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 君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辦事處 山東 聊城 252000)
隨著環境治理的不斷深化,目前我國退耕還林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在以后的工作中還需進一步鞏固退耕還林的現有成效。發展生態經濟林是推動退耕還林工作進一步開展的重要手段,通過生態經濟林的建設,不僅有利于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能顯著提高農民的收入。
生態經濟林與經濟林相比,有以下幾個顯著特征:
1.1 對改善當地環境有很大促進作用。建設生態經濟林最為重要的目的就是提升生態環境、保護生態。
1.2 生產的果實符合相關標準。人們物質生活有了很大改善,開始追求更加環保和無公害的食品,所以,發展無公害食品是在國際上立足的基礎。而生態經濟林的建設就要做到綠色、環保。
1.3 使生態經濟林不斷向可持續化邁進。一般樹木的生長需要很多肥力,然而隨著林木的不斷生長,林地肥力不斷減少,肥力的減少對樹木后期生長有很大影響。所以,在生態經濟林發展中,既要注重無公害產品的生產,又要確保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經濟林的經濟效益高,對當地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在經濟林的發展過程中,仍舊存在諸多的問題,如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地力下降等。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不斷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對于無公害食品更加青睞,因此,發展生態經濟林不僅能夠提升果品質量,提高林果業經濟效益,增加我國無公害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還能改善生態環境,實現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以后的發展中,生態經濟林將是林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生態經濟林業的發展,既要適應林業發展的自然規律,又要符合現代經濟規律。針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推廣適宜的生態經濟林,不僅能夠有效改善環境,使人民的生活質量有大幅度提升,還可實現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經濟林的建設要把生態和經濟相結合,只有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才能夠全面推進社會、經濟和生態的共同發展。生態經濟林經營模式
的確定,要從生態環境建設規定出發,結合當地實際,做到科學、全面、逐步推進。另外,要加強對生態經濟林發展的技術指導,可以通過生物、農藝等工程,實現全面規劃,保證林業經濟、環境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共同進步。只有這樣的經營模式,才能使生態經濟林越來越好,才能符合我國的環境保護理念,還人們一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推動我國經濟更快更好發展。在發展生態經濟林過程中,還要兼顧多層面的利益,實現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4.1 區分生態經濟林和經濟林。與普通經濟林不同的是,生態經濟林不單追求經濟效益,更加注重生態效益。生態經濟林應該以生態效益為出發點,做到生態和經濟效益相結合,實現生態和經濟共同飛躍。只有正確區分二者區別,才能使經營目的更加明確,才能采取更加有效的形式。
4.2 重視空間配置和結構設計。不管在哪里建設生態林,都要尊重當地的實際情況,并對環境容量和資源進行全面分析,要以生態保護為基礎,采用回歸自然的經營理念,使空間配置和精準結構更加高效、穩定。要根據不同樹種的生長特點,對林木進行合理配植,建立高效的生態經濟林模式。建設生態經濟林時,經濟林的種類要和當地環境相適應,根據環境的不同,需變換生態經濟林的生態功能。
4.3 避免短視行為。在生態經濟林經營中要避免短視行為。生態經濟林的建設,不單純是獲取經濟利益,也不是眼前利益。要把眼光放到遠處,不能死盯眼前,這樣的生態經濟林發展才能走得更遠。在發展生態經濟林的時候,要使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在建設初期,生態經濟林是人工林,在長期的發展中,生態經濟林融入到自然之中,已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完全融入到自然之中,才能發揮出其功效。
5.1 調整經濟林品種。首先,生態經濟林的種類要適應當地土壤及氣候特點。在建設生態經濟林的時候,一方面要滿足生態要求,另一方面也要符合地域發展規律。樹種不同,其生態價值不一樣,適應能力也不一樣。例如,油茶的適應能力很強,但最適宜的土壤條件是鹽基飽和度高、鈣元素豐富的微酸土壤。香榧最適宜的生長環境是微酸及中性土壤,這樣的土壤其品質會更好。山核桃則喜光照條件好的石灰性土壤。由于山核桃和楊梅對土壤條件要求特殊,作為生態經濟林樹種時一定要確保樹種和環境相適應。其次,生態經濟林的種類要符合當地經濟發展需求。對經濟林進行規劃,既要依據市場容量,也要考慮發展前景。只有對當地的實際情況和預選樹種的生長特點做全面了解,選擇適宜當地發展的樹種,才能夠使生態經濟林有更好的前景,進而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生態經濟林的生產目標是高質量的產品,因此在經營的時候,要綜合考慮經濟林的經濟效益及生態效益,適應當地經濟發展條件。
5.2 強化水土保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不但有利于環境保護,還能促進生態經濟林的生長。我國水土流失問題很嚴重,對我國國土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水土流失不但導致土壤養分大量流失,還會使土壤石漠化更加嚴重。水土流失的發生與降雨數量及強度、山坡坡度及坡長、土壤松散度、地表植被等因素有關,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就是植被因素。地表植被使地面粗糙程度大大增加,對水土保持非常有利,如果植被遭到破壞,就會造成水土流失。長期以來,人們對生態經濟林中的植被只認識到耗水耗肥方面,卻沒有認識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另外,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還能增加土壤中的養分,使肥力提高。保持生態林水土的關鍵,就是減少植被的破壞,不大量復墾坡地,要對植被進行科學保護,充分利用植被保護生態效益,使生態經濟林水肥保持能力得到提高。
5.3 混交套種經營。在生態經濟林的經營過程中,一般采用純林栽培方式和除草松土管理模式,使其生態功能變弱,不但不利于林木的生長,還容易導致病蟲害加重。在生態經濟林經營管理中,要采取混交種植方式,盡量促進林中生物的多樣化。林下套種的立體化營林模式,可使土地得到有效利用,最大程度發揮土地價值。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之下,林業的發展開始向生態經濟林邁進。生態經濟林不但能夠很好的改善環境,還能夠增加經濟收益,可謂一舉兩得。在生態經濟林經營模式中,要充分考慮當地實際,以樹種對環境的需求為依據,選擇適宜當地發展的生態經濟林,從而推動生態經濟林的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