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摘 要:空中課堂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學校,已經成為目前空中教學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日常生活樂趣的一部分,已經成為彌補學校課堂教學損失的主流,然而對于大多數教師、學生、家長來說,對這種形式還不熟悉,甚至是初次接觸,還處于摸索階段,到底該如何做才能讓這種教學模式落地生根,讓學生學有所獲?通過調查反饋,認為做到“凝心聚力”+“知行合一”,才能真正達到教有所學,學有所獲的目的。
關鍵詞:空中教學;凝心聚力;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網絡教學成為彌補學校課堂教學損失的主流,而對于大多數教師、學生、家長來說,對于這種形式還不熟悉,甚至是初次接觸,還處于摸索階段。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實踐和調研,我將自己粗淺的認知總結成為:做到“凝心聚力”+“知行合一”,才能真正達到教有所學,學有所獲的目的。
一、凝心聚力
何謂“凝心聚力”?即教師、學生、家長三股力量目標統一,將“心神”凝聚在一起,共同為目標而努力奮斗。即使屏幕相隔,甚至相距千里,但隔不開師生、家長同心同力的夢想。如同一群大雁要遠行,從西伯利亞飛往南方過冬,途中暮靄流嵐、崇山峻嶺談何容易,而它們卻能眾心一念,組成整齊的編隊,彼此照應,互相鼓勵,執著不屈,經歷千山萬水,最終到達風和日暖、食物豐富的南方地區。
二、知行合一
陶行知先生說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用了一些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個概念。比如:小孩子必定是燙了手才知道火是熱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過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過石頭才知道石頭是硬的,等等。就是說,行,是行動,是實踐,是親身體驗。知,顧名思義就是知識,在這里應該是動詞,學習理論知識。陶先生強調“親知”,即從“行”中得來,親身得來;而不僅僅是“聞知”,從師得來,或從書本得來。
他的“行知”認識論對于我們目前的空中教學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其一,讓“行知”理論在學生網絡學習中充分體現。學生從“學校課堂式”變成了“家庭課堂式”,以更自由、更先進、更喜歡的方式參與學習。學生通過屏幕接受知識的信息傳遞、親自思考疑惑、親自發現問題、探索問題,還可以回顧知識難點,就要“行”中學——想辦法解決問題,從而構建自己的網絡學習體系。不再是聽老師在那枯燥乏味地講,而是自己需要想辦法驗證,想辦法思考,探究得出結論,才會傳遞收獲。
其二,讓“行知”理論在教師網絡教學中有效貫徹。教師由“教室教學”變成了“主播式”教學。學生還是課堂的主體,然而他們已經從“面對面”被動的聽課者轉變成主動的“聽眾”甚至是“觀眾”。這無疑是一種更大的挑戰,屏幕阻隔,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聽的專注程度如何?學生是否能認真思考探究?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關注,于是這種情況下的教師角色也發生了轉變。不僅要考慮學生所學知識的“篩選”和“制作”,還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受眾面、受眾效果、受眾反饋等,這就要綜合考慮既要有“知”的教學,又要有“行”的支撐。因為“行不是知之成”,而是“知之始”。教師無論用什么方式上課,都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創設情境,想方設法給予學生更多的展示空間,讓學生真正融會貫通。
其三,讓“行知”理論在家長管理過程中生根發芽。最近網上流傳一句話,我很贊同:“當假期結束,大家都摘掉口罩,不一樣的父母陪伴,不一樣的假期生活,也讓孩子走向不一樣的軌跡。”
我們都清楚,孩子學習方式的改變,父母的工作方式也會改變,父母成了實在的陪伴者。然而,對于有的父母來說,這是負擔。殊不知,父母就是孩子最直觀的榜樣,你的好壞,他都會“復印”。因為真正的陪伴,陪是行動,伴是內心,沒有走心的陪伴,只是陪同而已。
就像成長教育專家蘭海說的,每個人都是從他律到自律的,家長最初的陪伴也是要“知行合一”,做不好沒有關系,但一定要堅持做,生活何嘗不是學習,唯有“真正”的陪伴,才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才能讓孩子有行走世界的勇氣。
回想起那段空中學習的日子,回想起追夢的路上,山頂、屋頂、醫院病床上、大山里的臨時搭棚里、崖壁上等,都有孩子們追尋“詩和遠方”留下的印跡,他們無畏寒冷,無畏距離,無畏艱苦,唯有拼搏、堅持、沖刺。想到這,我仿佛看到空中飄來一句話:“孩子們專注學習的樣子,是青春最好的樣子。”
空中課堂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學校,今年起,它的陪伴,將成為教學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日常生活樂趣的一部分。最后,我呼吁,讓我們這些“教書匠”成長為“研究型主播”“與時俱進型主播”“學生喜歡型主播”。我們愿意凝心聚力,融入“若固有之”的思想,前方的路就永遠在我們的腳下。
參與文獻:
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論精要(教師讀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