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利梅 閆領楠
【摘要】師范專科院校學生的學習狀況不僅與學生的自身發展直接聯系,也與提升其作為未來教師的專業素養密不可分。以山西省呂梁學院離石師范分校為樣本進行調查,研究顯示,師范專科院校的學生主要存在學習準備不足、學習方法不科學、自我能動性低和學后反思不足等問題,建議從明確學習目標、改進學習方法、營造學習氛圍和加強自我反思等方面出發,切實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促進師其作為未來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師范專科院校?學習狀況?教師專業素養?調查研究
一、探討高等師范專科院校學生學習狀況的必要性
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是高等師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基礎教育輸送師資的重要任務。探討高等師范院校學生的學習狀況,既是積極迎合當前教師教育改革熱潮的現實需要,也是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客觀要求。
(一)教師教育改革的現實要求
在教師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師范專科院校作為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其改革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養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肯定了教師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新做出的重大貢獻,要求全黨全社會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鼓勵教師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2018年11月,教育部印發了《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明確了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規范,為新時代教師教育發展提供了借鑒。一系列與教師教育相關的政策的出臺,為促進師范專科院校學生的培養,提供了基本的政策依據。
(二)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客觀要求
2016年9月,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上,發布了具有我國特色、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框架,確立了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六大板塊。學會學習作為六大板塊之一,是學生實現終身學習與全面發展的關鍵,要求學生應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不僅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師范專科院校的學生作為未來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有力支撐和保障。近年來,師范專科院校的學生積極踐行核心素養的各項要求,但在學會學習方面仍存在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方法不科學、學習自控能力較差、反思不足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阻礙了師范專科學生對于核心素養的掌握與踐行。
二、師范專科院校學生學習問題梳理
為探索師范專科院校學生的學習狀況,本研究以山西省呂梁學院離石師范分校為樣本,從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自控力、學習興趣和學后反思等方面,對該校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研究顯示,樣本校學生主要存在學習準備不足、方法不科學、自我能動性低及反思不足等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學習準備不足
學習準備是指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和心理發展的水平與特點,根據其表現形式可以分為人的準備、物的準備和環境的準備。在師范專科院校學生的學習準備中,主要存在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計劃不清晰等問題。
第一,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目標是指學生期望獲得的學習效果,它既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指向標,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在當前的師范專科院校中,學生僅著眼于課堂的學習,對于學習的目標普遍關注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興趣低下。
第二,學習計劃不清晰。學習計劃是學習者為實現學習目標而制定的藍圖,提高學習效率,也有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實際學習中,師范專科院校學生往往缺乏對學習生活的合理計劃,導致學生學習意識薄弱,缺乏積極性和內在驅動力。
(二)學習方法不科學
學習方法是指學生通過學習實踐,總結出的快速掌握知識的方法。不同的學生采用的學習方法不同,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具有重要作用。當前,師范專科院校由于學生實踐及自我總結能力較差、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專業指導匱乏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師范專科院校學生無法根據學習目標、自身特點及課程內容等,合理選擇學習方法。多數學生采用的學習方法較為單一,主要以死記硬背,重復記憶為主,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也容易引起學習倦怠等問題。
(三)學習自我能動性低
能動性是指對外界或內部的刺激或影響作出積極的、有選擇的反應或回答,其特點是通過思維與實踐的結合,主動地、自覺地、有目的地、有計劃地反作用于外部世界。學習能動性的高低對學生的學習狀況有著直接影響。在師范專科院校學生的學習中,主要存在學生學習態度消極、學習自控力較差、學習興趣不濃厚等問題。
第一,學生學習態度消極。學習態度是指學習者對學習表現出的較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為傾向或內部反應的狀態,具體包括:學生對待課程學習的態度、對待學習材料的態度以及對待教師、學校的態度等。學習態度的好壞與學習效果有著密切聯系。在實際的學習情況中,該師范專科院校的學生對學習意義的認識往往局限于表面,部分學生過多地關注于學習結果,而非學習過程本身。他們覺得在大學里所學的知識對將來工作就業沒有實用價值,于是造成“期末努力只為應付考試”的現象,形成學習上不思進取的錯誤狀態。部分學生還認為上大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就業,因此每天忙于考證復習復習、培訓及社會兼職等,對專業課的學習敷衍了事,忽視專業課的系統學習,“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第二,學習自控能力較差。學習自控力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具體表現為學生對外界誘惑及自身行為習慣的控制。師范專科院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包括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薪酬豐厚的課外兼職等。如果自控能力較差,就極容易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低下、荒廢學業等現象發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內在動力不足等問題。
