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 江北院區,南京 210048)
近年來,由于受環境質量的影響,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顯著增加[1]。由于呼吸系統疾病的病程進展迅速,在短時間內會對患者的器官、支氣管等組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使患者疾病惡化,甚至出現呼吸衰竭現象。且呼吸內科患者免疫力較差,需接受長期住院治療,極易因多種因素而發生醫院感染。醫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間所發生的一切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傷口感染、尿道感染等。一旦發生醫院感染,將會顯著增加臨床治療難度,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加重其身心痛苦,甚至造成死亡[2]。
選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江北院區呼吸內科收治的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患者31例,女患者19例,平均年齡(51.27±8.53)歲;觀察組中男患者33例,女患者17例,平均年齡(51.05±8.65)歲。經對比,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①很多患者年齡較大,臟器功能明顯衰退。由于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病情容易反復發作,部分重癥患者往往需要接受氣管插管、留置導管等輔助治療,這種輔助治療措施屬侵入性操作,容易使患者遭受病菌侵害,從而引發院內感染。②呼吸內科患者的病程較長,為保障其治療效果,需應用抗生素藥物治療,但一些患者長期使用抗生素藥物,其體內敏感菌株會受到一定影響,可加劇醫院感染的危險性。③因部分患者長期忍受病痛,其心理狀態也會發生一系列改變,從而降低其治療、護理工作的依從性。部分護理人員缺乏工作經驗,院感觀念不強,增加了醫院感染幾率。
對照組患者采用普通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采用預防性護理干預。干預措施:①由副主任護師或主管護師每周對護理人員進行預防性護理業務培訓,提高其院感觀念與操作能力。參考《醫院感染管理指南》等文件優化臨床無菌操作流程。要求護理人員嚴格按照臨床無菌操作流程對患者進行護理服務。副主任護師或主管護師要不定期檢查護理人員工作,一旦發現未嚴格按照臨床無菌操作流程進行護理操作,要嚴厲批評,并采取相應處罰。②護理工作前,要根據WS/T313要求清潔雙手,佩戴口罩、帽子等。定期檢測病房內的空氣質量與護理人員的手部衛生,盡量減少患者吸痰次數,因為吸痰次數過多,也會引發醫院感染的危險性。吸痰時,要用一次性導管,并嚴格按照臨床無菌操作流程對患者進行吸痰。對于使用呼吸治療裝置的患者,護理人員要每日檢查治療設備的管路連接情況,并做好清潔、消毒工作。③日常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要多與患者、家屬交流,盡量選擇患者及家屬易于接受的溝通方式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并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鼓勵患者說出自身想法,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盡量滿足患者及家屬提出的要求。注重患者之間的個體差異,協助患者進行藥敏實驗,并結合實驗結果,與臨床醫生協商選擇適宜的抗生素,在不影響治療效果的基礎上,盡量降低用藥劑量。患者用藥后,護理人員要密切關注患者的神態、意識變化,及時記錄患者出現的藥物不良反應,如果患者存在強烈的不良反應,應與臨床醫生協商,及時更換藥物。對于年齡較大、病情危重的患者,要加強生命體征的監測,盡量減少有創物品的使用時間,向家屬示范一些簡單的護理措施。嚴格控制病房的人流量,由1~2名家屬對患者進行陪護。
擬定患者滿意度問卷,滿分100分,總分低于50分為不滿意,50~70分為一般,70分以上為滿意,比較兩組患者的總滿意率、醫院感染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比較 例
觀察組患者的醫院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醫院感染率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hospital infection rates of two groups
醫院感染又稱為醫院獲得性感染,主要傳播途徑為空氣傳播、醫療器械傳播、接觸傳播等。就目前的臨床治療情況來看,年齡、抗生素使用、侵入性操作等因素均可導致呼吸內科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的發生,最大限度地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采用針對性、系統性的預防護理干預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預防性護理是指護理人員以循證基礎的醫學理論與臨床護理工作為基礎,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評估醫療中存在的風險因素,根據評估結果,應用相關的預防性護理措施,以保障整體護理工作的安全性,確保患者的治療效果,促進其早日康復[3-4]。本研究對觀察組患者應用了預防性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由此可見,預防性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呼吸內科患者的醫院感染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