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震 朱嘉慧


摘? 要: 匯總了當前國內國際區塊鏈技術標準,并從數量、類型、技術組織三個維度全面分析了國內區塊鏈技術標準研究現狀,簡要介紹了國內外區塊鏈標準化組織發展情況。結合產業現狀分析了發展瓶頸,并指出從標準化角度出發,未來應從研究基于應用場景的區塊鏈行業技術規范、完善標準體系庫、進行區塊鏈標準宣貫推動區塊鏈產業發展。
關鍵詞: 區塊鏈;標準化;發展現狀
中圖分類號: TP399? ? 文獻標識碼: A? ?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20.10.061
本文著錄格式:端震,朱嘉慧. 我國區塊鏈技術標準發展現狀綜述[J]. 軟件,2020,41(10):242245+259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lockchain technical standards,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domestic blockchain technical standards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quantity, type and technical organization, and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blockchain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bottleneck, and points out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ndardization, we should study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the blockchain industry based on application scenarios, improve the standard system library, carry out the publicity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blockchain standard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lockchain industry.
【Key words】: Blockchain; Standard; Development status
0? 引言
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透明性、開放性、自治性、信息不可更改、匿名性的特征[1],其應用場景十分廣闊,近幾年來,區塊鏈在防偽溯源、電子票據、識別加密等方面都得到了初步應用,但仍存在技術應用范圍不夠廣、安全技術措施不夠成熟的問題。本文將立足于標準化,從不同維度全面分析當前國內區塊鏈標準發展現狀,結合產業現狀分析發展瓶頸,并提出重點工作方向。
1? 區塊鏈技術標準發展現狀
1.1? 標準研究現狀
截止至2020年7月12日,從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行業標準信息服務平臺、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企業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ISO公開網站檢索結果展示,現行區塊鏈技術標準共計62項。
國家及地方標準檢索情況詳見表1。
團體標準檢索情況見表2。
國際標準檢索情況見表3。
從標準數量來看,國家標準3項,地方標準4項,行業標準0項,團體標準30項,企業標準11項,國際標準14項,國外標準0項。整體上團體與企業制定該領域標準活躍度較高,標準類型相對全面,國家層面已有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標準體系框架,其現行標準為基礎技術標準,地方標準目前均為貴州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標準,多為應用型標準。
從標準類型來看,26%屬于基礎標準,包括ISO的《區塊鏈和分布式分類賬技術—詞匯》、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的《區塊鏈 參考架構》等;27%屬于技術標準,包括江蘇省軟件行業協會的《區塊鏈基礎技術規范》、上海區塊鏈技術協會的《區塊鏈底層平臺通用技術要求》等;47%屬于應用標準,包括貴州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基于區塊鏈的數據資產交易實施指南》、浙江省電子商務促進會的《區塊鏈電子合同平臺服務規范》等。
從技術組織來看,多集中在浙江、上海、廣東等一線城市,組織類型多與電子、商務、密碼、信息等有關。
目前,我國對區塊鏈技術標準的研究仍停留在“基礎”層級。在國內發布的48項標準中,基礎標準占21%,技術標準與應用標準占有率分別為37%與42%,但在此兩類標準中“規范”、“指南”類標準占比66%,且技術類型多與密碼、追溯有關,并沒有多少涉及可信、互操作和過程的標準。
1.2? 標準化組織發展情況
(1)國內情況
今年4月13日,工信部發布《全國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建公示》,公示了委員入圍名單。該技術委員會于2018年3月份由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籌建,主要是為了加快樹立我國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標準化路線圖,提前布局重點技術標準研制,適時推動國際標準化工作。根據此前公布的籌建方案,該技術委員會擬負責制修訂包括基礎、業務和應用、過程和方法、可信和互操作、信息安全等在內的五類國家標準[2]。
(2)國際情況
14項國際標準歸口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TC307。ISO/TC307組織全稱為Blockchain and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ies(區塊鏈和分布式賬本技術),建立于2016年9月,目前已有44個參與成員和13個觀察成員,技術組織的區塊鏈研究方向主要圍繞WG1基礎、WG2安全,隱私和身份、WG3智能合約及其應用、JWG4區塊鏈和分布式分類帳技術以及IT安全技術(聯合IEC JTC 1/SC 27 WG)、WG5管制、WG6用例、SG7區塊鏈和分布式賬本技術系統的互操作性共7個方面展開。
