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英
【摘要】傳統文化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據著至高地位,是我國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諸多涉獵,教師需要把教材內容充分運用起來,并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開發小學語文校本課程,以此培養小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使學生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從而保證傳統文化永久散發生命力。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485(2020)32-0075-02
A Probe into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f Primary School Based on Traditional Culture
(Liulin Primary School,Zhuoni County,Gansu Province,China)WANG Xiuying
【Abstract】Traditional culture occupies the highes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s the spiritual wealthof our country.Teachers need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content of the textbooks and supplement the teaching cont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Develop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national cultural awareness of the pupils and deepen the studentsThe recogni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makes students become the inheritor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our country,thus ensuring that traditional culture will distribute vitality permanently.
【Keywords】Traditional culture;Primary school Chinese;School-based curriculum
一、基于傳統文化的小學語文校本開發的必要性
在更迭日益頻繁的時代下,我國傳統文化受到了沖擊,一些傳統文化正在逐漸沒落,缺少繼承,這給我國的文化發展造成了巨大損失。小學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希望,對其開展傳統文化教學活動具有重要意義。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有限,遠遠不夠,這就顯得開發校本十分必要。人是傳承傳統文化的載體,傳統文化的發展依托于人類,從新一代小學生開展,培養其文化意識,能使其把我國傳統文化弘揚出去,從而提升傳統文化的活力。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開展傳統文化教學活動是語文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一部分,為了確保有效開展教學活動,提升教學效率,教師需要開發教學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積極探索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的有效實施路徑,以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了解更多傳統文化內容,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
二、基于傳統文化的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的有效實施
(一)依托教材內容,拓展傳統文化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是開發校本課程的基礎,教師需要實事求是,以教材內容為依托,拓展傳統文化內容,有效把傳統文化融入教學之中,以此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帶著學生認識傳統文化,使學生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在課前,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深入探析,找準傳統文化的發散點,以此為基礎,在網上搜集相關資料,并對此進行研究分析,確保自身對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充分了解,以便更好地給學生講解傳統文化知識,使學生正確地認識我國傳統文化。教師可整理歸納收集得到的資料,形成完整的課件,把課件上傳到學校官方網站,以此分享教學資源。學校可組織全校語文教師對這些資源進行交流討論,完善其中的不足之處,以此優化教學資源,最后整理成課本內容,以此完成傳統文化校本課程任務,確保高效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二)設置主題,開展傳統文化實踐活動
開展傳統文化實踐活動,可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傳承意識,有助于發揮更好的教學效果。學校需要集結眾人智慧,設置與傳統文化相關的主題活動,形成特色教學課程,以此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文化底蘊,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比如,學校可以把傳統節日利用起來,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以此增加學生的實踐經歷。如,在端午節日到來之際,帶著學生包粽子;在中秋節到來之際,組織學生開展鑒賞詩歌活動;在重陽節到來之際,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以節日為導向,融入傳統文化,可以提高學生弘揚傳統文化意識,使學生把我國傳統文化繼承下去。另外,學校在校本課程中,可增添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實踐類課程,使學生學習前人流傳下來的技藝,以此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運用。如,設置剪紙、泥塑藝術、編織工藝等實踐類課程,以此提高傳統文化教學的實效性,最大化完成教學任務。
(三)結合學生特點,規劃課程
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要關注學生動態,了解學生特征,立足于學生,從學生出發,規劃課程,開發校本資源,改革課堂教學,有效實施校本課程。從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看,他們十分喜愛新鮮的事物,極易被新鮮事物吸引,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心理特征,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傳統文化教學,使其主動參與到傳統文化的探究中來,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比如,若是學生喜愛詩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設置校本課程,若是學生喜愛書法、水墨畫等,教師可對校本課程進行規劃,盡量結合學生實情,使學生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以此優化教學結構,最大化實現教學目標,提升課堂教學的價值。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教學的重要性,積極把傳統文化加入校本開發中,幫助學生認識更多的傳統文化,使學生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以此培育學生的文化素養,強化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傳統文化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是文學史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其價值不可估量,把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教學結合起來,其作用較為突出,順應了新課改要求,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明確教育改革要求,探究傳統文化的小學語文校本課程有效實施途徑,以此提升語文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畢代軍.淺談傳統文化教育進入小學語文課堂[J].教育現代化,2017(04).
[2]張寶,滿敬環.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32).
(責編 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