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山西運城人,在河東長大成人。這片熱土孕育產生了豐富燦爛的文化,其中就包括裴氏家風家訓、關公文化、舜帝德孝文化,熏陶感染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河東兒女。這么多年來,我一直眷戀著養育我的家鄉,因為這里是錘煉和鑄就了我一生的地方。
家鄉,給了我追求夢想的勇氣和力量,為我鋪就了飛天之路的第一塊基石。家鄉,讓我能壯志凌云、昂首挺胸,走出了咱河東人不服輸、不氣餒的頑強!在家鄉,我學到的不僅是知識,還磨練了意志品質,更懂得了做事做人的道理,讓我從一個農村娃娃能飛上藍天,遨游太空!沒有家鄉文化的熏陶,沒有一個好的家風家教,就沒有我的今天。
時常在想,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從一名青年學生,成為一名飛行員,成為一名航天員,實現一個又一個夢想。我感恩黨和國家的培養,家鄉和父母的養育,感恩時代與社會的造就與磨練,感恩大家的關心與支持!
裴氏家訓“居家勤儉、嚴教子孫、讀書明德”,讓我想起我在故鄉的家。想起老家門樓上的“凌云”二字,想起家里“勤樸”“祥和”兩塊匾額,讓我懂得了父母的期望與要求;想起一年四季天不亮時母親就已把院子打掃一新,做好早飯,讓我學會了勤奮;看到父親現在彎著腰駝著背,讓我想起當初父親扎掃把和用受過傷的雙腿堅持走街串巷賣掃把供養我們上學的情景,讓我知道了要早日長大成人報答父母的恩情;想起村里有紅白喜事,父母都會去幫忙打理,從小就懂得要主動幫助別人,要做一個好人;當看到別人家孩子穿著很帥氣的大衣非常羨慕,母親總說,“等咱們家有錢了,媽媽給你買”,讓我懂得了期盼;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中學整整六年,我沒有吃過一次食堂,全靠從家里帶的饅頭、咸菜,喝的是白開水。夏天每周要回家兩趟去取干糧,學校離家70里地,當時也沒有自行車,每次都是靠兩條腿走回去。父母告訴我“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中甜”,讓我懂得了努力與堅持。
我當飛行員12年,航天員20年,從軍32年,實現一個又一個夢想,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黨和國家、軍隊和社會讓我有了今天的成長進步,我有義務有責任,通過多次執行任務來報效祖國、回報社會。
2003年,神舟五號任務沒有我的名字,因為我沒有入圍;2005年,神舟六號任務飛行梯隊里有我的身影,但并沒有看到我飛上太空。可是我沒有因此氣餒,不斷總結自己,虛心向教員、向戰友學習,更加刻苦地訓練。我認為,過程比結果重要、參與比結果更重要!盡管落選了,但并不等于失敗,而是對自己的又一次檢驗、又一次磨礪、又一次考驗。這一次沒選上,我就準備下一發!
2008年9月,我和兩位戰友在成為航天員十年后一同飛天,夢想成真。按許多人的說法,神七之后已經功成名就了,吃老本就足夠了,還要訓練嗎?還要保持狀態嗎?還要時刻準備嗎?還要再上天嗎?
對這些,我也想過,也反復思考過,也有人勸過我,包括親朋好友,說心里話,他們不希望我再冒險了。但是,我總感覺這樣做不合適,我說服不了自己,單從良心上就過不去,飛行員是國家用相同體重的黃金培養出來的,何況航天員呢!
神七成功后,和以往一樣,我們都在按計劃進行訓練。我并不知道我還有再次上天的機會。但是作為一名航天員,我就應該時刻準備著。
2016年10月16日上午,在神舟十一號中外媒體見面會上,有記者提問,為什么還要三上太空。我記得當時是這么回答的:“航天員是我的職業,飛向太空是我的事業,也是作為一名航天員的使命,盡管這項職業有風險,甚至有危險,但是我非常喜歡、非常熱愛,甚至非常享受我的職業,我愿意為此付出一切。”
父母經常教育我們,不管到什么地方,都要合群,不要單打獨斗,不要忘本。在我3次、49天、繞地球753圈的飛行中,我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集體的力量,感受到我們工程各系統、各條戰線,全體科技人員、全體戰友,始終在地面為我們提供精神與技術支持,提供后勤與安全保障。以最近一次為例,有的夫妻倆同時在崗值班33天,一個多月沒有見過自己的孩子,他們經常值完夜班,第二天還在繼續工作。是他們用心血與汗水為我們鋪就了飛天之路,是他們用智慧和力量托舉我們越飛越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廣大家庭都要弘揚優良家風,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我們每個人都要有心系天下的情懷,要有見微知著的認識,更要勇于擔當、樂于奉獻,從本職做起,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從家風家教做起,從小教育孩子要熱愛黨熱愛祖國,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家風。
2016年12月12日,我的家庭榮獲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母親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在表彰會上,總書記指出,國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只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家庭夢才能夢想成真。作為一名航天員,就是要時刻準備,不辱使命,再接再厲,再攀高峰,為祖國為家鄉父老再立新功!(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