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暴龍,人們總是能想起這個種群中最著名的代表 一“霸王龍”,將它與“暴君”、“霸主”、統(tǒng)治者”等一系列威風凜凜的詞匯聯系在一起。難道暴龍就沒有沒有弱點嗎?事物總是存在兩面性的,暴龍也一樣,它們不僅有強大、霸氣的一面,也有相對脆弱之處,只是這一面往往容易讓公眾忽視。那么我們就來揭示一下暴龍鮮為人知而又真實的“另一面”吧。
短命的“暴君”
暴龍雖然是恐龍家族中的王者,但它們卻是出了名的短命鬼。根據對已有暴龍化石的研究發(fā)現,暴龍的平均壽命只有16.6歲。迄今發(fā)現的最長壽的暴龍sue,也不過在28歲就“壽終正寢”了。相對于同時代的其他植食性恐龍一兩百歲的壽命,暴龍真是短命的暴君。它們在短暫的一生中,到底經歷了些什么,使其在16 20歲之間,甚至在更小的時候就死亡了呢?帶著這個問題,古生物學家們對北美發(fā)現的暴龍化石進行了研究。
暴龍自孵化后,到2歲之前,它們的身軀幼小,時常會招來其他肉食性恐龍或生物的攻擊,一旦脫離了父母的庇佑,它們就很難躲避掠食者的攻擊而淪為其他生物的盤中餐。因此很多“準霸主”在這個時期就會殞命。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只有大約70%的幼龍可以平安度過這兩年。
長到大約2歲的時候,暴龍在體型方面就與當時很多肉食性動物差不多大了。這個時期,它們捕食及躲避敵害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死亡率也隨之明顯降低了。暴龍在2歲之后到性成熟之前的這段時間,可以說是一生中最安全的時期。也正因如此,這個年齡段的暴龍化石被發(fā)現的較少。
暴龍大概在14 16歲開始性成熟。性成熟之后的暴龍再次進入了生命中的“危險期”,這個時期它們的死亡率陡然增加,古生物學家發(fā)現進入性成熟期的暴龍每年的死亡率超過23%。這個時期的暴龍正值壯 年,是什么生物會對它們造成這么致命的傷 害呢?答案是它們的同類。在一些成年暴 龍的骨骼化石上曾發(fā)現過同類撕咬留下的齒痕,也就是說暴龍同現生的其他生物一樣也存在種內斗爭。暴龍通常可能會為了爭奪食物而斗毆,雄性暴龍之間也會為了爭奪交配權而相互殘殺,很多暴龍甚至會死于為交配繁衍后代而進行的種內競爭。
成年的雌性暴龍同樣要面臨繁育后代的壓力,它們要準備充足的能量哺育后代。在孵卵時,雌性暴龍也會很久不吃不喝不動地保護并孵化自己的幼崽。在這個過程中,可能也會有很多的“媽媽”累得再也起不來了。
由此可見,捕食、繁衍后代過程中存在的各種生存競爭最終影響了暴龍的存活。
跑不快的“霸主”
在科幻影片中,我們通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只體型龐大的暴龍正張開掛著粘稠唾液的血盆大口,飛奔著追逐落荒而逃的人類,分分鐘就將人類踩在腳下,甚至還能輕松地追上疾馳的汽車。那么,具有強壯后肢的暴龍奔跑起來究竟能有多快?真如電影中所描繪的那樣,它們能追趕上加足馬力的汽車嗎?
