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國林
摘 要:最近幾年,隨著教育事業的改革進步,國家開始重視對農村地區的教育工作。由于農村教育資源貧乏,而導致農村教育觀念落后,嚴重缺乏師資力量,同時教學條件也無法滿足教學需求,以至于課堂教學質量相對較低。基于此,通過分析農村初中生物教學現狀,提出相關策略,希望能有效改善農村初中生物教學現狀。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物教學;教學現狀
現如今,我國正處于教育全面改革的階段,為初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新課改教育理念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主,提高全體學生的綜合素養,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重點內容。而在農村,由于其本身發展落后,導致新課改教育理念無法有效落實下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具備開發課程的能力,優化課程內容,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一、農村教學現狀分析
1.教育條件較差
在農村,大部分中學都沒有為學生設立專業的生物實驗場所,儀器設備也是和化學實驗共同使用,而儀器設備也比較落后,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雖然農村生物資源相對比較豐富,但是由于教學條件落后,導致生物實驗無法開展,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只能通過語言進行單一描述,極其不利于學生掌握生物知識。
2.學校領導對生物學科重視不足
農村地區發展相對比較落后,素質教育理念還沒有全面貫徹落實到農村教育中。大部分學校領導對素質教育理念認識薄弱,只是盲目追求升學率,把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對生物課程重視不夠。在農村教學中,大部分教師認為生物課程無關緊要,出現了嚴重的占課行為,忽略了對學生進行生物知識的傳授。
3.專業教師缺乏
由于農村地區經濟條件較差,導致其師資力量較為薄弱。通常情況下,年輕、專業的生物教師難以接受農村生活條件,所以愿意去農村教學的教師少之又少。因此,在農村中學,基本沒有專業的生物教師,以至于生物課只能由其他學科的教師臨時兼任。而由于任課教師在生物方面缺乏專業性,只能片面地對學生進行知識講解,而無法正確引導學生。這一情況,給學生學習生物帶來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
二、改善農村生物教學的有效措施
1.充分利用農村資源,化劣勢為優勢
農村地區和城市相比,有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和自然環境優勢,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農村生物資源,把其價值最大化,對學生進行生物教學。在生物課堂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較為直觀的教學方式作為新課的導入環節,從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例如,在《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一課中,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作業——采摘相關植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讓學生介紹自己所采摘植物的名稱、特點以及生活環境,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相關知識講解。新課改要求教師做到生物課程和生物實驗有機結合,重視學生動手能力。但由于農村中學教育條件較差,無法滿足生物實驗需求。因此,教師要具備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利用有限的資源對學生展開生物教學。教師可以利用農村資源和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進行實驗設計,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動植物的形態特點和生活習慣,豐富學生生物知識積累。
2.強化生物學科認識
在我國素質教育的大力推進下,要保證能夠全面落實到農村地區,首先要加強學校領導對生物教育的認識,幫助其樹立正確的素質教育理念。在初中教學中,學校領導應該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主要宗旨,加強學校管理,使教師正確認識生物學科,充分調動任課教師對教育工作的積極性,督促任課教師制定教學計劃,完成教學任務。除此之外,學校領導應對各個學科的教學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在原有基礎上,優化教學設備,保證生物教學設備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學習生物知識提供良好條件。
3.加強師資建設
加強農村師資建設是保障學生學習生物的基本條件。由于農村地區條件落后,想要吸引外來的專業教師較為困難。因此,農村中學要對內部教師進行專業培訓,從根本上優化教師整體專業素養。在培訓過程中,學校要重視對教師灌輸正確的素質教育理念,明確教學目標,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在教授學生書本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把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充分發揮自身主觀意識。同時,教育行政部門應建立城鄉教育扶持政策,鼓勵城區中學的優質生物教師去農村支教,為農村教師提供學習的平臺,并相互交流,共同進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生物學科越來越重要,改善農村初中現狀刻不容緩。在農村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把素質教育理念全面貫徹到教學中去,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課程資源,為學生學習生物知識創設良好條件,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教育部門要加強對農村教學的重視,優化農村教學條件,均衡城鄉教育資源,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進步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楊春梅.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現狀及改進策略[J].散文百家(下),2017(8).
[2]馬永科.淺談初中生物實驗教育現狀及改進策略[J].吉林教育,2017(6).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