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銀
[摘 要] 城鎮化必然伴隨家庭城鎮化發展,必然帶來城鄉家庭結構、家庭內部結構、家庭功能等方面的變化,必然帶來家庭消費方式、養老方式、子女教育、文化傳承方式等變化。作為社會基本構成單元的家庭的這種變化,必然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也必然給社會發展、政府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關鍵詞] 人口城鎮化;家庭結構;家庭功能;政府管理
[中圖分類號] F299.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31-21-3
1 人口城鎮化對家庭發展的影響
城鎮化是現代化進程中的一種必然現象,是人口越來越多地集中到城鎮生活,表現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提高。近40年來,我國人口城鎮化步伐逐步加快。1978年年底,我國城鎮化率為17.92%,城鎮人口為17 245萬。截至2019年年底,城鎮化率提高到60.6%,城鎮人口已達84 843萬人。2019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我國農民工總數達到29 077萬人,比2018年增加241萬人。
他們雖然戶口在農村,但是常年生活在城鎮,其中許多已經在城鎮安家落戶,成為事實上的“市民”的一部分。展望未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人口城鎮化水平將進一步提高。
城鎮化發展必然帶來人口從農村到城鎮的遷移。隨著人口遷移,出現了城鄉家庭結構的變化,并因此產生家庭方面一系列新的變化。
1.1 城鄉家庭結構變化
家庭是由具有婚姻關系和血緣關系的人組成的共同生活體。城鎮化發展意味著相應程度的家庭城鎮化。從現實來看,遷移到城市的人口往往是一個人先在城鎮里找到工作,穩定后再把全家遷移到城鎮,從而完成家庭城鎮化的過程(不一定包括戶口的遷移)。從社會層面來看,家庭城鎮化意味著城鄉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即農村家庭數量減少,而城鎮家庭數量增加。
當然,伴隨這一過程的是,存在大量的“半家庭城鎮化現象”。一種情況是大量的農民工多是一個人在城鎮工作,或者不同家庭成員在不同城鎮、不同地點工作,其余家庭成員仍留在農村,并在較長時間里保持這種狀況。另一種情況是農村傳統意義上的“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現象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趨于消失,或只在逢年過節時全家人團聚,平時全家人很少在一起生活,“常回家看看”成為家中老人的一種奢望。這種“半家庭城鎮化現象”的大量存在,不僅給社會發展帶來了新的研究課題,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驗著傳統的家庭定義。
1.2 家庭內部結構變化
擴大家庭(由一對父母和多對已婚子女組成的家庭)曾經是我國傳統社會人們的一種理想生長狀態,但事實上這種家庭從沒有普遍存在過,絕大多數民眾是以核心家庭(由一對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組成的家庭)或者主干家庭(由一對父母和一對已婚子女組成的家庭)為主的小家庭。目前,這兩種類型仍是我國家庭的主要形式。但在城鎮化發展背景下,我國家庭正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一是單親家庭,由單身父親或母親養育未成年子女的家庭。二是單身家庭,人們到了結婚的年齡不結婚或離婚后不再婚而是一個人生活的家庭。三是重組家庭,夫妻一方再婚或者雙方再婚組成的家庭。四是丁克家庭,雙倍收入、有生育能力但不要孩子、浪漫自由、享受人生的家庭。五是空巢家庭,只有老兩口生活的家庭。此外,還有斷代、跨代家庭、無父母的未婚子女共同居住以及由實體婚姻產生的其他多人共居組合形式。全世界的家庭結構正在逐漸朝核心家庭的方向轉變,城鎮化發展將使我國家庭的這種轉變進一步加快。
1.3 家庭功能變化
