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鵬,李 瀟,劉寒冰
(咸陽師范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
中國是最早種植茶葉的國家,有關文獻最早可追溯到《爾雅》中“槚,苦荼”。這里的“荼”是古人對茶的稱謂,相關記載亦可見于《神農本草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蔽迩甑娜A夏歷史長河孕育了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成為了我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壺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長,小小的茶葉對中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產生了重要影響。歷代文人墨客對其偏愛有加,有關茶的文章更是層出不窮。這些文章中有的是描寫茶葉的制作過程、茶葉的功效等,有的是借茶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凡此種種都表達了歷代文人對茶的喜愛之情。詩歌作為文學的驕子,以語言凝練簡潔、讀來朗朗上口著稱。許多詩人通過詩歌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茶的喜愛。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在有關茶的詩歌中有許多隱喻和轉喻的現象,詩人不自覺地運用了這些認知手法,將其對茶的喜愛以及相關更為深層次的情感表達地入木三分、惟妙惟肖。因此本文以詩歌《滿庭芳·茶》為例,運用概念隱喻和轉喻理論,試圖分析隱藏在本詩中的語言現象,幫助讀者更好地解讀此詩。
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開始了對隱喻的研究,哲學家、語言學家、心理學家等從不同的角度對隱喻進行了解讀,相關理論應運而生。但隱喻一直以來更多的是被當作一種修辭手段。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使得隱喻的研究進入了嶄新階段。在書中,他們將概念隱喻定義為:通過一個源域(通常是具體的)來理解另一個目的域(通常是抽象的)。從定義可以看出,概念隱喻涉及到兩個不同的域(domain),兩個域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或相似關系(correlations or resemblances),使得我們可以通過具體的源域來理解較為抽象的目的域。例如,我們通常將人生比作旅途(LIFE IS А JOURNEY)。在這個隱喻中源域是旅途,人們對這一認知域更為熟悉,如旅途涉及到出發地、路線、目的地等,這些都是具體的概念;目的域是人生,與旅途相比,人生這一概念則相對抽象得多。因為兩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可以通過隱喻映射(metaphorical mapping)將二者聯系起來,形成概念隱喻“人生是旅途”。在書中,作者還指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隱喻在日常生活中廣泛存在,不僅存在于語言中而且存在于思維和行為中。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所依賴的概念系統本質上是隱喻性的”(Lakoff&Johnson,1980:3)。
除此之外,作者在書中還談論了概念轉喻現象,并將其定義為“用一實體來指代另一實體”(Lakoff&Johnson,1980:35)。與概念隱喻不同,概念轉喻所涉及的兩個實體屬于同一認知域。也就是說,概念轉喻涉及到一個認知域,而概念隱喻則涉及到兩個認知域。例如,TheTimeshasn't arrived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yet.句中用報刊名《泰晤士報》(Times)來指代在該報社中工作的人員(記者),這里只涉及到報刊這一認知域。
