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4)
湖南戲曲發展歷經數百年,它承載著湖湘文化,代表了湖湘精神。湖南的戲曲資源豐富,據1980年代統計,湖南境內活躍的劇種除了京劇以及外省輸入的越劇、侗戲外,還有湘劇、祁劇、辰河戲、衡陽湘劇、常德漢劇、荊河戲、湘昆、長沙花鼓戲、邵陽花鼓戲、衡州花鼓戲、常德花鼓戲、岳陽花鼓戲、零陵花鼓戲、陽戲、湖南花燈戲、儺堂戲等 16 種,加上少數民族戲劇苗劇等,共20種。多年來,這些湖南地方戲曲一直是湖湘人民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湖南戲曲開始走向衰落,其傳承和發展受到阻礙。隨著時代的進步,在新媒體發展的如火如荼的當下,湖南戲曲又迎來了一個發展的新契機。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龐大的網民構成了中國蓬勃發展的消費市場,也為數字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用戶基礎②。其中微信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移動流量平臺之一,2017年微信登錄人數已達到9.02億,較2016年增長17%,日均發微信為380次,截止到2019年第三季度,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躍賬戶已達到11.51億,比去年同期上漲6%。從以上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我國互聯網發展迅猛,網民數量和網絡普及處于穩步增長的趨勢,網絡的發展正改變著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也預示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媒體時代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用戶可以通過功能強大的終端同步連接海量的信息世界。借助于電腦、智能手機等智能終端設備,人類的信息傳播系統進入了互動化、個性化、數字化的全新紀元,也為湖南戲劇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徑。
(一)互動性
通過互聯網,可以打破傳統媒體湖南地方戲曲傳播的局限性,實現線上線下的實時互動,實現受眾和傳播者之間的無間交流。與此同時,互聯網還可以模糊信息的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界限,實現雙方角色互換,改變“你唱我聽”的傳統模式。同時可以通過大數據,對互聯網用戶的行為、興趣、愛好和習慣進行分析,搭建更具個性的交互平臺。
(二)個性化
以往人們通過傳統媒體獲取湖南地方戲曲信息時,受眾處于被動的地位,沒有選擇的權利,而只能是媒體播放什么,受眾就看什么。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不能滿足現代人的對信息的需求,戲迷們可以通過互聯網選取自己喜歡的湖南地方劇種,索引或瀏覽相關的網站。
(三)數字化
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可以使用“云計算”技術實現湖南地方戲曲線上線下、虛擬與現實相結合,建立湖南地方戲曲的數字博物館,將精心錄制和編輯制作的戲曲表演影像,實現數字化的保存。任何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通過手機和電腦等智能終端,借助互聯網的平臺獲得湖南地方戲曲的相關數字信息。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目前湖南地方戲曲在互聯網主要通過網站、新浪微博、百度貼吧、微信、移動APP等方式的傳播。
筆者通過網絡搜索發現,當前的湖南地方戲曲專業性的網站不多。湖南地方戲劇網(http://hndfxj.txhn.net/)是唯一的一家集中、全面介紹湖南地方戲曲的網站,擁有劇種大觀、戲劇人物、戲劇圖片、戲劇知識、戲劇影音、戲劇薈萃、戲劇研究等13個欄目,對湖南省的地方戲劇資料作了較為詳盡的收集整理和系統的建設。其他的專門網站還有中國湘劇藝術網(http://www.xiangjuzhixing.com/)、湖南省湘劇院(http://www.hnxiangjuyuan.com/)、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http://www.hnshgx.com/)、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http://www.cshgx.com/)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綜合性的門戶網站的一、二級頁面中有關于湖南地方戲曲的相關資料,如國內較大的綜合性戲曲網站為湘劇、湖南花鼓戲、祁劇等提供的是站內搜索的一級頁面;將湖南地方戲曲作為專門頻道,且網站建設比較規范的綜合性門戶網站主要有湖南圖書館數字資源網(http://www.library.hn.cn/szzy/)和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絡展示交易館(http://fyg.rednet.cn/)等網站在站內首頁設置了地方戲曲頻道和戲曲天地頻道,地方戲曲頻道是直接通向湖南地方戲曲網站的頻道鏈接,戲曲天地頻道主要是供網友進行戲曲視頻點播的,內設有湘劇、花鼓戲、京劇、話劇等不同劇種可供選擇。
互聯網作為新型傳媒,對于湖南地方戲曲的傳播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從以上的數據中,我們也可以發現當前湖南戲曲在互聯網傳播中存在一些不足。
(一)在微博傳播中的問題
