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要:低年段語文教學要有意識地培育學生的四種能力。教師可由“圖”及“畫”,利用漢語拼音情境圖和繪畫實踐活動,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對接文本題材與生活話題,催化學生感受力的覺醒;巧借“故事沃土”,為學生埋下想象力的種子;改變口語交際尷尬局面,為學生表達力的提升搭建階梯。
關鍵詞:語文學習 觀察力 感受力 想象力 表達力
觀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和表達力這“四力”對完成第一學段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口語交際等內容教學不可或缺。教師要有意識地創造各種條件,運用各種課內外資源,隨時隨地訓練“四力”,為學生起步階段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
一、由“圖”及“畫”,促觀察力生成
每個學段針對觀察力的訓練重點有所側重,如針對綜合性學習,新課標在低年段要求“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觀察所得”,而在中年段則為“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用書面或口頭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低年段,教師應側重學生觀察興趣的激發和觀察能力的初步培養。
(一)基于漢語拼音情境圖的觀察興趣激發
漢語拼音情境圖作為一年級漢語拼音單元中內涵豐富、趣味性強的教學輔助內容,畫面情境與兒童生活經驗直接對接,是簡單易得的觀察力訓練素材。課堂上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觀察情境圖,再通過示范,讓學生習得觀察方法,組織學生開展觀察活動并結合生活經驗交流所得,再利用編順口溜、唱兒歌、講小故事等形式,展示觀察成果,感受觀察樂趣。
以聲母“j”的教學為例,聲母“j”的尾巴到底是向右還是向左,一直是困擾學生的一大難題。教學時,筆者讓學生觀察課本上母雞追著蝴蝶跑的畫面,觀察聲母“j”與插圖的相似之處,進而總結規律,編順口溜——“母雞蝴蝶jjj”。每當學生分不清楚“j”的尾巴朝向時,筆者就會想方設法讓學生回憶插圖和順口溜。這樣,他們在語文學習中能切實體會到觀察給他們帶來的樂趣和好處,日積月累,會更積極地參與到觀察活動中來。
(二)基于繪畫實踐活動的觀察能力培養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融入美術、科學等學科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以“觀察”為訓練重點的繪畫實踐活動。在學習完《拔蘿卜》后,設計畫一畫“胡蘿卜的生長過程”的實踐活動;在漢語拼音《b p m f》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爸爸、媽媽”這兩個詞語,設計“我為爸爸/媽媽畫張畫”的繪畫實踐活動;在學完《四季》后,讓學生思考一年四季還有哪些代表性的植物,由此,設計以“畫一畫我的植物朋友們”為主題的繪畫實踐活動……
例如,圍繞“畫一畫我們的植物朋友”,筆者專門策劃了以“樹”為主題的繪畫實踐活動。先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選擇一種植物寫生,提示學生可以針對植物的枝葉、花瓣等各個部分,從形狀、顏色、大小等不同角度來描繪,并在家長的幫助下拍下自己喜歡的植物。在課堂上,學生分小組交流畫作,并評選出可供班級展示的作品。教師組間巡視,及時記錄學生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接著,在全班展示時,讓推選出來的小畫手對照著照片,描述繪畫的構思和創作過程。這里有兩個層次觀察能力的訓練:要畫得像或者畫得有創意以及對照照片解讀繪畫,都要求學生觀察得當;“參賽”小畫手和“評委”均需要仔細觀察,才能畫得好、評得準。這樣有趣的繪畫活動,讓學生樂在其中,同時,觀察能力也得到顯著提升。
二、對接文本語言與生活話題,催發感受力的覺醒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喚醒學生對自己、對他人、對自然、對世界的感受力,必須從低年段抓起。教師可以結合文本中與生活對接的題材,巧用課堂提問,觸發學生的生活感受力。
