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芳
【摘要】說到分層教學,古代教育家孔子就主張學生要“因材施教”,不能“一視同仁”。教育要“用深一點的知識去教育程度深的人,用淺一點的知識去教育程度淺的人”。而當前的教育現狀是有統一的教材、進度以及統一的考試方式,初中數學的難度逐步提高,使得基礎好的學習愈加理想,底子薄弱的愈加不容樂觀,學生之間的差距也就越來越大。
【關鍵詞】綜合素質?數學素養?分層提問?分層作業
一、分層教學的優勢作用
1.教師的綜合能力得以提升
初中數學,知識更加抽象,邏輯性更強,倘若學生思維不夠靈活,學起來更困難。學習環境和教材是相同的,在這種情況下實施分層教學,對老師來說也是一種考驗和挑戰。不僅要熟悉本專業各個階段的知識體系,還要著力提升自身綜合能力(駕馭課堂、指導評價、綜合判斷等),才有能力實施分層教學。
2.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激發
在平常的數學課上,由于教材的統一以及教學進度的要求,老師只能關注到大部分學生,而部分困難學生則很容易出現“脫軌”的現象。而分層教學,對不同學生提出了不同的學習要求,暫時“忽略”了對全班學生的整體要求,某種程度上“降低”了部分學生的學習難度,這樣就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收獲,從而對學習產生興趣。
二、具體策略
1.管理分層——有“法”可依
近代有教育家曾提出:“同一級的學生可以根據學習程度的不同分到不同的班級,然后同一班級的學生再根據統一教材、統一進度區別對待。”其實這就是分層教學的“前身”,說到根據“學習程度”分層教學是不可取的,這樣就有了“教育不公平”的歧義。放在同一個班級進行分層管理倒不失為“上策”。
例如,我每接一個新班,都會對學生做一個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組織能力、思維習慣等因素,并結合學生平時的成績,進行統籌考慮。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的學習要求、任務、目標各不一樣,但是都能有所進步,有所收獲。
這種方法,不僅僅是圍繞學生的成績來進行,而是考慮到了多種客觀因素。當小組成員都完成學習任務之后,可以提高學習要求,轉向另一個努力目標。看上去是把學生分成了不同的“層級”,其實有助于教師管理,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確定努力的方向,主動學習并有所收獲。分層管理,小組的學習要求有“法”可依,管理起來輕松有余,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小組成員的整體學習效果。
2.提問分層——有“的”放矢
有學者說:“在教學中,看上去一個班幾十個孩子面對的是同一個老師,但是對于同一個問題就有幾十種答案。”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性這是不爭的事實,在課堂上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思維方式不同,解答方法亦不同。于是,就要進行分層次的提問,讓不同水平上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范圍內去思考和解答。這樣就照顧到了不同水平的學生,激發了學習興趣,使他們更樂于去質疑和交流。
例如,當老師綜合復習三角形的相關知識時,對于三角形的概念及三邊關系的問題,可以讓學習一般的學生回答;三角形的基本性質及邊、高、中線等特點讓中間水平的學生來回答;至于三角形的內角和、外角和的計算,則讓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解答。
俗話說:有什么樣的金剛鉆,就攔什么樣的瓷器活。同樣的道理,有什么本事就去完成什么任務,對于成人如此,學生亦如此。有目的的努力,才會成倍的收獲,無目標的放“矢”,只能是“百發無中”。課堂教學,看似只是老師的“獨舞”和學生的“群賞”,其實是老師無形的指揮融于了學生“有形”的收獲中,喜悅而不著痕跡。
3.分層作業——有“效”掌握
“運籌于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這不僅是軍事上的有效決策,用在我們的數學教學中也不失為“上上策”。學生的管理要區別對待,提問要有所不同,那么最后的作業也應該分層設計。感覺“吃不飽”的學生,多做一些具有探究性的練習題目,以拓展其思維;水平一般而“上不足下有余”者,常規又不失新穎性的練習應該正合適,既鞏固基礎知識,又督促其創新;對于那些“心有余而力不足”者,就不要勉為其難了,一些基礎性的習題最適合其練習。
例如:“不等式與不等式組”的練習設計,就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這樣設計:A組完成不等式概念的基礎填空題;B組完成不等式的性質方面的分析練習;C組自己設計練習題并進行解答。
這樣設計作業,就滿足了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解決了困難學生不會做、中間學生做不好、優秀學生不滿意的矛盾。每個層次上的學生都能順利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并能在自己能力范圍內有所收獲,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同時,學生也會因此發現自己在學習上的“最大優勢”,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努力進取,爭取更大的進步。
數學分層教學,考驗的不僅是老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同時也需要老師在這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需要老師更加全面、具體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制定更詳細的教學方案,設計更理想的教學內容,以適應數學教學改革的發展和需要,讓初中數學“運籌”于分層,“決勝”于收獲。
參考文獻:
[1]袁紹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意義[J].山西教育,2016,(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