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濤
摘 要:信息技術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有著重大意義,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非常強的學科,而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會忽略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忽略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為了讓學習更具有操作性,讓學習更貼近生活,課堂教學應該創設生活化問題,讓學習更有實效性。
關鍵詞:生活化情境;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嘗試
科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新課改要求學校加強課程內容和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科技發展的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初中的信息化教學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而當今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是逐漸增加的,社會更需要高素質的信息技術掌握者,因此加強中學生信息技術教育變得極為重要。
一、將生活化情境與課堂教學結合
為了讓學生真正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初中信息技術提倡學以致用,將生活化情境引入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做到以學生為本,讓教學更加貼近生活。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習變得更有實用性,布置生活化課后作業,鞏固學生所學知識點,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以及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習“文本信息的加工與表達”這節課時,除了教材提供的案例外,老師還可以選擇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如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制作電子板報。老師可以找一個臨近的節日作為主題,讓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制作電子板報,老師可以對學生的作品進行整體布局和內容方面的指導,評選出優秀的板報進行表揚,從而帶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突破教學難點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略了對教材的使用,認為教材內容少之又少,上課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圖來講。這樣,學生提不起興趣,覺得上課索然無味。老師可以在教學的基礎上創新,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特色,但又不脫離教材,根據實際需求優化課堂,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比如在學習“文字處理的基本操作——文本編輯”這一課時,老師就可以詢問學生:“同學們,進入初中后,你們有沒有發現在你們做的一些印刷試卷上,會出現編排混亂、字號大小不一的情況呀?”這時學生會說有發現。老師接著說:“那你們覺得那樣的試卷看著好看嗎?”學生回答不好看。“那我們怎么才能夠避免這種情況呢?今天我就來教大家做。”以此引出課題,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然后解決問題。學生會充滿興趣,在學習中就會不自覺地用心避免這些排版問題和字號大小問題的出現,如此就能夠做到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相結合,將圖片、文字框等元素表現在作品上,從而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學習能力。
三、鼓勵自主學習,培養創造力
信息技術不像其他學科那么側重于理論知識,是一門動手能力極強的學科,更加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而作為信息技術課的老師,要更加注重學生潛在能力的激發,應多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以此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還能夠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比如在學習PowerPoint超鏈接這一知識點時,老師可以先展示沒有超鏈接的作品,并向學生提出問題:“我現在只能夠一張一張地按照順序翻,有什么辦法可以一下子定位到我想展示的頁面呢?”以此來引入今天的學習內容,通過這樣的演示和提問,讓學生可以積極地參與其中,展開熱烈的討論和嘗試尋找解決方式,最后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到超鏈接的方式,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能力。再比如在學習往Word中插入圖片時,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創作,不做硬性要求,這時學生就可以展開無限想象力,將作品填充得豐富多彩,甚至可能比老師規定得要好很多。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限的,老師應該不斷引導和發掘,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創新意識強的技術性人才。
信息技術離不開生活素材的運用,老師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上應該不斷創新和嘗試,引用與學生生活密不可分的生活素材,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處理問題的能力。老師要充分利用生活經驗和感性知識,把實際生活和教學相結合,利用更多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注重現實生活,讓學生重新認識信息技術與生活的關系,讓信息技術融入生活化情境。只有信息技術向生活敞開懷抱,才能夠讓信息技術的課堂變得朝氣蓬勃,才能培養學生的信心技術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楊明星.初中信息技術有效教學策略的幾點嘗試與探索[J].學周刊,2017(14):106-107.
[2]王濟琳.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創新教育的幾點嘗試[J].中外企業家,2020(2):196.
[3]侯亦君.初中信息技術學科中主題單元教學模式的嘗試[J].中國校外教育,2016(34):166-167.
編輯 李 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