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曉君
(臨夏州人民醫院,甘肅 臨夏 731100)
急性腸胃炎是發生在胃腸黏膜的急性炎癥,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腹瀉、發熱等癥狀。急性腸胃炎可損傷血液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功能,疾病進展可繼發其他系統感染,導致水電解質失調、腸穿孔、敗血癥等并發癥。臨床對急性腸胃炎的治療以對癥治療、休息、補液、止吐、止瀉、解痙等綜合治療為主。在臨床實踐中,由于人們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知,加之急性腸胃炎發病急,患者就診時易出現焦慮、恐懼、不安等負面情緒,影響治療依從性[1]。在治療期間,對患者實施系統的護理干預,改善患者的情緒狀態。提升其治療積極性,優化治療效果。本研究選擇64例急性腸胃炎患者,探究綜合性護理干預對急性腸胃炎患者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經單位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選取2019年3月—2020年1月在臨夏州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64例急性腸胃炎患者,根據隨機雙盲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2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4例,年齡20~59歲,平均年齡(33.08±2.54)歲。病程2~8h,平均病程(4.67±1.95)h?;颊叩呐R床表現和實驗室指標檢查符合急性腸胃炎臨床診斷標準[2]?;颊呔炇鹬橥鈺E懦龢藴剩焊?、腎等重要器官器質性障礙者,心血管疾病者,精神病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性別等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病情觀察、指導用藥、臥床休息、常規疾病知識宣教等基礎護理。
觀察組給予綜合性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1)疾病宣教。入院后,護士耐心安撫患者,協助其完善相關檢查。確診后使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告知患者疾病的病因病機、致病機制、治療手段、預期效果等相關知識,糾正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知,并告知既往經積極治療后取得良好療效的案例,減輕其恐慌、不安等負面情緒,提升治療依從性。(2)用藥指導。護士詳細告知患者用藥方式、用藥劑量及用藥時間,告知其正確用藥對促進康復的重要性。用藥后監測患者有無出現胃腸道不適、口干、眩暈等不良反應,對出現上述反應者及時告知醫生,并采取對癥措施。(3)飲食指導。急性腸胃炎發生水電解質失調的幾率較高,食欲不佳。護士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及飲食習慣,為其制定科學的飲食方案,指導其多喝水,以淡鹽水為佳,糾正或預防脫水。病情輕微者可遵醫囑口服葡萄糖,以補充體液。嚴重者可禁食一天。病情輕微者可給予流食或半流質食物,如米湯、稀飯等,后期可逐漸過度至普食。進食以清淡食物為主,多食用新鮮蔬菜、水果,補充機體所需維生素及微量元素。(4)生活護理。加強對患者病情的觀察,并做好記錄。對治療期間出現脫肛者,叮囑患者使用正確的方式清潔肛門及肛周,避免感染。對體溫38.5℃以上者,給予酒精擦拭身體、按摩、冰敷等物理降溫。叮囑患者注意飲食衛生,飯前便后勤洗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廚房使用的砧板應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感染。盡量不食用隔夜或隔熱食物。(5)運動指導。告知患者堅持適量運動對增強體質的作用,治療后指導患者加強鍛煉,提升機體免疫力。叮囑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換季時適時更換衣物,休息時蓋好被子。
(1)比較兩組患者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腹脹等癥狀改善時間。(2)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表,總分100分。特別滿意:分數>90分;基本滿意:分數61~89分;不滿意:分數<60分??倽M意率=(特別滿意病例數+基本滿意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在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腹脹等癥狀表現上,觀察組的癥狀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時間對比
兩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率比較,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例(%)
病原體感染、進食生冷食物或某些藥物,如磺胺、水楊酸鹽類、部分抗生素等、誤服強酸、農藥等均可導致急性腸胃炎發生。急性腸胃炎發病早期以輕型腹瀉為主,一般狀況良好。疾病進展可出現嚴重腹瀉、大量水樣便、食欲低下、嘔吐、低血鉀、腹脹、全身中毒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昏迷。急性腸胃炎起病急,疾病進展快。臨床治療以肌內注射止吐藥、解痙藥,如顛茄、思密達,進行有針對性的抗生素治療等[3]。水電解質失衡者可口服或靜脈補充葡萄糖及其他相關電解質。急性腸胃炎經及時處置后,一般預后良好。臨床實踐表明,在積極治療的基礎上,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可優化治療效果,改善預后。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的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腹脹等癥狀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提示綜合性護理干預對急性腸胃炎患者的療效確切,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入院時的疾病宣教可安撫患者的情緒,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消除其顧慮,增強其治療配合度;用藥指導可提高患者對用藥的自我管理能力,避免錯用、誤服藥物,減少藥物毒副作用的發生率;飲食指導應適合集體營養需求,避免發生脫水、水電解質紊亂等異常情況,提升機體免疫力;生活護理可糾正患者的錯誤生活習慣,減少病原菌感染的風險;運動指導可提升患者的機體抵抗力,降低疾病復發率[4]。多種措施綜合使用,可顯著改善患者的情緒,提升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增進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還可減少醫患糾紛發生率,提升其護理滿意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