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芳 高新樓 李賓 郜惠萍
[摘 要] 連作障礙又稱重茬,在作物種植方面研究較多,在羊肚菌的栽培過程中同樣會出現連作障礙。北方地區連續栽培兩三年,就會逐漸出現羊肚菌減產、外觀品質變差、病蟲害加重等問題,制約羊肚菌產業發展。目前,關于羊肚菌連作障礙方面的研究較少,本文從連作障礙的成因、表現、防控3個方面對連作問題進行初步分析,并給出合理化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 羊肚菌;連作障礙;防控
[中圖分類號] S64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31-91-2
連作障礙又稱重茬,是同一塊地連續種植同一種作物2 a以上的現象。除極少部分作物連作能促進其生長外,在正常的相同管理方式下,絕大多數連作都會出現生長狀況變差、產量降低、品質變劣及病蟲害加劇等現象,也就是大家所說的連作障礙。連作障礙在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水果、蔬菜和中藥材等種植中普遍存在,對作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種植戶的經濟效益。傳統食用菌因為大多采用基質栽培,不涉及土壤病害,所以不存在連作現象。作為近幾年新型的一種珍稀食用菌,羊肚菌的種植方法不同于平菇香菇等常規食用菌的基質袋栽技術,其是播種在土壤,靠外源營養袋提供營養,進行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發育的,所以種植過程中會出現連作障礙問題。
羊肚菌,又稱羊肚菜、羊肚蘑,子囊果似圓錐形,因表面有凹坑和脊,形似羊肚而得名。羊肚菌具有高蛋白、低熱量的食用特點,同時兼備益腸胃、提高免疫力、補腎、補腦等藥用功效,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味和保健食品。2010年,外源營養袋添加技術的出現,使得我國羊肚菌的人工栽培取得質的突破,形成了林下、設施大棚等多種栽培模式。2012年以來,我國羊肚菌基本形成產業化,當時的種植面積約200 hm2,667 m2鮮菇產量僅為50 kg。物以稀為貴,因為羊肚菌營養價值高,利潤空間大,大量從業人員涌入羊肚菌行業,全國出現了“羊肚菌熱”,羊肚菌產業得到迅猛發展。2017年,全國羊肚菌種植面積達到0.47萬hm2,鮮菇的批發價格在240~300元/kg。2018年,全國羊肚菌種植面積達到了最高峰0.93萬hm2,但是隨著種植時間的增長和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連作障礙問題逐漸表現出來。在種植過程中,因技術不成熟、菌種、氣候等原因,部分菇農出現虧損情況。2019年,全國羊肚菌種植面積減少至0.47萬hm2。
關于河南省,2017年羊肚菌種植面積為146.67 hm2,2018年達到266.67 hm2,主要分布在南陽、駐馬店、商丘、平頂山、洛陽、三門峽及鄭州等市。中部平原地區日照充足,春季干燥,氣溫多變,以冷棚種植為主;西部丘陵山區春季溫度較低,濕度相對大,以林下小拱棚種植為主。鄭州市位于華北平原南部、黃河下游,考慮到區位優勢,鞏義、登封、新密等山區地塊分散,多采用林下小拱棚模式進行栽培,周邊的新鄭、滎陽及郊區多采用冷棚進行規模化栽培。
南方地區羊肚菌多與水稻進行輪作,連作問題不明顯。北方地區,大多是大棚種植或林下旱地種植,近2 a連作障礙逐漸凸顯,2020年春季已有個別連續種植3 a的菇農出現接近絕收的情況,嚴重制約了羊肚菌產業發展,亟待深入研究解決。鄭州市周邊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產和病蟲害加重等問題。
1 羊肚菌連作障礙的原因
羊肚菌會從土壤中吸收需要的營養物質,同時代謝產生的某些物質在土壤中不斷積累。同一地塊連續種植羊肚菌,土壤中需求量大的礦質元素匱乏,吸收量小的礦質元素富集,就可能造成土壤營養失衡、理化性質改變,同時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數量減少,致病菌富集,打破土壤的微生態平衡,從而影響羊肚菌的生長發育,最終導致減產甚至絕收。羊肚菌連作障礙的機理較為復雜,目前還沒有相關報道。據統計,作物連作造成的減產,其中病害占75%以上,缺素約占5%,自毒物質占9%。相關研究表明,作物連作障礙主要有3個方面原因:一是有害微生物增加,有益微生物活性明顯降低,病原菌積累,土傳病害加重;二是某些微量元素缺乏,使作物抗病能力變差;三是自毒物質增多,導致作物染病[1]。初步推測,羊肚菌的連作障礙與土壤中微量元素失衡、病原菌增加等有關。在鄭州市,農用耕地有限,羊肚菌多為林下旱地或者簡易大棚栽培,受耕地限制,大多采取連續種植,又無法像南方那樣進行水稻輪作改良土壤,造成土壤內滋生大量致病菌和病蟲害,導致土傳病害嚴重。
2 羊肚菌連作障礙的表現及危害