一般家庭承擔著諸多功能,包括撫養兒童、贍養老人、傳承文化、生產經營和生活消費等。社會化發展,尤其是城鎮化發展,使家庭所承擔的這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變化。一是兒童教育更多地依賴社會來完成。在城鎮化過程中,由于年輕夫婦多忙于工作,又不與父母一起居住和生活,也由于整個社會教育水平的提高,兒童的教育不僅有提前的趨勢,也更多地依賴社會來實現,各種學前教育學校、幼兒園蓬勃發展。二是贍養老人更多地依賴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來完成。總體來看,目前我國家庭仍然是養老的主要載體,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社會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家庭的養老功能正在逐漸弱化,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不僅養老的資金來源主要轉向社會,而且養老方式逐漸走向社會,養老院、老人公寓社區等迅速發展起來。老人的生活起居、文化娛樂等都在向社會化方向發展。三是家庭的文化傳承功能弱化。四是在生產經營和生活消費方面,家庭的生產經營功能逐漸弱化,正逐步走向單一的生活消費功能。傳統的家庭既是生活消費單元也是生產經營單元,直到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也是以家庭經營為主體的。但家庭的生產經營功能正走向弱化,這一方面是由于從事農業產業的家庭數量在減少,另一方面是由于更多的主干家庭分化為核心家庭和空巢家庭引起的。在核心家庭中,雖然多數家庭夫婦雙方都有工作,但是往往是各干各的,工作上互不相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產共同體”。空巢家庭則較多地出現在農村,老人失去勞動能力后,其生產經營功能基本消失。在家庭生產功能弱化、走向單一消費單元的同時,從整個社會看,家庭消費在整個社會消費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下降。
在城鎮化過程中,家庭城鎮化問題處理不到位,將會帶來一系列家庭和社會問題。
2 家庭城鎮化對社會和政府提出的新要求
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原有的城鄉格局正在迅速打破,而新的符合現代化發展要求的城鄉協調發展格局尚未形成。在這個快速變動的過程中,人口從農村流向城鎮,必然伴隨家庭向城鎮的遷移。以往大家較多地強調人口城鎮化,而較少注意家庭城鎮化,似乎只要人口城鎮化了,家庭城鎮化也就水到渠成,事實上并不如此。2019年,全國人戶分離的人口2.80億人,其中流動人口2.36億人。可見,流動人口中絕大部分是農民工。流動于城鄉之間的農民工,絕大部分并沒有真正在城鎮安家,有的只是一些臨時工棚或臨時租住的“臨時家庭”,他們常年奔波于城鄉之間,增加了交通負荷,增加了城市擁堵。這雖然也增加了生產總值,但是人們的幸福指數并沒有提高,反而增加了人們的“痛苦指數”。更多的家庭則是處于“半城鎮化”狀態。
真正的城鎮化,不僅應是人口城鎮化,更應是家庭城鎮化,這是實現人民幸福的根本要求之所在。就目前來看,家庭城鎮化對城鎮化發展提出了如下要求。
2.1 家庭城鎮化要求城鎮具備相應的生產生活條件
生產和生活條件是家庭存在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只有城鎮具備了相應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才能維持更多城鎮家庭的發展。在城鎮化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家庭遷移到城鎮,就要求城鎮規模更大、布局更合理,以容納新遷移來的家庭;要求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更加健全,以提供舒適便利的生活條件;要求進一步發展城鎮產業,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實現家庭城鎮化可持續發展。
2.2 家庭城鎮化要求城鎮服務社會化水平有所提高
家庭城鎮化以后,由于原來由家庭承擔的功能逐漸弱化,這些功能就要逐漸轉移到社會,由相應的社會組織和機構來承擔。例如,發展更多的幼兒園等學前教育機構,進一步完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增加公共娛樂服務設施等。
2.3 家庭城鎮化要求創新公共治理方式
家庭城鎮化是一個公共化過程,是分散、個體化的農耕文明向集中、公共化的城市文明過渡的過程,需要解構以城鄉分治為基礎的傳統公共治理方式,重構適合城市文明的新的公共治理方式。這涉及政府管理體制的一系列改革和創新,實現由過去對城鄉二元結構的家庭的管理過渡到對城鎮化家庭的管理,再過渡到對城鄉協調發展的城鄉家庭的管理。目前正處在人口城鎮化和家庭城鎮化過程中,政府的大量工作應集中在對這種“過渡時期”的家庭的管理上。
3 家庭城鎮化背景下城鎮化發展的正確方向
