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梅 自明 許哲 劉冬冰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9)
中國是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民族各具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民族傳統體育不僅成為特色鮮明的傳統文化,面且在塑造我國各少數民族的民族認同感、表達社會交往和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些年來,由于少數民族所處的人文地理環境的改變、自身發展存在局限性和封閉性,以及其他外來文化的影響,給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也帶來很大阻礙。因此,深入了解民族傳統體育當前存在的問題,創新傳播方式,探索多元化的傳播途徑顯得尤為重要。
大慶市是世界聞名的石油城市,地理位置優越,不僅有豐富的石油、地熱、天然氣資源、濕地湖泊和草原的天然景觀,其關于石油文化、歷史文物、水上狩獵、草原民族等為主題的民族體育資源同樣豐富多彩,并且已先后開發了近百項體育旅游項目,國家出臺政策與規劃后,大慶市應抓住機遇,積極建設落實體育文化產業建設,拓寬傳統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路徑。
傳播民族傳統體育就是讓更多的人了解它認同它,傳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有助于其沿著正確方向發展,對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透過民族傳統體育魅力影響更多的人參與其中,讓人們認同民族傳統體育是一項有益于身心健康,滿足人們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渴望的同時,了解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這不論是在弘揚民族傳統文化,還是在提高我國的社會影響力都有著積極促進作用。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歷史長河中,民族傳統文化一直都伴隨著封建迷信,即便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依然有一些手藝人堅守著舊思想,“傳男不傳女”的傳承方式曾長期作為民族體育的主要傳播方式,保守的傳承理念極大的限制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范圍。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之缺少有效的傳播,人們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知逐漸淡化;另一方面,民族傳統體育不能給年輕人帶來“體面”的收入,更多的年輕人為謀生存選擇去沿海城市或者經濟發達的城市務工,很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者寥寥無幾,無法實現有效傳承和發展,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民族傳統體育在傳承上出現危機。創新傳播路徑,滿足當下的“生態”環境,保證民族傳統體育繼續延續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大慶市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具有綿長的歷史淵源,社會發展進程中,盡管體育意識與全民健身計劃得到普及,但是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仍然在逐漸趨向萎縮,如赫哲族的叉草球、滿族的珍珠球、達斡爾族和鄂溫克族的賽馬、鄂倫春族的賽樺皮艇、狩獵等體育形式正在淡出人們的視野。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歷史瑰寶,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民族認同感的重要來源。在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不僅是一種身體活動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教育手段,對增強全民身體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育作為一種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在對外傳播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也是無可厚非的。將民族傳統體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是現階段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繼續發和不斷傳承的重要因素。近幾年,部分高校陸續開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選修課程,更有一些學校將傳統體育項目設置為必修科目,列入期末測評成績。例如太極、長拳等傳統武術走進校園,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廣大青年學子,讓年輕人對民族傳統體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增強了民族體育文化認同感,文化傳承效果顯著。
20世紀初,西方體育傳入我國以后,便以其特有的價值,逐漸成為我國社會體育活動的主流,現代體育教育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被西方的一些競技體育項目所占據。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在在外來文化侵入過程中逐漸被“冷落”,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導致大家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存在形式內容及精神內涵產生了陌生感和隔閡感。而舉辦民族運動會可以有效增強人們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感,使大家更多的接觸到傳統體育文化魅力,更加深入的了解民族傳統體育的精神內涵。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我國有很多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例如國粹太極拳、龍舟、舞龍、舞獅、空竹等,它們都曾在民間廣為流傳。民族傳統體育多與民族習俗和節日風情緊密相連,各具民族特色,借助少數民族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發展旅游產業,是少數民族傳承傳統體育文化的有效方式。如今,在國家非遺保護戰略下,在政府的鼓勵支持下,民族傳統體育應抓住契機,通過舉辦民族運動會、發展旅游產業等形式,使傳統體育文化重新回到人們視野。
大慶市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加快多元化體育產業發展方式與轉型發展的轉變,成為大慶市可持續發展的必又之路。有效實施“市校深度融合發展的戰略”,深度挖掘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發展城市體育文化,促進社會事業繁榮昌盛,推動體育產業發展,也是開拓城市發展轉型的重要途徑。現階段大慶市傳統體育文化產業,是以體育事業的方式經營與管理,一部分體育產業逐漸轉化體育文化產業,如體育俱樂部、體育表演與培訓等。體育文化產業不僅是經濟的發展,更是彰顯城市活力與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通過了解大慶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現狀,尋求市校融合的切入點,以及傳統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路徑的探索,推動傳統體育文化產業在大慶的發展,推動多元經濟發展是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信息的傳播方式帶來深刻變革,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提供了重要手段,同時也為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播帶來契機。李小龍的《猛龍過江》《龍爭虎斗》、李連杰的《少林寺》等大量以傳統武術為題材的功夫電影的熱播,逐步將中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帶向世界。北京奧運會、G20等活動的成功舉辦也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搭建了世界舞臺。但是相比于西方體育的傳播來說,目前國內媒體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量還是很有限,播放的節目也比較零散,質量參差不齊,同時還存在文化本體變異等問題。因此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對中華民族體育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研究,充分利用好網絡、娛樂節目等媒體等媒體宣傳平臺,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體育文化遺產,全面推動民族傳統體育在國際舞臺的發展,讓世界各國人民通過互聯網更多的了解到關于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獨特魅力。
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面對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播方式必須順應形勢,在原有的傳承方式基礎上,充分利用教育、比賽活動、互聯網、影視等優勢,使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深厚土壤的民族傳統體育在中華大地上繼續保持其持久旺盛的生命力,讓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走出中國,走向世界舞臺。有效地結合當前實際環境,以互聯網等媒體為突破點,以校園體育、競賽活動和新媒體為載體,探索新的傳播路徑,堅守民族傳統體育的精華,更好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特色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