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理論的提出豐富了我們對語言的理解,揭示了人類深層次的認知系統,使得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暗含在語言背后的復雜的認知思維。自理論創建以來,概念隱喻和轉喻理論表現出了強大的理論活力,有關研究層出不窮。本文嘗試借此兩個理論來研究《滿庭芳·茶》一詩,揭示出詩歌中所隱含的隱喻和轉喻現象以及詩人深層次的認知思維。
《滿庭芳·茶》是由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所創作,在詩中作者描繪了和友人一起飲茶、品茶的情景。從認知角度來看,作者(在潛意識作用下)借用概念隱喻和轉喻的手法將其對茶的喜愛、宴席的盛況表現地淋漓盡致。此詩分為兩大部分,上片主要描繪了茶之風神、其尊貴、其效用等,下片多次借用典故,運用隱喻和轉喻手法展現了邀朋呼侶的集茶盛會?,F將全詩抄錄如下:
滿庭芳·茶
[宋]黃庭堅
北苑春風,方圭圓璧,萬里名動京關。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煙。尊俎風流戰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淺乳,金縷鷓鴣斑。
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群賢。為扶起燈前,醉玉頹山。搜攪心中萬卷,還傾動、三峽詞源。歸來晚,文君未寢,相對小窗前。
全詩一共八句話,上下片各四句。首先從上片看起。首句中的“北苑”在建州,即今天的福建建甌,是貢茶的主要產地,既是貢茶,因此十分珍貴。詩人在首句中將茶比作“方圭圓璧”,這里涉及到概念轉喻“圭/璧指代茶餅”,即從形狀域來看,詩人用“圭”和“璧”分別指代方形和圓形的茶餅?!肮纭敝腹糯诩漓搿⒀琊嫛试嵋约罢鞣サ然顒又惺褂玫钠骶?,“璧”通常指玉質的環狀物,二者都是珍稀之物。詩人用“圭”和“璧”來指代不同形狀的茶餅,彰顯了茶餅之珍貴以及茶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第二句“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煙”。凌煙閣指的是供奉有功于國家的忠臣的處所,詩人借此將研磨制茶的過程和將相忠臣報國之事相比肩,將其對茶的尊崇刻畫地入木三分。從認知角度來看這里暗含了一個概念隱喻,即“茶對人類的‘功勞'等同于忠臣報國的功績”。詩人將研磨茶、制茶的“碎身粉骨”的過程視為茶對人類的功勞,這里“茶對人類的‘功勞'”即上述概念隱喻的目的域,源域是由“忠臣報國的功績”來充當。兩者之所以可以形成隱喻映射(metaphorical mapping)原因在于兩個域之間具有關聯性(correlations),即人類從茶中受益,國家從忠臣的行為中受益。源域中的忠臣對應目的域的茶,源域中忠臣報國的功績對應目的域中茶的功勞。相對而言,忠臣報國更為具體,可表現在保家衛國、盡忠職守等方面;這里的茶對人類的功勞則相對抽象一些,其并非指下句中所說的醒酒等功效,詩人在此表達的應是茶對人類更為宏觀抽象層面的功績(例如塑造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所以才將其視為“功合上凌煙”。
第三句“尊俎風流戰勝,降春睡、開拓愁邊”寫的是茶的實際用途,涉及到三個概念隱喻。首先,“尊俎風流戰勝”是“戰勝尊俎風流”的倒裝(尊,通“樽”,酒杯;俎,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意指茶具有解酒的功效。這里由“戰勝”一詞構建了一個概念隱喻,即“解酒是戰爭”。在這個概念隱喻中,源域是戰爭,目的域是解酒。戰爭域中有敵我雙方,打敗敵人取得最后的勝利是目的;目的域中詩人把茶解酒比作敵我雙方,茶葉是正方,酒對人體形成的不良影響是反方、是敵人,解酒就是打敗敵人的過程。在源域和目的域的映射當中,戰爭中的正方對應的是茶葉,戰爭中的反方對應的是酒對人體的不良影響。詩人運用“戰勝”一詞于潛意識中構建了這個概念隱喻,將茶葉的功效表達地栩栩如生,形象具體。