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瓛
關鍵詞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效果;養分流失
我國是農業大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農業。過度砍伐樹木和綠植、開墾大面積耕地種植農作物、造成我國綠色植被的破壞,影響了生態環境的平衡狀態,導致水土流失現象加劇。因此,相關部門應完善坡耕地的科學管理體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減少對土地的損耗,保護耕地面積,以“綠色環保”為治理觀念,提高農作物種植的成活率,促進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
1坡耕地水土流失現狀
1.1土壤中水分的流失
坡耕地出現水土流失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水分的稀缺,而土壤中沒有能夠儲存水資源的物質,即使是在下雨季節,水分也會由于下滲、地表水的流動和陽光照射而流失,剩余部分對農作物的水分補給是遠遠不夠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作物產量的提高,降低了農作物質量,不利于農民收益的增加,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1.2侵蝕溝數量增多
在坡耕地地區還存在侵蝕溝。以往侵蝕溝的構建是為了更好地灌溉農作物,提高農作物產量。隨著水資源的不斷侵蝕和滲入,侵蝕溝深度加大,導致當地耕地出現切割耕地的效果,充實了表面土壤,許多農戶放棄了對耕田的管理,耕田漸漸荒廢,失去了原本的價值,從而降低了糧食的產量,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1.3土壤結構遭到破壞
坡耕地長期出現水土流失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土壤結構和營養成分,甚至出現板結現象,原本肥沃的耕田也失去了重要的價值,即使后期想要恢復原貌,也需要長期的養護,無法輕易彌補。除了干旱還有洪水澇的災害,如果含有重金屬物質的水源滲入土壤中,也會對土壤結構造成破壞,導致土壤環境惡化,造成土壤含氧量不足,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1.4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還會影響生態環境的平衡狀態,如北方地區的黑土耕地區域,會直接影響氣候的不規律變化,引發更多的自然災害。因此,保持生態環境平衡對于農作物的生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2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問題的重要性
2.1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我國是世界上排名靠前的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發展對國家經濟發展重要。因此,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現代農業部門主要推行農業的良種化和規模化,通過引進先進的科學種植技術,提高農作物的產值和質量,推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坡耕地的治理過程中需要政府部門的鼓勵和支持,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促進農業快速發展。關于國內農業發展方向的研究,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關于耕田的水土流失問題。相關部門加強對耕地相關措施的應用,有效減輕貧困地區的糧食問題。針對經濟水平比較高的城市,可以著重關注糧食質量和安全,進行科學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從而推動農業的創新發展。
2.2實行綜合型治理途徑
根據農業部公布的最新消息,我國出現水土流失問題的耕地面積已經超過國家可耕地面積的50%。相關部門應針對耕地水土流失問題,分析當前土壤的局勢與未來發展態勢,并制定詳細的治理報告,完善耕地項目的管理體系,從而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穩定發展。根據農業部門研究人員的調查,已經將水土流失的耕田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種,可以按照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文件,加強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力度,或利用植樹造林的方法,通過增加綠化面積來改善當前的水土流失狀況,進而推動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
2.3保證生態環境的平衡
市場調研表明,大部分的坡耕地主要處于高原和山地地區,這種地勢比較復雜,容易出現水土流失的情況。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影響下,很多大山里面的居民想走出高原和山地,打破自然因素的限制,因而出現開墾高山、建造鐵路的治理措施。大面積的土地開墾加重了水土流失,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因此,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需要從根源上解決水土流失問題,保證農民旱澇保收,實現農業產量和質量的有效發展,保證坡耕地土壤的有效利用,這也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措施之一。解決耕地的水土流失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
3坡耕地水土流失問題的治理措施
3.1使用防控工程
針對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問題,可以從工程的角度進行考慮。建立水平階、截流溝、梯田等基礎設施,主要利用的原理是改變耕田的地勢和樣貌,比如把耕田改為梯田,改變形態和位置,保證在下雨的季節能夠達到全面灌溉的效果:同時,利用梯田的雨水儲藏能力,為農作物的成長提供水資源。梯田具有很高的保水能力,對于土壤中的含水量與土層貯水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減少地表水的流失和蒸發,實現水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也可以在耕田周圍建立一個小的蓄水池,保證在雨季能夠進行儲水,通過設置引水溝和排水溝來提高水資源的儲藏量,有助于提升農業的灌溉速率。根據社會破耕田發展情況的調查,發現我國北方地區已經應用工程防治的措施提高農業產量,減少水土流失的危害。由此可見,工程措施對于耕田水土流失情況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
3.2進行耕作
采用耕作措施治理土壤水土流失的情況有兩種:一是通過改變耕地的地形,也可以通過增加耕田表面的粗糙程度,保證在下雨的時候,土壤會因為雨水的侵蝕達到下滲的效果,其中地形的變化能夠對水流形成截斷,減少了地表水的浪費,在一定意義上實現對水資源的儲存。這種方式主要適用于高種植、溝壟種植等種植形式,有助于提高農作物的實際產量以及質量。二是針對耕田活動。農業部門針對種植方法進行專業研究和指導,可以增加地面覆蓋和改變耕田方式,比如秸稈還田、少耕免耕、深松耕法、草田輪作等。根據研究人員的分析,可以從土壤結構、地勢高低和溫度控制方面注重分析農作物的生長條件,促進農作物的高產發展。根據農作物自身品種的差異性,加強對坡耕地的管理和應用,不允許出現焚燒秸稈的現象,這樣會降低土壤中水的含量以及污染生活環境。
3.3采用生物措施治理
生物措施主要是通過增加植被等綠化面積進行防治。綠色植被具有凈化空氣、改善土壤結構和儲存水資源的功能,可以利用植被阻礙徑向流水。植物的根部能夠有效保證土壤結構的完整性,從而達到改善水土流失的目的,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關于生物方法的利用主要體現在分水嶺防護林、護坡林、護埂林地埂造林、侵蝕溝道防護林等場所。例如,三峽庫區紫色土坡耕地,在三峽水庫的周圍種植綠色植物來構建笆籬,能夠有效提升耕地土壤的肥沃程度和水分,減緩水土流失程度,從而改善三峽水庫的氣候溫度,體現生物措施的應用價值。灌木林和喬木林都具有很好的水源涵養作用,在未來的農業發展中可以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4結語
解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現象是國家農業經濟的重要舉措,可保證土壤的安全和質量,提高農業產量,增加農業經濟的收益,穩定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部門應該聯合政府部門實行有效的坡耕地土壤治理措施,維護生態環境的平衡狀態,也可以利用工程、生物等方式,提高水土流失的治理效果,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