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平
摘要:在財務會計的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會計計量,在這個經濟時代中,金融工具中最常用的屬性就是公允價值,并且公允價值還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關的計量屬性。公允價值會計就提供給了他們更加合理、有用的會計計量模式。本文主要淺談公允價值的概念、相關性和可靠性的權衡以及公允價值中最重要的現值。
關鍵詞:公允價值;會計計量;現值
引言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為主滿足用戶對決策的需求,公允價值得到引入,作為財務會計和金融工具最重要最常用的屬性,公允價值有著重要意義。
一、概念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用戶對相關性的要求不斷提高,但原來的歷史成本計量又不能滿足用戶的決策,在這種情況下公允價值會計就隨之產生。而公允價值的概念是“雙方在熟悉情況并且自愿的狀態下,在公平交易的基礎上進行債務清償或者交換一項資產的所使用的金額”,這個定義的條件是假定企業是在持續經營的狀態下,不計劃進行清算、不計劃大幅度縮減本身的運營規模,又或者不會以不利的條件進行買賣。
近些年來,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例如美國等,越來越多的將公允價值這一概念引入到體系中來,甚至還把它設置為第一選擇的計量屬性(在某些會計準則中)。因為公允價值的普遍運用,很有可能會追趕上歷史成本這一計量屬性,成為最主要的兩大計量屬性之一,甚至公允價值這一模式還被認為是可以成為主流存在于21世紀的上半葉。
二、相關性和可靠性的權衡
會計信息具有兩個最為重要的信息質量特點——相關性和可靠性。會計信息的有用性與相關性和可靠性之間存在一種關系,使它們相對應,相關性和可靠性這兩者共同組成了會計信息有用性的自變量因此他們缺一不可,會計的核心要求就是信息的可靠和相關。在另一方面,任何事物都具有不確定這一因素的存在,因此這兩者往往相互沖擊。它們是一對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的矛盾綜合體,同時又互為前提。因為相關性和可靠性他們之間這種矛盾的關系,咱們不能把這兩者都保持在最佳,只能根據自己已有的相關經驗進行判別,在可靠性和相關性之間進行衡量,前提是要保障信息整體有用。假定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不存在,那么相關性也就沒有了現實意義。同樣反過來,假設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不復存在那么可靠性也就失去了它的價值。因而,要想對會計信息的質量進行進一步的提高,不僅僅只著重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另一個方面。
歷史成本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有較強的可靠性,所以會在長期的會計計量實務中占主要位置。同時可驗證性也是存在的,但歷史成本有一個缺點就是相關性不足。這個是指在資產獲得的那一天即便資產的歷史成本、市場價值、現值這三者是相等的,然而隨著外界條件的變化(例如時間以及市場),市場價值和現值也會有產生相應的變化。就比如說我們所知曉的一些衍生金融工具項目,它們的賬面歷史成本和價值經常是對不上的。這樣就會讓報表的使用者們無法通過報表所提供的信息,進而影響到對企業的運營業績和財務情況做出的決策。造成金融機構的資產價值被重大高估的其中一項要素就是歷史成本。又因為會計信息自身具有嚴重失真的這一客觀事實,就導致了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下會遭到沖擊。
公允價值卻不一樣,它本身就存在較強的相關性。通過查看公允價值所反映出來的一系列的信息,用戶可以對企業當前所持有的負債或者資產的真實價值有更準確的把握,從而做出比在歷史成本下更為正確的評價或者選擇。
那什么是公允價值?公允價值(Fair Valiue)也稱之為公允市價、公允價格。從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定義是在公平交易中,雙方自愿交換一項資產或者是清償一基本原則債務所使用的金額。簡單地說,就是指某一項資產或者負債的時候,雙方之間一切秉著自愿的現行交易,而不是進行被迫完成銷售導致最后完成的購買、銷售和結算最后的金額。換一個思路可以理解的是公允價值最明顯的具體特征是它來自最公平交易的市場,“它”也是依附參與市場進行交易的,交易雙方也會充分考慮這個市場的信息,最后演變成為達成的共識,這種公平雙贏的市場交易就是公允價值。
單單從理論的概念來說,公允價值的來源可以理解為兩點:“市價”和未來現金流量貼現,這兩個放在一塊進行對比一下會發現,未來現金流量貼現有著較為普遍的適用范圍。但是,真正用于實際情況上要求的較為詳細的現金流量預測和終值的預計以及最后合理的風險調整后出現的折現率,從而導致這些數據輸入牽涉到主觀的判斷,自身微小的變化對于要推導的公允價值具有較高的敏感性。根據公允價值信息來獲取條件,來進行規避這些從在于現實社會中的技術性高風險,然而,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也是常用現金流量貼現法也應該慎用。
