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霞
(河北省泊頭市解放小學 河北 泊頭 062150)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想上好每一堂課,就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教學實際出發,打造生動有趣的數學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經驗談一談數學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用數學游戲創設問題情境,可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探索欲望,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神奇的莫比烏斯帶》 一節時,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習的熱情,筆者首先展示課前搜集的一些有關莫比烏斯帶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如過山車、機器的傳動帶,莫比烏斯爬梯、中國科技館的三葉紐結等,通過觀看應用實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莫比烏斯帶的神奇。
緊接著以動手操作的形式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取出事先準備好的材料:剪刀、膠水、水彩筆、紙條若干,把一根紙帶正反兩面涂成不同的顏色,扭轉180°后,再將兩頭粘接起來做成紙帶圈,這樣的紙帶圈就叫做莫比烏斯帶。然后繼續操作,用剪刀沿紙帶的中央把它剪開,紙帶不僅沒有一分為二,反而剪出一個兩倍長的紙圈。學生看著這樣的操作,都感到非常神奇,也很好奇,筆者趁機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意在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操作、比較,發現莫比烏斯帶的特征。
在課堂教學中,大膽的質疑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例如,在教學 《圓的周長》時,直接由實際問題引入,通過問題引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筆者先提出問題:“老師家的圓桌邊緣壞了,需要箍鐵皮,誰知道用多長的鐵皮呢?”有的學生說量一量圓桌邊緣的周長,筆者又接著提問:“怎樣測量呢?”學生紛紛拿出準備好的測量工具,動手試一試看怎樣準確的量出它的周長。學生通過操作總結出用“繩繞法”“滾動法”測量出圓桌的周長。
老師再適時進行滲透“化曲為直”的轉化思想,然后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圓周長的概念。緊接著,老師追問:“是不是所有圓形的物體都可以用這兩種方法量出周長呢?那么摩天輪的周長怎么求呢?”然后多媒體課件出示摩天輪的圖片,引發學生猜想,需要計算它的周長,那么圓的周長與它有什么關系呢?引導學生討論:跟直徑有關。圓的直徑越長,周長就越大,那么兩者之間到底有怎樣的關系?我們又該怎樣去研究呢?小組再次合作探究,量出不同的圓形物體的周長直徑,通過計算自主尋找規律。學生發現周長比直徑的值都是三倍多一些,但是測量后計算的結果不同,是由于測量的不精確造成的。在這樣的基礎上,老師再介紹圓周率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自行推導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緊接著再次把上課時質疑的圓桌邊緣箍鐵皮的趣題展示給大家,讓同學們解答。這個問題的解決,既讓學生學會了如何在實際問題中運用圓的周長公式,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圓的周長公式的應用價值。
在教學五年級上冊《擲一擲》 一節時,筆者以故事入手,創設問題情境。首先給學生講述《阿凡提智斗巴依老爺》 的故事:“阿凡提和巴依用擲骰子比勝負,每人擲10 次,將每次的兩顆骰子朝上的數字相加得到和,分為兩組,第一組是5、6、7、8、9,第二組是2、3、4、10、11、12,擲出來的和在哪一組就算這組贏一次,擲完后看誰贏得次數多,誰就獲勝。巴依老爺選擇了第二組。同學們,你們認為誰勝的可能性大一些,為什么?”緊接著筆者讓學生分小組活動,4 人一組,兩人擲骰子,兩人負責記錄。通過小組合作驗證結果是阿凡提獲勝。用故事引入,設置懸念,讓枯燥的知識趣味化,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也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用生活實例導入能使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描述事物,例如在講《位置》 一節時,首先在多媒體中呈現了教室中學生的座位情況,引出本單元要學習的內容“位置”,借助座位圖使學生觀察更直觀。接下來筆者以豎排學生為列,以橫排的學生為行,讓學生用數對表示自己的位置,然后舉例示范,比如數對(5,6),也就是第五列第六行的學生。待學生明白后,再隨意提問某位學生,由學生用數對表示自己的位置。通過設置實際場景,學生很快就學會了用數對描述物體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