例如,教學《明天要遠足》這一課時,筆者注意在課前情境創設和課后拓展環節,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你有過和家人或同學一起遠足的經歷嗎?當時有什么感受?這樣的話題喚起了學生的回憶和情感:“我和爸爸媽媽出去玩的時候,會買好多好吃的!好開心!”“我會很開心,然后一直拉著媽媽說話,問問題,媽媽老是說我煩,哈哈。”“我會和好朋友一起開心地跳起來!”此時,平時不愛說話的學生也被調動起來,暢所欲言,內心的激動與期待展現得淋漓盡致。
諸如這樣的文本還有很多,如《影子》《升國旗》《我多想去看看》《怎么都快樂》,它們能勾起學生的情感認同,將學生感受的觸角引向生活,有所感、有所想。
三、巧借“故事沃土”,種下想象力的種子
一年級的教師總愛給學生講各種故事,當他們聽到故事中的主人公遇到困難時,會迫切地想知道結局如何,主人公是如何解決困難的。教師可以抓住這一契機,巧借故事的無限可能,與學生互動,讓學生或想象或提問;也可以引導學生說說想法和感受。
例如,筆者將每節課課前5分鐘設置為故事時間。為學生講《一年級的小蜜瓜》時,其中提到孩子在下雨天玩耍的情景,恰好窗外也在下雨,筆者追問學生“這雨聲像什么?”學生浮想聯翩,諸如“下雨的聲音像小提琴一樣優美!”“小青蛙在雨中呱呱的叫,像在唱歌一樣!”“小鴨子在池塘里游呀游,好開心!”“下雨的聲音像小朋友在拍手”等精彩表達紛紛涌現。又如,講《小老虎歷險記》第五章,章節末尾并沒有說明小老虎到底遇到了什么樣的危險。筆者就抓住這一想象的空白處,適機組織學生展開想象:有的說小老虎可能被光頭園長帶回動物園了,有的說小老虎也有可能被小偷偷走了……
四、改變口語交際尷尬局面,搭建提升表達力的階梯
口語交際、口頭作文、書面作文,這三者呈螺旋式循序漸進之態。口語交際是表達力提升的第一個臺階,但實際的語文教學并未真正發揮口語交際的作用,容易造成“越教越不會說”的尷尬局面。
以《口語交際:商量》為例,交際材料為:一個學生在做值日生的當天過生日,他需要和同學商量,提早一點離開。在課堂交流環節,一位學生說:“我今天過生日,想要提前一點走,可以嗎?”另一位學生快速以“可以”結束對話。一分鐘不到,商量就結束了。學生沒有表達欲望,教學淪為一次禮貌用語大比拼。這種現象折射出學生表達力欠佳的事實。如何改變這種尷尬局面,讓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重視表達力,具備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呢?教師首先要重視口語交際板塊的作用,同時要根據交際內容創設情境,讓表達力的提升有階梯。
第一,設定口語交際中的人物性格、身份。接著上文的例子,在第一次“商量”草草收場之后,筆者又指名第二組學生,并明確指出,與這位要提前離開的同學對話的,是位工作極其負責、認真的同學。學生這下才真正進入商量的情境:“我今天要過生日,可以提前一點走嗎?”“那你的值日誰來做?”“能不能請你幫我一下?”“可是我自己的還沒有做完呢!要是我幫你的話,肯定會弄到很晚,媽媽在外面會等得著急的!”“那我快一點做完,做完我就走,行嗎?”“打掃得太快的話,肯定就沒有那么干凈了。要是老師來檢查,怎么辦?”“不會的,我一定會打掃得干干凈凈!” ……兩位學生在三番四次的交鋒中,表達欲望被充分激發。
第二,參與編排口語交際中的“狀況”。仍以《口語交際:商量》為例,筆者在學生交流環節,參與編排了許多突發狀況,讓對話矛盾重重。“我今天要過生日,可以早一點走嗎?”“可以是可以,可是誰幫你掃地呢?”“要不你幫我掃一下吧!”“我……”正當該學生要回答的時候,筆者突然出現:“你把你的值日工作做完后,到我辦公室來一下!”筆者的這一點撥意在讓學生明白:商量不一定都能成功。學生恍然大悟,也學著編排狀況:“不好意思,我可能幫不了你了。”“要不你從老師那兒回來以后,再幫我掃下地吧!我下次可以幫你掃的。”“不行不行,我也要早點回家呢。”學生思維活躍,參與積極性高漲。在商量快要結束時,筆者又“現身”了,編排突發狀況:讓最后說要早點回家的學生一會去辦公室一趟。一段新的商量又開始了。
總之,只有教師千方百計地讓學生想說、有話可說,并且積極主動地去說,學生才能真正參與到口語交際中來,切實提升交際能力和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 何捷.一篇一篇解讀統編:小學語文統編新課這樣教(一、二年級卷)[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
[2] 溫儒敏.溫儒敏語文講習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