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第二實驗幼兒園 朱淑益
我園實施“走班制”區域游戲活動以來,在開放的幼兒園室內外公共區域游戲中,鼓勵幼兒自主計劃、自由選擇、混齡合作,打破了班級之間的壁壘、幼兒不同年齡之間的界限,給予幼兒更多的自主時間和空間,提供不同年齡段幼兒共同游戲的機會,創設一個自由結伴、鼓勵探索、輕松愉悅的游戲氛圍。
幼兒園開展“走班制”區域游戲的組織形式是開放的,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游戲小團體成員也是流通、變換的。因此,幼兒挑選游戲區域、選擇材料和玩伴、商定游戲規則……有很多不確定性,這對教師個別化教育提出了挑戰。
為了營造良性的自主游戲環境,提高“走班制”區域游戲的價值,提升幼兒交往策略,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我們進行了系列研究。
調研初期,我們采用了自然觀察法,因選區記錄顯示,幼兒自選戶外游戲占比較大,所以主要在戶外對幼兒觀察取樣。要求戶外每個游戲點位的教師,在周二和周四上午9:30~10:20之間進行觀察并記錄。為確保觀察的客觀性和真實性,要求觀察過程中,教師不干預幼兒的行為,對于觀察過程中存在的疑問,會在當天觀察完畢后,尋訪班級的老師和幼兒本人進行溝通,從而保證觀察記錄資料的準確和有效。
研究中,共收集107個混齡伙伴交往事件。交往總計次數238次,其中大班幼兒累計為125次,男、女生分別為61次和64次;中班幼兒累計為113次,男、女生分別為59次和54次。
記錄交往行為統計表如下:

表1.大班交往行為記錄

表2.中班交往行為記錄
由表1可知,大班幼兒在“走班制”游戲活動中運用“共同游戲”的交往策略最多,共計42次,占總數的33.6%;其次是“提供幫助”,共計23次,占18.4%;接著是“邀請伙伴”共計19次,占15.2%。
由表2可知,中班幼兒在游戲活動中也是運用“共同游戲”的交往策略最多,共計34次,占30.0%;其次是“提供幫助”,共計19次,占16.8%;接著是“邀請伙伴”共計14次,占12.4%。
因此,兩個表中排前三位的交往策略都一樣,占比相差不大,說明中大班幼兒在游戲中多數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興趣自主決定游戲的類型和玩法,大多數幼兒有主動交往的愿望,在交往態度和交往能力方面處于良好的狀態。但幼兒由于年齡差異、身心發展水平和認識水平的不同,交往經驗、技能也存在差異,中班幼兒在與同伴交往時交往策略較為單一(共8種),而大班幼兒能運用語言和提供伙伴幫助等及時表達自己的觀點并用行動回應支持伙伴,人際交往策略更加多元化(共9種)。
另外,有研究調查結果表明,幼兒在交往過程中,不同性別幼兒交往策略沒有明顯差異;但由于不同年齡幼兒發展的差異性,中班幼兒在與年齡較大的大班幼兒合作時,表現出更多的主動跟隨,而大班幼兒更顯示出在合作中的主導性。
我們全面回顧剖析“走班制”區域游戲中管理情況、人員安排、材料供給,也發現了我們在組織上存在的問題。為了在“走班制”區域游戲時,提供有效支持、幫助協調并改善幼兒間交往的能力,我們重新調整了活動細則,針對問題綜合考量。
“走班制”區域游戲提供了開放的環境,給幼兒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選擇、自我思考和改進的空間,但是由于有些教師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師對各區域游戲材料的投放沒有第一時間進行跟進,使得材料有時會出現缺失的現象。這時,再加上教師幫助幼兒處理不及時到位,孩子們就會在游戲中進行“爭搶”。
中班混齡幼兒交往質量不高,分析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幼兒園長期以來實行年齡編班的教育和活動組織形式,使得幼兒的交往對象過于狹窄,幼兒同伴間的交往策略、交往方式也相對單一。另一方面中班幼兒年齡偏小,心智發育不成熟,缺乏和不同年齡段幼兒交往的技巧,再加上部分幼兒交往能力有限,全園“走班制”區域游戲沒有循序漸進地過渡,無法繼續延續幼兒的情感。
每一次走班活動時,都會有一些不愿意與人交往、只滿足于獨自游戲、交往水平低的幼兒,有時還會遇到個別情緒障礙、社會交往障礙、攻擊沖突等異常行為的幼兒。針對這些個案,教師沒有及時深入了解他們,提供有效支持,有意識地為他們提供一些解決交往問題的技巧。
“走班制”區域游戲的開展,使幼兒能夠接觸到不同類型的伙伴、教師。游戲中的小朋友們是自主流動和變換著的,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采用自己喜歡的交往方式、策略選擇和自己能“投緣”的游戲同伴,逐漸認識周圍的人與事。教師有必要合理調整公共資源,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幫助幼兒認識自我的同時,鼓勵幼兒把握周圍的交往環境,與不同年齡、性別的幼兒和諧交流、融洽相處,從而使他們學習一些交往的策略,學會處理和同伴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交流問題,并在游戲中解決各種各樣的沖突。
我們要求教師熟知個案觀察的方法,在一日生活中觀察幼兒,思考其行為的成因,不斷提高問題意識,并且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文件中相關的幼兒教育知識、理論相融合,更新教育理念,運用有效的研究方法,去探究解決幼兒在“走班制”區域游戲中存在的一些交往問題。
在區域開放時,各個區域的教師并不完全了解每一位來游戲的幼兒,所以更需要教師做敏銳的觀察者,綜合運用行動研究法、適時地提供支持,關注幼兒已有經驗以及游戲中的需要和表現。每次幼兒“走班制”區域游戲后,運用經驗總結法,根據觀察案例對應班級幼兒,與班主任共同合作,對個別幼兒人際交往、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跟蹤調整。
鼓勵幼兒在游戲中遇到問題時,能自己先進行思考,實在不能解決就積極地向教師和身邊的伙伴尋求幫助,從而培養孩子們的獨立意識和合作意識。
此外,教師要采用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及時處理交流問題,做好幼兒的疏導工作。
針對中班幼兒的發展水平,學習對自我角色的認知方法,適當地幫助幼兒豐富游戲的經驗,從而提高他們對自我的認識。
與此同時,運用繪本、通過移情法、利用一些書面的形象,讓幼兒體驗并強化他們社會交往的方法。
我們利用園所內豐富的自然資源,在山坡上開辟了戶外的表演區、“娃娃家”等游戲區域,營造了一個自主游戲的氛圍,為幼兒的交往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實習場”。
在這樣的場景中,大自然給予幼兒更多自然的游戲材料。當孩子們運用這些材料時,能更好地激發他們游戲的愿望和興趣。再通過自然中模擬幼兒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或者一些經典的故事,能更好地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和他人協商溝通、合作分享,多角色集體完成某些故事情節,帶給幼兒更多和伙伴們合作的機會。
我們通過本次研究,幫助中大班幼兒在“走班制”區域游戲中有效鍛煉、學習在現實生活中的交往策略,營造高質量的混齡搭配、自主選擇、協同合作的共同游戲氛圍,提升幼兒適應社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