不同的作物連作障礙表現和危害有所不同,大多呈現長勢弱、抗性變差、病蟲害加重、產量下降、品質變劣等趨勢。隨著羊肚菌栽培年限的增加,連作表現逐漸凸顯,出現菌絲長勢差、原基不分化、產量下降、子囊果變小、病蟲害嚴重等現象,嚴重的甚至絕收。2020年春季,菇農中出現了一種說法“新手比有經驗的菇農種得好”。其實不是有經驗的種得不好,而是連續種植后土壤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也就是連作障礙。
在鄭州市郊區的6個羊肚菌試驗大棚,連續種植3 a,菌種同為六妹13號,5—9月大棚閑置,進行高溫悶棚。相同的管理方法,2018年羊肚菌667 m2產量約為300 kg,子囊果大,長度多在10~15 cm,單果質量多在30~50 g,病蟲害少,多發生在子實體后期;2019年,羊肚菌667 m2產量基本維持在250 kg,但是子囊果變小,長度多在6~12 cm,單果質量多在20 g左右,病蟲害發生時間提前,后期高溫環境,羊肚菌對環境變化敏感,抗性差,易染病;2020年,羊肚菌前期菌絲萌發慢,長勢弱,催菇后原基分化少,后期溫度升高,霉菌、鐮刀菌及蛛網病等真菌性病害嚴重,很多菇體被侵染后萎蔫、子囊果畸形、停止發育。真菌性病害在后期高溫環境下迅速蔓延,導致很多幼嫩的子實體直接停止發育,最終死亡,造成基地內羊肚菌大面積死亡,減產嚴重。
3 羊肚菌連作障礙的防控措施
目前對于羊肚菌連作障礙防控的研究較少,最有效的方法是盡量避免同一塊地連續種植。但是,受耕地和成本限制,很多菇農做不到每年更換大棚、林地或者更換耕作層土壤。現階段,羊肚菌連作障礙防控主要采用輪作、選育抗連作障礙的羊肚菌品種及土壤改良3種方法。
3.1 實施輪作的種植方法
有研究表明,很多作物的根分泌物與某些土傳病害的發生密切相關。根據某些作物根分泌物對病原菌的化感作用,在生產中實施合理的輪作種植制度,可以顯著改善作物的礦質營養,同時可以調節土壤肥力,優化土壤微生態環境,從而對土傳病原菌實現天然調控,最終達到減輕病害、緩解連作障礙的目的[2]。在羊肚菌栽培中,水旱輪作是最有效的,但是北方多為旱地種植,沒有種植水稻的條件,所以建議同蔬菜、玉米、瓜果、牧草等進行輪作,也能使病菌失去寄主或改變生活環境,達到減輕病蟲害的效果[3]。注意羊肚菌不能與冬蓀、大球蓋菇等食用菌輪作。輪作時,最好進行科間輪作,輪作的作物盡量不要重茬,相同的作物可以間隔兩三年輪作一次。
3.2 選育抗連作障礙的羊肚菌品種
選育抗重茬的羊肚菌品種,每年選用不同的羊肚菌品種或者菌株進行播種,如梯棱和六妹品種或者菌株之間輪換。羊肚菌菌種易發生變異和退化,所以菌種的選育工作尤為重要。對于菇農來說,要想獲得良好的效益,必須選取活力佳、抗性強、來源可靠的羊肚菌菌種[4]。
3.3 土壤改良
春季采菇結束后,可以667 m2撒施200 kg生石灰起到土壤消毒殺菌作用,同時調節土壤pH值,之后進行深耕;夏季高溫時期,打開棉被高溫悶棚3周以上,利用紫外線及高溫干燥的環境,殺滅部分病菌,從而減輕土壤病蟲害。有條件的可以嘗試對大棚進行大量灌水,持續水淹土壤3~5 d,使土壤中的有害物質排到水中,之后將水抽走,以水來進行土壤微生物的調節,這樣土壤中的有害物質會大量減少,同時可以防治土壤酸堿化、鹽化。之后進行前面的悶棚殺菌。另外,可以根據羊肚菌的土壤類型和營養需求,嘗試使用一些土壤改良劑和微生物肥料,來增強土壤保水性、透氣性及礦質元素含量,從而改良土壤結構,進一步緩解羊肚菌連作障礙[5]。
4 羊肚菌栽培建議
4.1 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種植模式
大棚的搭建要合理,要考慮所建大棚是否適合作物、瓜果、蔬菜等輪作作物生長。遮陽網要方便收取,避免因棚內光線弱而影響植物生長。另外,要保證夏季棚內通風良好。
4.2 做好土壤處理,科學管理
每年采菇結束,可以把殘留在土壤里的羊肚菌殘留部分挖走,避免染病的菇體在土壤中積累,而使病菌擴散,從而加重土壤病害。同時,施撒生石灰,進行土壤殺菌消毒,之后深耕,并進行高溫悶棚。播種時,菌種的覆土要細致,不能出現裸露,減少病菌滋生。在羊肚菌生長過程中,要及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4.3 菌種選擇
菌種的來源一定要可靠,購買質量有保證的原種或者栽培種,營養袋的滅菌要徹底。在品種選擇上,建議選擇抗病性強、活力佳的優質六妹系羊肚菌[6]。
參考文獻
[1]耿貴,楊瑞瑞,於麗華,等.作物連作障礙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9(10):36-42.
[2]劉偉,張亞,何培新.羊肚菌生物學與栽培技術[M].長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17.
[3]何培新,劉偉,郝哲,等.羊肚菌實用栽培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0.
[4]史躍玲.連作障礙的成因和防治途徑[J].河北農業,2018(4):30-31.
[5]盧成達,李陽,孫迪,等.谷子連作障礙及防控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9(12):217-219.
[6]王剛,景煒明,陳永利.蔬菜連作障礙原因與防治措施[J].西北園藝(蔬菜),2019(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