第三,學習興趣不濃厚。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生積極投入學習的前提,但師范專科院校的學生普遍存在學習興趣不濃厚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師范專科院校的教師參差不齊,多為教學經驗不足的年輕教師。師范專科院校的教師多以臨時聘用的教師為主,師資力量基本是所在高校的較為年輕講師,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較少。年輕講師多數從業時間不長,缺乏教學經驗,不能迎合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做到因材施教。這對學習積極性本來就不高的學生,會進一步使其學習興趣消減。二是師范專科院校的部分課堂教學缺少互動,基本為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傳統教學模式,課堂中學生的參與意識不強。所以教師也就難以了解學生在思想、觀點上的差異與問題所在,難以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解答與教育。三是師范專科院校的部分教學內容過于高深、過于理論性、專業性過強,無法適應師范專科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學后反思不足
學習反思是指對自己的學習中的思維過程、思維結果進行再次認識的檢驗過程,是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學習反思的目的不僅僅為了回顧過去或培養元認知意識,更重要的是針對未來的學習培養良好習慣和批判性思維。通過反思性學習既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的創造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也可以使學生學習成為探究性的活動。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受反思意識淡薄的影響,部分師范專科院校學生對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和困難不進行及時總結,對學習的知識不加以復習鞏固,這不僅不利于其對于所學知識的掌握,也會阻礙其揚長避短,從而無法促進學生的專業成長和專業發展。
三、改善師范專科院校學習的對策及建議
師范專科院校學生學習問題的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既與學生自身的學習狀態直接聯系,也與學生所處的外界環境密切相關。因此,只有多管齊下,才能從根本上改善師范專科院校學生的學習。
(一)明確學習目標,做好學習計劃
學習目標是指學生期望獲得的學習效果,它既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指向標,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而學習計劃又是學生實現學習目標的藍圖,二者缺一不可。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合理的學習計劃,是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的第一步。因此,學校和教師應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相關課程或相關講座,積極引導學生樹立并規劃好人生目標。另一方面,學生自己也要根據自身實際積極主動地制定學習目標與計劃,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習與社會實踐。
(二)立足學生實際,改進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是學生為快速有效的獲得知識和技能而選擇的方法。選擇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對于激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習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應該積極主動地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與方法,針對不同學科的特點及自身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如在記憶的時候可采用理解記憶法、快速誦讀法、數字聯想法、口訣記憶法、諧音記憶法等。同時,作為學生學習中的引導者和幫助者,教師也要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風格、興趣和愛好的不同,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總之,掌握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期的探索和積累。值得注意的是,在借鑒前人經驗的同時,必須充分結合學生自身特點,多實踐多總結,才能找出適合的學習方法。
(三)激發學習動機,營造學習氛圍
學習動機是指學生學習活動的推動力,具體表現為學習需要、學習興趣、學習態度等,它是激勵、引導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學習動機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效果。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校和教師應積極配合,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具體做法如下:第一,學校要加強管理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一方面,學校要嚴格遵循、落實學習規范,注重思想引領和教育引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價值觀。另一方面,學校要從多方面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使學生“愛學”“樂學”,營造積極向上、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第二,要提高教師素養,改進教學方法。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領者和指導者,是影響學生學習狀況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掌握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改善自身的教學方法,改變單項灌輸的教學方式,采用小組討論、成果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增進學生之間的討論與交流,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四)轉變學習觀念,加強自我反思
學習觀是指學生對學習基本問題的看法,它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態度和學習效率。學生的自我反思是指學生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以自我的行為表現及行為為依據進行自我修正,進而不斷提升自身學習能力的過程。自我反思能力是學生樹立正確學習觀的前提,同時正確的學習觀也促進了學生反思能力的發展,二者相互影響,缺一不可。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一方面,作為學習主體,學生要轉變錯誤的學習觀,樹立科學、正確的學習意識,加強自我反思,學會學習。另一方面,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者和幫助者,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此外,教師還應特別注重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奠定良好的基礎,具體措施可以通過以身作則,堅持每日反思,每日總結,客觀合理地對學生的日常表現做出評價等。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2018-01-3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的通知[EB/OL].2018-11-15.
[3]林伯海,饒世權.大學生“基礎”課學習狀況及其改進對策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1):65.
[4]陳娟.師范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問題及其策略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
[5]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6]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教育學基礎[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