公允價值并不是計量屬性,“它”是一個檢驗的尺度,當要確定一種屬性是否符合于公允價值的定義,只需要看這種計量屬性提供出來的信息價值是否對決策有用或者說是相關的。一般來說,市場上的定價是最為符合公允價值定義的,而且和需要運用未來現金流量估算的計量方法相對比,通過觀察到的市場定價更為準確可靠,更加容易確定下來。所以說,不論是歷史的成本還是現行市價以及現行成本在不同的狀況下,都是符合這個公允價值定義的。
公允價值反映了在具體的某一個時間點下和在具體的某一個的經濟狀況下,市場上對資產或者負債制定的價格。那么資產或者負債的價值變動就可以用公允價值的變動來反映。
三、現值
說一下現值,簡單地說現值就是現在和未來(過去式)的一筆支付或者說是支付流在現在的價值,也可以理解為成本或者收益的價值拿著今天的現金來計量時,叫作現值。
我們知曉公允價值是一個相對泛義的概念,在市場中,市場價格都是經過買賣雙方承認和接受過的,由市場本身存在的價格機制所決定。之前的市場價格就是我們所稱的歷史成本,而現在的市場價格則被稱為現行成本,他們都屬于市場轉換的模式,也都用于會計計量。另一方面,假設一項負債或者是資產不能通過觀察又或者是市場也無法直接決定它的市場價格,但卻可以從另一個方面來解決,就是運用已有的合約規定或是對預期的未來現金流進行估量,那么在求解公允價值時就可以利用現值技術。
假定用這種辦法來估量公允價值就需要思考三個方面:(1)怎么樣去估量未來現金流量;(2)對于折現率又該怎么樣進行合理的選取;(3)又該怎樣利用現值去估量公允價值。同時(2)(3)也說明現值與公允價值不相等。在這里就需要提一提公允價值和現值他們之間的聯系:
第一個方面:現值只是任意的一種現金流量同利率的聯合,又由于現金流量是預估的,并且利率能夠隨機選取,這種結果也就決定了現值會出現多樣化。
第二個方面:現值既沒有獨立的計量屬性也沒有計量的目的。
第三個方面:現值必須要反映或者近似反映公允價值的定義才能成為計量屬性。
要形成公允價值的各項要素就必須通過現值計量來反映:
第一,要對未來現金流量產生預估或者按他們產生時間的不同來預計;
第二,預判現金流量的金額與時間將會發生的變化以及數量的改變;
第三,資產或者負債中存在著價格的不穩定性;其余難以分辨的要素的影響。
舉個例子來說:
(1)假定現有一項資產,這項資產在一年內帶來的固定合約現金流量是200000.02元,那么可以肯定收入就是這個現金流量;
(2)假定有一項資產能夠在十天帶來的固定合約現金流量是200000.02元,那么同樣可以肯定收入就是這個現金流量;
(3)再比如同樣是在十天內一項固定合約的現金流量是200000.02元,但它的最終收入是存在不穩定性的,可能會少于這個數字,然而超過是不可能的;
(4)同樣一項在一年內帶來的固定合約現金流量是200000.02元的資產,它的最終收入存在不穩定性,可能會少這個數,然而超過是不可能的。
以上的幾種狀況下的資產均能帶來200000.02元的未來現金流入,然而不同的類型所帶來的經濟差異也就有所差別。
現值的計量方法主要有兩種——傳統法、預期現金流量法:
(1)傳統法。傳統法所采用的措施是運用比率,是指選出單獨的一個組與預計的現金流量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正比關系。
再舉個例子:一項現金流量有1000(百分之二十),5000(百分之七十),8000(百分之五十)元,數字后面的括號里的就是他們自己的概率。依照傳統法,就單獨思考一種結果——最多或者最少的現金流量。那么依據上面所說的,很大程度上的就是指現金流量為5000元的,因為它的概率是三者中相對較大的,是70%,即遇到其他的案例就選擇類似現金流量是5000元的這一種可能并且選用恰當的利率進行折現。
這樣的做法是簡便并且很容易去實現,前提是資產和負債本就有自己的合同約定的現金流量,使用這種辦法才可以使市場參與者關于該負債或者是資產的數量表述能趨向于一致。使用傳統法,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辨別和挑選利率——要與風險成正比。
(2)預期現金流量法。這種辦法是用預期的現金流量為基礎,由于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要思考到每一種情況。因此在進行計算時要思考到一切會出現的概率,把這些加權平均,然后求出最后的平均期望值,最后的這個值就是我們所需要的結果。
我們接著借用上面的例子,那么我們現在用預期現金流量法計算出來的值就會有所不同,期望值應該是:1000×0.2+ 2000×0.7+3000×0.5=3100元。這就是現值的兩種計量方式。
結語
公允價值是檢測的尺度,用戶通過查看公允價值所反映出來的一系列的信息,可以對企業當前所持有的負債或者資產的真實價值有更穩的把握,從而做出比在歷史成本下更為正確的評價或者決策。
參考文獻
[1]葛家澍.現代西方財務會計理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2]包于寧.公允價值與其他計量屬性的比較[J].財會學習,2008(08):65–66.
[3]邵天營.公允價值計量與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J].當代經濟管理,2007(03):123–126.
[4]牛成喆,劉彬.公允價值定義及計量屬性綜述[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7(11):23–25.
[5]謝詩芬.論公允價值會計審計理論與實務中的若干重大問題[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6(06):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