和言論對今天仍然有指導意義,即使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是在當時情況下是符合社會發展的。它不僅升華了傳統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閃爍著現代農村社會保障思想的火花。當前的中國農村社會保障依然存在諸多問題,我們應當借鑒毛澤東思想,把它與當今社會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制定出符合當代農村社會保障的政策和制度,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