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娟
(上蔡縣林業發展服務中心 河南 上蔡 463800)
林木食葉類害蟲種類繁多,主要有鱗翅目的刺蛾、毒蛾、卷蛾、潛葉蛾等,鞘翅目的葉甲,膜翅目的葉蜂,直翅目的蝗類等。這些害蟲大多數以幼蟲取食葉片為主,受害嚴重時整株光禿。被害樹地面往往布滿殘葉、蟲糞,樹間往往掛有蟲繭、絲跡等。
1.1 害蟲發生的初始階段。此時害蟲的蟲口密度不大,林內被害的征兆也不明顯,不易發現。
1.2 增殖階段。此時害蟲的蟲口密度顯著提升,林內有了明顯的被害征兆,局部林分已發生嚴重。
1.3 猖獗階段。此時害蟲增殖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種群數量達到爆發式增長,擴散迅速,林木受損嚴重,大面積林地葉片無存,似被火焚燒。
1.4 衰退階段。由于林地內條件惡化,害蟲數量顯著下降,伴隨著種群的衰退,預示著一次大發生過程的基本結束。
食葉害蟲防治要以預防為主,采取科學合理的防治措施,以生物防治為主,協調運用人工、化學藥劑防治,降低蟲口密度,控制蔓延。同時,加強林地管護,增強樹勢,提高林木抗蟲能力。根據受害程度,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在受害較輕的林區,主要以人工、生物防治為主;在受害嚴重的林區,則需通過噴灑化學藥劑、打孔注藥等措施進行防治,以降低食葉類害蟲為害。
3.1 營林措施。適地適樹營造混交林,增加物種的多樣性,減少林木食葉類蟲害的發生。如:北方石質低山地區,油松與側柏、紫穗槐等混交;沿河沙荒地區,楊樹與刺槐混交等。同時,加強林地的修剪、間伐、中耕除草、澆水、施肥等撫育管理工作,促進林木健壯生長,提高其抗蟲、抗病能力。
3.2 人工防治。利用這類害蟲潛伏越冬(越夏)的習性,抓住防控最佳時機,進行人工防治。一是人工剪除蟲枝、摘除蟲葉;翻耕林下土壤,破壞蟲蛹越冬場所;制造適宜場所,引誘害蟲來此潛伏越冬殺滅。如:防治美國白蛾或松毛蟲等蛾類幼蟲時,可在樹干基部束扎麥稈。二是利用大多數蛾類趨光的特性,在羽化盛期用殺蟲燈誘殺成蟲,減少危害。三是根據大多數害蟲初齡幼蟲群集蟲苞的特點,人力摘除蟲苞和卵塊,集中燒毀。四是利用幼蟲的活動規律,進行捕殺,如:有些害蟲幼蟲受驚后吐絲下垂,可通過震動樹干進行捕殺;有的害蟲喜黃色(大多數鱗翅目昆蟲),可設置黃色膠板誘殺。
3.3 生物防治。可在幼蟲期(3 齡期前)噴施蘇云金桿菌(Bt)乳劑、白僵菌制劑、多角體病毒等生物制劑進行防治。如:中幼齡林可用青蟲菌乳劑1 億~2 億孢子/ml,殺蟲效果顯著,且不會產生藥害。同時,也可利用害蟲的天敵(寄生蜂、瓢蟲、鳥類等)進行防治,控制蟲口密度。
3.4 仿生制劑防治
3.4.1 激素類藥劑防治。①噴灑以滅幼脲為主要成分的昆蟲生長調節劑進行防治,這種激素類藥劑可抑制害蟲蛻皮及蟲卵的胚胎發育,對多種鱗翅目害蟲幼蟲有顯著效果,用藥時間蟲齡越小越好,用量為20%滅幼脲3 號25 g/667 m2。②米滿(又名蟲酰肼),為蛻皮激素類殺蟲劑,可使害蟲提前脫皮,對多種鱗翅目害蟲幼蟲均有效,用量為20%米滿膠懸劑1 000~2 000 倍液。
3.4.2 植物源制劑。1.2%苦煙乳油(又稱百蟲殺,低毒、高效、無污染)噴煙防治,用量為750~1 500 g/hm2,與柴油混合(藥柴比為1∶5~20),效果更佳。
3.5 化學藥劑防治
3.5.1 在低齡幼蟲期噴灑2%阿維菌素乳油1 000~1 500倍液加1%甲維鹽1 000 倍液進行防治,效果較好。
3.5.2 對發生嚴重災害噴藥困難的高大樹體,可打孔注藥防治,注入40%氧化樂果乳油、辛硫磷等藥劑,注藥后用泥土封口。
3.5.3 對有上下樹干和越冬后上樹習性的害蟲,可用2.5%溴氰菊酯、氧化樂果、廢機油混合液,在樹干上涂藥環毒殺上樹幼蟲。使用化學藥劑時,要選用高效微毒的農藥,如多來寶、毒死蜱、辛硫磷、殺螟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