微博的便捷性、交互性、碎片化、原創性等特點讓微博擁有眾多粉絲和超高人氣,同時,在微博傳播本身存在一些不足的,如微博的內容限定為140字左右,內容簡短,傳播內容對戲劇知識的普及來講遠遠不夠;另外,微博門檻較低,有些信息并不具有權威性,甚至難辨真假。微博中的湖南地方戲曲的大V數量不多,以湘劇和花鼓戲為例,5位當代一線著名演員擁有橙色大V(個人認證);而藍色大V(企業認證)僅有兩家,其發布的內容也是良莠不齊。橙色大V的微博具有一定的隨意性,除了發布或者轉發和自己相關的演出劇照、視頻之外,一些大 V大部分會發布和自己的生活相關的信息。藍色大V其中一家發布15條微博,一家未一條微博發布。
(二)貼吧信息的雜亂性
貼吧內有欄目分類,分類不夠細化,給目的性強的用戶在獲取所需信息上造成一定的困難。其次是帖子的流動性強,眾多的在線的用戶隨時發布帖子和回復帖子,時間稍長的帖子很快就會被推到后面,不利于保存、查找和二次瀏覽。另外,貼吧信息零碎,用戶在接受信息時容易出現信息斷層。
(三)內容更新緩慢
在錄制節目時,需要有專門的采編和技術人員,有充足的資料和經費支持,這樣其播放的內容才能做到及時更新滿足網民的需要。截止到2020年9月1日,在湖南地方戲劇網、中國湘劇藝術網、湖南省湘劇院、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五家專門網站中,其中有中國湘劇藝術網和湖南省湘劇院更新較為及時,其他網站均更新滯后。
(四)微信是一款跨平臺的通訊工具,只要擁有移動網絡,就可以隨時隨地的獲取信息。微信公眾號以其便利性、及時性、交互性、碎片化、運營成本低的優勢,能借助這個平臺實現一對多的信息傳播。微信并沒有像微博那樣的開放性,相較于微博的圈子比較小。只有朋友之間才能看到互相的動態,而微博則是不用關注任何人都能看到。微信中只有關注了公眾號才能收到它的消息,而微博不用關注也能看。目前,湖南地方戲曲的公眾號不足六十個,其中推送的內容包括各種與之相關的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信息,各劇種分布不均衡,有一些如苗劇、儺堂戲等沒有一個公眾號。在現有的公眾號的推送中仍有部分被植入一些不相關的廣告。
(五)APP移動客戶端以精準性、互動性、創意性和超強的用戶黏性成為傳播媒介中的寵兒,通過搜索有戲曲大全、戲曲網、中華戲曲全集、央視戲曲CCTV11等全國性的戲曲專業APP,下載率最高的為戲曲大全共計下載量為4.7萬次,還有陜西戲曲、湖北戲曲、河南戲曲大全5.8萬次、黃梅戲戲曲大全、秦腔京劇戲劇戲曲大全等,地方戲曲專業APP,其中下載量榜首的為河南戲曲大全為5.8萬次。目前湖南地方戲曲僅有花鼓戲視頻一個APP,器下載量為8000次,且此APP僅提供花鼓戲視頻資料,APP的互動功能未得到運用。
據以上分析,湖南地方戲曲在互聯網各個平臺的傳播中存在著的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平臺和用戶上。基于此,筆者提出以下思考。
(一)加強互聯網傳播平臺的建設
文中例舉的五家湖南地方戲曲專門網站中,湖南省湘劇院、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均屬于三家演出團體,網站建設經費由文化部撥款;湖南地方戲曲網是由文化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項目,由文化部出資建設。唯有中國湘劇藝術網是民間人士出資建設,筆者電話采訪了該網站的負責人、原長沙市湘劇院院長、現湖南省湘劇票友協會會長王笑。據了解,中國湘劇藝術網沒有相關部門的資金投入,網站的相關資料全由全湘劇演出團體和湘劇票友們無償提供,由王笑老師搜集、整理、上傳,用王老師的話來說:“我們建這個網站不為名,不為利,為的是讓喜歡湘劇的朋友們能在我們的網站上找到他們喜歡的湘劇。”這五家網站主要集中于湘劇和花鼓戲,更多湖南地方曲種沒有專門網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資金問題。這些曲種的傳承保護中心可以向國家申請資金資助,同時還可以與有關的企業(如經營戲劇產品的企業、制作戲劇道具服裝的企業等)進行合作,這樣企業在宣傳自身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人同時了解網站,而網站也可以靠廣告來獲得企業的建設資金。
就微博平臺而言,大 V的傳播性和說服性都較普通用戶高很多,可以呼吁大V用戶提高微博傳播質量,讓湖南地方戲曲這會提高京劇傳播的質量;湖南地方戲曲APP開發空間大,不管是數量,還應注重其功能,更多拓展其娛樂、交互功能,提高用戶的下載量和使用率。
(二)提高互聯網平臺的專業水準
互聯網平臺眾多,信息發布者來自各行業,難免會出現傳播的信息質量良莠不齊的現象。這些平臺的言行直接影響到湖南地方戲曲在網絡上的傳播質量。尤其是微博大V,他們是湖南地方戲曲界的精英群體,不但擁有眾多的粉絲,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他們發布的信息,往往直接影響受眾對湖南戲劇的觀感;其次,被認證的大V用戶,對湖南地方戲曲在互聯網上的傳承和發展應該有更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大V在傳播戲曲相關知識的同時,可以主動發起一些相關的話題,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進行討論和傳播,加大影響力。對普通用戶來說,在微博中,也要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傳承動機,主動轉發一些價值性較高的微博。
湖南地方戲曲作為湖湘文化的精髓,正不同程度的面臨傳承和發展困境。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完全可以也有必要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平臺,把湖南戲劇介紹給更多的觀眾,吸引更多的人來接受,欣賞傳統戲劇,讓傳統藝術借助“互聯網+”的東風煥發青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