李克強明確指出:“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目前在城鎮化發展中的確存在一些急躁冒進、盲目鋪攤子、片面擴大規模、貪大求洋的傾向。一些城市中高檔寫字樓林立,房價暴漲,但適合普通百姓居住的小面積住房、經濟適用房卻嚴重不足,這一方面造成高價房大量空置、成為“鬼城”,另一方面老百姓無力購買、居無處所。大多數農民工居住條件簡陋不堪,“臨時湊合”成為他們生活的一種常態。這種“變形”的生活狀態在客觀上催生了“臨時家庭”等非正常現象的出現。這種非正常現象的出現又對正常的家庭和家庭生活產生嚴重的干擾和破壞,也由此引發了各種社會問題。
因此,必須緊緊抓住“人的城鎮化”這一核心,瞄準城鎮化的正確方向,使城鎮化發展“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人的城鎮化”包括“家庭城鎮化”,農村家庭變為城鎮家庭后,家庭條件和家庭環境將大大改善,更重要的是,人是在家庭中生活的,家庭是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寄托,是人幸福的一個重要條件和體現。
3.1 根據家庭城鎮化發展要求,合理布局和規劃城鎮規模、城鎮基礎設施和城鎮公共服務
家庭城鎮化發展,要求城鎮的各項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必須配套齊全,如幼兒園、學校、醫院、交通、銀行和養老服務機構等。不僅要網點布局合理,而且要求在這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價格水平、多樣化產品和服務上與居民的需求相適應。特別是在住房建設上,目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充分考慮大量農民工的實際支付能力,增加低端住房、經濟適用房的供應。在學前教育和學校教育方面,進一步規范學校的收費管理,切實解決“收費高,入學難”問題,保證九年義務教育落到實處。在養老和醫療保險方面,加快城鄉養老和醫療保險的接軌和并軌補發,逐步實現城鄉養老和醫療服務一體化。
3.2 根據家庭城鎮化發展要求,發展和壯大城鎮經濟,為進城家庭人員提供充分和合適的就業崗位
維持一定水平的經濟收入是家庭城鎮化的前提和保證。目前,很多家庭的老人不愿在城市里居住,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生活成本高,沒有相應的收入,而生活在農村,低收入水平就可以支撐下去。可見,加快人口城鎮化和家庭城鎮化的關鍵在于提高城鎮就業水平。而發展城鎮產業是提高城鎮就業水平的支撐和保證。一個城鎮,作為一個家庭的集合體,不僅要有現代化的高端技術產業,還要有能容納更多勞動力就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普通老百姓生活服務的第三產業等。李克強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目前,河南省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為48.0%,趕不上全國53.9%的平均水平。全國來看,許多省份的第三產業比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大力發展為生產生活服務的第三產業有著廣闊的空間。
3.3 根據家庭城鎮化發展要求,推進政府管理方式創新
目前我國城鎮化率雖已達60.6%,但城鎮戶籍人口的比重遠遠低于這個水平。也就是說,按照半年以上常住人口的口徑被統計為城鎮人口的7億人中,有大約2.2億人仍然持有的是農村戶籍,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享受不到城鎮戶籍人口所能享受的市民權利和公共服務。這說明我國的城鎮化質量不高,統計數據所反映出的城市化水平是內涵不夠充實的和基礎不牢固的。因此,提升城鎮化質量,必須大力促進以進城農民工為主體的家庭城鎮化。農民工家庭城鎮化需打破的障礙很多。例如,農民工雖然在城鎮居住半年以上就被統計為城鎮人口,但在現行戶籍制度以及與戶籍制度相掛鉤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限制下,很多時候他們享受不到社會保障權、子女受教育權等諸多市民所享有的權利。不僅城市中的原有戶籍人口沒有把農民工作為城市的一員,大多數農民工自己也沒有對所居住的城市產生歸屬感。又如,傳統的以農村家庭為重點的計劃生育管理方式,在農村人口大量流動的情況下出現了許多新的困難。而在目前出現的家庭城鎮化、半城鎮化的新形勢下,計劃生育管理面臨新的挑戰。再比如,在新的形勢下,兒童和青少年教育問題、老人的撫養和醫療問題等,都需要政府部門根據新情況進行通盤考慮,統籌城鄉家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