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元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難點一直都體現在古詩詞學習上。因古詩詞距離現在已經過了幾千年,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內容比較晦澀難懂,這就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進度。對此,教師需要掌握古詩詞的正確教學方式,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學素質和現有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體會到古詩詞當中的意境美。進而在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的同時,最大程度地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古詩詞的學習當中。因此,主要針對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策略進行詳細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
古詩詞的內容和篇幅雖然都比較短小,但是它卻是濃縮了中華幾千年文化的結晶,一首古詩詞的閱讀就可以震撼人們的心靈。由于在古代時很多的詩詞都是以“唱”的形式表達出來,所以在學習古詩詞時,很多學生都會發現古詩詞的節奏和韻律朗朗上口,只要稍加誦讀,就可以把整首詩詞記憶下來。只是在理解詩詞內容上,學生還需要教師的幫助,才能進一步體會到詩人創作時的心境。
一、通過了解詩人的背景,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
在進行古詩詞鑒賞教學時,教師需要強調學生對詩人背景的認知,這樣才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詩人創作這首詩詞的狀態和整體的創作風格[1]。畢竟古代的詩詞,大多數都是詩人對自己的遭遇、生活環境的描寫。以唐朝詩詞為例,在初唐時期,主要以宮廷風為主,其詩詞的內容大多淫靡浮夸。直至陳子昂的詩詞革命創新才結束了浮靡之風。例如,在學習《登幽州臺歌》時,就會發現其內容為對燕昭王求賢若渴的感悟,既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心境,又表達了自己孤獨寂寞之情。這就與初唐時期的華麗風完全不同。到了盛唐時期,詩詞的風格逐漸增多并達到了頂峰,各類文人齊聚一堂。這時在進行詩詞賞析時,就能以整個盛唐作為基調,將詩人的個人背景進行分析,這樣才能理解詩人在創作時所表達的情感。如,同是田園風格的孟浩然與王維,其詩詞所表達的情感就不相同。對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的賞析教學時,首先就應該告訴學生先看作者,再想朝代,然后結合詩人的時代背景進行合理分析,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掌握詩人想要傳達的情感,進而促使學生理解詩詞的具體含義。
二、反復誦讀,強化學生對詩詞的意象理解
意象就是通過具體的事物表達自身的情感。這是一種隱秘的表達手法,也是詩人表達自身思想的關鍵之處。例如,在古詩詞中通常將月亮比作對家鄉或是親人的思念,從而表達自己思念的哀愁;將蓮花和梅花比作高潔的象征;將鴻雁比作來往的書信;將菊花比作人的氣節等[2]。因此,在進行古詩詞賞析時,教師要強調學生透過表面看本質,體會詩人在意象詞匯下真實的想法,明白這首詩詞真正的含義與價值。例如,在學習《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時,其中的“遙憐故園菊”就是一處隱喻。它出自陶淵明的一個典故。根據《南史·隱逸傳》中記載,陶翁在重陽節外出時沒有帶酒,就在宅子邊上的菊花叢中一個人郁悶呆坐了許久,直至王弘把酒送來,陶翁才能醉飲而歸。這里就是借用這個典故表達作者也想入鄉隨俗去登高飲酒,但是卻無人相助,側面烘托了軍旅生活的凄苦。
三、復原詩詞中的場景,幫助學生體會詩詞的意境
在古代的詩詞鑒賞中,有很大一部分詩詞所表達的內容是通過對景色的描寫來渲染、烘托整首詩詞的氣氛,從而使整首詩詞具有形象化的特點。這時在日常的鑒賞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采用“圖視”法進行詩詞鑒賞。一般來說,這種典型的以感性為主題的古代詩詞只要學生能夠抓住其表達的特點,就能夠有效做到將詩詞中的情感和意境統一,進而對詩詞的內容有一個深度的了解。例如在教材中,部分這種感性詩詞通常都會配以相關的人物形象,或者是詩人所處的地理環境來幫助學生體會詩詞所隱含的意境美。初中語文教師通過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復原詩詞中的具體場景,就可以使學生輕而易舉地了解到這種意象詩詞所帶來的震撼感受。例如,在學習《使至塞上》這首詩時,其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是對邊塞風光的一種詳細描寫,這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播放出在大漠中裊裊孤煙升起,夕陽西下天邊一片火紅的景色。這樣學生就能通過具體的感官刺激來體會到詩詞所表達的空間結構感,進而理解詩詞所表達的意境。
四、體會詩詞中的情感表達,實現詩人與學生的情感共鳴
沒有任何一首古詩詞的表達方式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也可以將這種現象理解為,每一首古詩詞都各有千秋,其作者表達的意境也完全不同。古詩詞的作者通過使用精練的語言,將自己的思維通過詩詞進行完美的闡述,從而散發出自己獨特的個人魅力。因此,在鑒賞古詩詞時,教師也需要讓學生通過反復地誦讀古詩詞,仔細感受詩詞中所隱藏的情感基調,這樣才能使學生深入地了解古詩詞所表達的內涵,體會古詩詞所表現的意境魅力。例如,在學習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時,就需要讓學生運用多種鑒賞方式對這首詩詞進行深度的賞析。如。“暗飛聲”就是代表,在聽笛子的聲音時并不能聽得很清楚,只是隱隱約約可以聽到笛聲的悠揚婉轉;而“滿洛城”則是作者心中能體會這樣的笛聲,所以覺得在夜晚寂靜的洛陽城中,就連春風都想帶著這笛聲一路跟隨著作者出城;而“折柳”則代表著《折柳曲》,它是一首充滿哀傷、悲怨的曲子,聽到這樣的音樂聲,不僅勾起了作者的思鄉之情。為了體驗這一情感,教師可以在讓學生進行反復誦讀感受詩詞情境時,播放這首折柳曲,加深學生的情感催化,促使學生能夠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
古詩詞承載著我國千年來的文化核心,它也是普及現代人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向標之一。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必須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古詩詞,然后運用多種科學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在古詩詞的學習中得到一個良好的學習體驗,從而使古詩詞可以起到真正意義上的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柴兆平.淺談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策略[J].學周刊,2020(6):43.
[2]顧曉蕓.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有效策略初探[J].學周刊,2019(30):5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