動物的運動需要肌肉、韌帶和神經系統(tǒng)等組織器官的配合。任何動物僅僅依靠骨骼是無法移動的,暴龍也不例外。在化石上很少會保存肌肉等軟組織,但是在骨骼化石上可以留下關于軟組織的信息。古生物學家通過暴龍股骨上的粗隆,推測出暴龍的大腿上有30多個肌肉群,正是由于肌肉有序的伸縮推動了暴龍的運動。
這個巨大的肌肉群能支持重達數噸的暴龍快速地奔跑嗎?科學家通過數字技術“復活”了暴龍,并復原出了暴龍的運動模型。通過對兩足的現生動物運動模式的研究發(fā)現,動物的體重越大,所需腿部肌肉占整個體重的比例就越高。科學家發(fā)現無法把模型速度加快到時速25千米以上,因為這需要非常多的腿部肌肉。通過對現存生物腿部肌肉的對比研究推測,要使一只重達7噸的成年暴龍奔跑起來,它所需要的腿部肌肉重量將超過暴龍骨骼的承重力,因此古生物學家認為暴龍的腿部肌肉大概只能讓它的奔跑速度達到15~25千米/小時。這顯然不算很快,至少在百米賽跑的時候,它跑不過有“閃電”美譽的牙買加飛人博爾特。不過,有的古生物學家認為,青少年暴龍的奔跑速度最快,因為它們正處于飛速生長階段,還沒有達到成年暴龍的體重,所以它們的奔跑速度可以達到72千米/小時。但在成年之后,隨著體重的增加,成年暴龍的奔跑速度就逐漸變慢了。
這樣看來,暴龍的奔跑速度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快。那么暴龍是采取怎樣的策略捕殺獵物的呢?掠食動物一般采用突襲和追逐2種捕食策略。突襲型掠食動物會先選定目標,然后悄悄地靠近獵物,再突然發(fā)起攻擊,讓獵物猝不及防。整個捕殺過程極其短暫,就如鱷魚捕殺角馬那樣。而追逐型的掠食動物則會追逐獵物,在速度上超過獵物,例如獵豹捕食羚羊。這種捕食的過程相對突襲要耗時一些。暴龍以15~25里的時速,追殺當時的一些植食性恐龍應該綽綽有余。暴龍與許多高級掠食動物一樣,應該采用的是突襲與追逐并重的捕食策略,可以說暴龍的這種雙重的捕食策略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既掠食又食腐的王者
在很多影視作品或科普書籍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景:暴龍用鋒利的牙齒咬住植食性恐龍的頸部,植食性恐龍的血液順著暴龍的下巴滴到地上。人們可能因此覺得暴龍就應該是以這樣的王者姿態(tài)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多數古生物學家也認為暴龍是兇殘的掠食性動物。但是也有人曾經提出了相反的觀點,例如美國古生物學家杰克·霍納認為暴龍是一種食腐動物,而不是掠奪性的殺手。
那么,以暴龍為代表的暴龍科恐龍到底是掠食者還是食腐動物昵?為了揭開這個奧秘,古生物學家積極尋求證據。最主要的直接證據集中在了暴龍在植食性恐龍骨骼上留下的齒痕。在過往對恐龍化石研究的過程中,人們發(fā)現在很多的植食性恐龍(例如鴨嘴龍)骨骼上遺留有很多齒痕,甚至留有牙齒。這些牙齒與齒痕大部分來自暴龍。那么,古生物學家是如何通過這些齒痕或者牙齒來判斷暴龍的食性呢?
目前,能夠證明暴龍是掠食者的最有力的證據是一塊鴨嘴龍的尾骨化石。這塊化石被發(fā)現于美國南達科他州的晚白堊世地層中,這塊骨骼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一顆嵌在鴨嘴龍愈合的2塊尾椎骨之間,長度接近4厘米、底部寬約2厘米的暴龍牙齒。美國堪薩斯州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這顆牙齒是鴨嘴龍被暴龍追捕咬住尾部后留下來的。之后,鴨嘴龍幸運地逃脫,并繼續(xù)存活了一段時間,而鴨嘴龍的尾椎骨在愈合過程中包裹住了這顆牙齒。若暴龍食用的是鴨嘴龍的尸體,那這種現象是無法形成的。因此,這一化石充分證明了暴龍是掠食者,而不是純粹的食腐者。
古生物學家在一些角龍、甲龍的身上,也發(fā)現了一些暴龍的齒痕。通過統(tǒng)計對比發(fā)現,在數量上遠少于鴨嘴龍身上留下的暴龍齒痕數量,這說明暴龍也是欺軟怕硬的主兒.因為角龍和甲龍的身體防御結構比鴨嘴龍強得多。
暴龍是掠食者的這一觀點已經得到證明,那么它到底吃不吃腐肉呢?
在加拿大的晚白堊世地層中有一處巨大的埃德蒙頓龍的“公墓”,這里有千百只埃德蒙頓龍相互疊壓著埋藏在一起。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是洪水或者干旱造成了埃德蒙頓龍如此大規(guī)模集群死亡的現象。然而,在這些埃德蒙頓龍的骨骼上保留了很多暴龍的齒痕,古生物學家據此推測,這可能是在埃德蒙頓龍大規(guī)模死亡后,暴龍曾經來撕扯過它們的尸體充饑。
現在古生物學家基本上形成了統(tǒng)一的認識,那就是暴龍既是積極的掠食者,又是食腐者。但是對于暴龍是以獵殺為主,還是以食腐為主,目前古生物學界還存在爭議。大部分的古生物學家認為,在暴龍?zhí)幱凇袄先醪垺被蛘呤澄锒倘钡臓顟B(tài)下,它們?yōu)榱松妫坏貌皇掣瘉硖铒柖亲印_@種情況在當今的動物界中也是存在的,比如“草原之王”獅子在面臨困境時也會食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