其次,“降春睡”中“降”是降服的意思,詩人將茶提神醒腦、驅除睡意的功效比作降服某事物的過程,由此而產生了一個新的概念隱喻“提神醒腦是降服(怪獸)”。這里的源域是降服(怪獸),將其制服,目的域是驅除睡意。源域中的降服動作的施事/人對應目的域中的茶葉,源域中被降服的對象(如怪獸)對應目的域中的睡意。隱喻映射是通過兩者之間的相似性建立的,即驅除睡意的過程涉及到用茶來提神以達到清醒頭腦、使睡意得到掌控的目的,降服(怪獸)的過程亦是將事物控制在掌控范圍之內的過程,所以兩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這也是能夠形成概念隱喻的基礎。再次,“開拓愁邊”指的是茶葉具有排憂解愁的功效,這里詩人用“開拓”一詞構建了一個新的概念隱喻“排憂解愁是開疆拓土”。源域中的開疆拓土的施事/人對應目的域中的茶葉,源域中的疆土對應目的域中的憂愁。施事/人開疆拓土的過程即是征服土地的過程,茶葉排憂解愁的過程亦可被看作是“征服”憂愁的過程。基于這樣的相似特征,源域和目的域之間的隱喻映射得以構建,因此形成了概念隱喻“排憂解愁是開疆拓土”。
第四句“纖纖捧,研膏淺乳,金縷鷓鴣斑”中,“纖纖”指捧茶人的纖纖玉指,這里涉及到轉喻“部分指代整體”,用纖纖(玉指)指代捧茶人?!苞p鴣斑”指鷓鴣鳥羽毛的顏色,這里同樣涉及到“部分指代整體”的轉喻,即用茶盞的紋色指代茶盞本身,通過這一轉喻凸顯了茶盞的紋色,暗指其珍貴。
下片第五到第八句描寫的是詩人和友人品茶飲酒的盛會。詩人在下片中用司馬相如宴飲的情景指代詩人和友人的宴會場景。第六句“為扶起燈前,醉玉頹山”,詩人將參加宴會的友人比作“玉”、比作“山”,因此產生了概念隱喻“君子如玉”、“君子如山”。在詩人心目中,參加宴會的友人都是君子。在第一個隱喻“君子如玉”中,源域是玉,目的域是君子即詩人的友人。源域中玉的尊貴、高潔對應目的域中君子的高尚品德與操守。在第二個隱喻“君子如山”中,源域是山,目的域是君子。源域中山的巍峨對應目的域中君子友人在詩人心中的高大形象。借此兩個概念隱喻,人們通過源域“玉”和“山”對相對抽象的目的域“君子”這一概念有了較為具體清晰的認識,詩人也以此表達了對友人的尊敬之情。
第七句“搜攪心中萬卷,還傾動、三峽詞源”,詩人在此以司馬相如的文思來指代參加宴飲友人的才思,并引發了概念隱喻“好的文辭是三峽水”。其中源域是三峽水,目的域是好的文辭。源域中滔滔不絕、充沛的三峽水映射目的域中友人的連綿不斷、泉涌般的才思。兩者都具有連綿不斷的特征,正是這一相似特征使得兩者之間的隱喻映射得以構建,因此形成了概念隱喻“好的文辭是三峽水”。文辭、才思本是非常抽象的概念,但將其比作具體的概念三峽水,便使得人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這一抽象概念。詩人通過這樣恰如其分的比喻將參加宴飲友人的才思描摹地生動具體,另人記憶深刻。第八句“歸來晚,文君未寢,相對小窗前”,詩人用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來為他們的風流茶會作結。
本文運用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理論對北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所著《滿庭芳·茶》一詩進行了認知解讀。通過分析發現,詩人在創作中(潛意識地)運用了多個概念隱喻和轉喻,例如概念隱喻“茶對人類的‘功勞'等同于忠臣報國的功績”、“解酒是戰爭”、“提神醒腦是降服(怪獸)”、“排憂解愁是開疆拓土”、“君子如玉”、“君子如山”、“好的文辭是三峽水”,以及概念轉喻“圭/璧指代茶餅”、“纖纖(玉指)指代捧茶人”、“紋色指代茶盞本身”等。通過對這些概念隱喻和轉喻的分析使我們能夠了解詩人內心深處對茶的態度、對茶的認識以及茶在詩人心中的地位。除此之外,通過認知分析使我們能夠對此詩有更加深刻、更加清晰的認識,多方位地解讀詩歌亦有助于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詩歌,領略詩歌語言凝練之美的同時揭示隱藏在文字背后詩人的深層次認知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