作為ISO/TC 307國內技術對口單位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其歸口的《信息技術 區塊鏈和分布式賬本技術 參考架構》,為區塊鏈領域首個獲批立項的國家標準,同時也填補了區塊鏈行業標準研究的空白,為我國參與區塊鏈技術國際標準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3]。
2? 區塊鏈技術發展瓶頸
2.1? 國內區塊鏈技術市場應用仍在探索階段
目前國內區塊鏈產業發展面臨人才資源稀缺、關鍵技術研究不夠徹底、技術與產業融合度不夠強的困難。
區塊鏈企業聚集于一線城市,市場規模較小,產業園布局競爭激烈,企業炒作的熱點集中于數字貨幣、存證溯源。專利方面,美國總申請量較中國低,但在平均引證頻次和平均自引頻次上明顯高于中國,即美國在區塊鏈技術整體上“質量”要更好[4]。企業對于區塊鏈技術應用自顧不暇,且多注重區塊鏈應用帶來的經濟效益,一部分未能將實踐經驗及時轉化為理論成果,另部分關于區塊鏈技術成果的轉化局限于特定相關領域,且重量不重質。
2.2? 區塊鏈技術標準窘境日益凸顯
區塊鏈技術標準相對匱乏,多為團體范圍內的基礎標準研究,且在關鍵底層技術研究上落后,缺少最新技術理念和解決方案。中國電子學會區塊鏈分會常務副秘書長、北京量觀網絡科技有限公司CEO范金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沒有統一標準,不同的區塊鏈公司使用各自的區塊鏈,而這些區塊鏈卻并不具有支持互操作的標準和協議,這也阻礙了區塊鏈產業的發展[2]。
對于區塊鏈產業發展而言,制定行業標準的規范指南,對于打通協議規范統一脈絡,增強互操作性,擴大應用范圍具有重要意義。
3? 區塊鏈標準化工作方向
區塊鏈產業應用方面主要有:區塊鏈+政務、區塊鏈+金融、區塊鏈+企業管理、區塊鏈+游戲、區塊鏈+版權保護、區塊鏈+大數據解決方案、區塊鏈+物聯網、區塊鏈+物流、區塊鏈+醫療、區塊鏈+農業、區塊鏈+數據管理與審計、區塊鏈+溯源、區塊鏈+個人隱私、區塊鏈硬件加速、區塊鏈安全、區塊鏈智能合約開發環境、區塊鏈+其他[5]。
站在標準角度,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推動產業發展。
3.1? 研究基于應用場景的區塊鏈行業技術規范
在國家高度重視與支持下,各地方省市相應出臺了一系列響應政策,中國區塊鏈市場迎來快速增長。隨著企業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與標準體系的逐漸完善,市場行為依靠政府相關政策約束,相應的,技術行為依靠標準規范管理。
舉例來說,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有著較大的應用潛力,但是高新技術既能為金融賦能,也存在一定安全隱患[6]。目前出現的突出的安全問題分為三個維度:數字安全、業務平臺安全、管理平臺安全等[7]。區塊鏈技術安全方面的標準制定需優先考慮,以規避區塊鏈技術操作不當帶來的風險。
我們應結合國內區塊鏈園區、優秀企業發展現狀,同已具備一定研究基礎的高校如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合作,優先考慮制定行業標準,從“基礎標準”層級入手,提高區塊鏈技術應用的互操作性,秉持“急用先行、成熟先上”的原則建立區域應用試點,推動區塊鏈產業發展。及時將企業實踐經驗同高校、聯盟研究成果結合,制定“技術標準”,延展區塊鏈技術與其他技術的關聯性。以典型行業“技術指南”發散指導區塊鏈技術在管理、醫療、食品、衛生、能源、交易、信息安全等領域的應用,助力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3.2? 完善標準體系庫
依據工信部公布的《全國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籌建方案公示》,同行業內龍頭企業、區塊鏈技術企業、聯盟、高校合作,結合自身技術優勢,學習國外研究與應用成果,選擇研究方向豐富標準體系表中的標準。
3.3? 區塊鏈標準宣貫
結合當前區塊鏈產業發展現狀來看,技術資源多集中在一線城市,區塊鏈技術標準的宣貫也是借助其實踐成果推動二、三線城市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技術交流促進產業發展和合作,建立標準應用與實踐反饋的良性循環,加快區塊鏈產業化進程,促進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的可持續發展。
4? 結論
區塊鏈技術是多種技術融合再創新的結果,從發展歷程來看仍處于較初期的發展階段,相關技術標準不夠成熟,相關人才較為缺乏,與實體經濟的融合還較為初步[8]。近幾年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區塊鏈技術發展,2016年7月工信部印發《關于組織開展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趨勢研究的函》,之后國家及各地方又相應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勵建立園區、成立合作基地,大力培養人才,以此推動區塊鏈產業發展。標準化作為現代化大生產的必要條件,將區塊鏈技術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形成規范體系,有利于助力區塊鏈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舒航, 張高煜, 趙厚寶, 等. 區塊鏈技術研究綜述[J]. 福建電腦, 2019, 35(1): 5-7.
[2]邢萌. 我國已提出30項區塊鏈相關標準[N]. 證券日報網, (2020-06-12)[2020-07-14]. http://www.zqrb.cn/jrjg/hlwjr/2020- 06-12/A1591954609225. html.
[3]李佳秾. 區塊鏈的國際標準化[J]. 信息技術與標準化, 2018, No. 403(7): 23-26.
[4]葛亮, 張亞東. 全球區塊鏈技術專利分析[J]. 中國發明與專利, 2019, 16(1): 41-48.
[5]江蘇省互聯網協會(JSIA), 南京區塊鏈產業應用協會(NBIA).《江蘇區塊鏈產業發展報告(2019)》[R/OL],? (2019-09-04)[2020-07-14]. https://www.hellobtc. com/d/file/ 201909/dedc58287c031302e3a19a10fcf5f755.pdf.
[6]賽迪智庫產業政策法規研究所(工業和信息化法律服務中心). 2020新興產業政策法規白皮書[R/OL],? (2020-06-08) [2020-07-14]. http://www.ccidwise.com/plus/view.php?aid= 16565&tyid=1.
[7]張啟, 卿蘇德, 楊白雪, 等. 區塊鏈技術安全風險研究[J]. 信息通信技術與政策, 2019, 295(1): 53-57.
[8]楊白雪, 卿蘇德, 張啟, 等. 區塊鏈技術概覽[J]. 信息通信技術與政策, 2019, 295(1): 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