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昕羽
摘要:近年來,戀愛觀察類節目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無論是真實的情侶夫妻關系,還是假想情侶,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觀眾敏感的神經,逐漸形成了cp捆綁現象,引起極高的關注度。誠然,不少成功的綜藝節目為我們展現了這種捆綁式營銷帶來的巨大收益,但不可否認,在高回報的對立面上,這種捆綁式經營必然存在著高風險。
關鍵詞:捆綁經濟 戀愛觀察 真人秀
戀愛觀察類真人秀的前世今生
近年來,各大電視臺和網絡平臺紛紛推出了大量的戀愛觀察類節目。其實,無論是戀愛類,還是觀察類節目,都已不是新鮮事。早在2000年年初這種節目類型就已經顯露雛形,后經過完善,戀愛交友類節目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一種節目形式,如《愛情連連看》《非誠勿擾》《非常完美》等。但由于交友類節目逐漸被扣上“快餐式”戀愛的帽子,被認為功利性過強,戀愛觀察類節目應運而生,其擺脫了單純的連連看式配對戀愛模式,以一種故事化的敘事將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展現給觀眾,增強了節目的趣味性。
目前熱門的戀愛觀察類真人秀節目又分為兩大類,一是以假想情侶關系存在的戀愛類節目,如《戀夢空間》《心動的信號》等;另一類則是以真實的情侶、夫妻關系存在的戀愛類節目,如《妻子的浪漫旅行》《幸福三重奏》等。但無論是哪一種,其創造經濟價值的核心都是嘉賓之間的情感交織。而這種cp的捆綁正是節目經濟效益的所在。
所謂cp,最早起源于日本同人圈,后經過大家廣泛的使用,意思逐漸泛化,可以指情侶、夫妻,或者假想的戀愛配對關系等。這里所說的cp捆綁經濟,是指兩個人不以孤立個體的形式存在,而是由于雙方相互愛慕、相互理解而產生共鳴,使二者在情感上有所交織,從而產生的經濟效益。
cp捆綁經濟之利
滿足觀眾情感價值需求。情感的存在、釋放和滿足并不完全是個人的事情,而具有社會性。也就是說,情感的需求標準和宣泄方式會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任何一個社會中的個體都有其獨特的情感需要以及宣泄的方式和通道。根據對受眾的調查,戀愛觀察類真人秀節目的受眾主要集中在19歲到34歲的女性。首先,這一年齡階段的群體是年輕化綜藝的消費主體,同時,女性通常被認為是情感世界里更容易受感觸的一方。因而她們更愿意將自己的情感體驗付諸實踐。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這一理論。他認為,媒介是人的感覺能力的延伸或擴展。由此,此類節目通過對觀眾視覺、聽覺的刺激,從而達到情感共鳴的目的。受眾之所以接受此類節目,正是因為他們希望能夠在明星嘉賓的情感聯系中,尋找自己的影子,在他們身上找到歸屬感,或者說通過他們的情感行為為自己的情感價值找尋范例。施拉姆在對“使用與滿足”理論進行解釋時也曾提到,受眾是根據自己的特定需求和目的來選擇媒介的。對于普通公眾的平淡生活而言,明星情侶或夫妻的生活意味著另一種可能的生活方式,因而受眾更愿意將精力花費在此類節目上,實現自己的“不可能”。
而當前收視效果頗高的戀愛真人秀節目,在嘉賓的選擇上牢牢抓住了這一點,努力去滿足觀眾的需求。結合多個綜藝節目不難看出,在年齡跨度、戀愛婚姻時長、二人職業關系等方面選取各種不同組合,使得不同的夫妻或情侶組合向觀眾傳達了他們所需的各種可能,使其在明星嘉賓身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模板,滿足其自身的情感價值的宣泄。而這一情感的賦予是單人明星嘉賓真人秀所無法滿足的。
情感捆綁帶來附加經濟價值。電視節目的制作與傳播不可回避的問題就是滿足自身的經濟效益。明星可以說是在大眾傳播的文化經濟中自帶經濟效益的部分,而明星夫妻,情侶或者是假想情侶的捆綁卻可以使這種經濟效益翻倍,帶來更加豐厚的附加經濟價值。就明星夫妻本體而言,工作性質使他們聚少離多,能夠共同參與同一節目的錄制可以增加雙方的相處時間。除此之外,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相比于傳統媒體傳播中的粉絲,社會化網絡傳播中的粉絲有了質的改變。粉絲從完全依靠傳統媒體主導的被動媒介消費者,變成了積極參與甚至影響媒體的媒介生產者。因此捆綁的出現有利于擴大粉絲基數,增加節目的受眾人群,達到節目的自發宣傳目的。同時,節目可觀的收視率可以同時帶動雙方的商業活動,增加雙方的人氣。如在《妻子的浪漫旅行》第一季中,程莉莎和郭曉冬夫妻可以算得上四對夫妻中知名度相對較低的,而節目播出后,二人的節目邀約明顯提升。一檔節目的錄制可以為雙方帶來事業的共贏,且高強度的曝光度必然會帶來更高的話題度,從而反作用于節目本身,使節目的收視率提升,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樣一種多方受益的嘉賓選擇方式必然成為眾多情感類節目的首選。除此之外,越來越多工作于不同領域的明星伴侶出現在熒幕上,也可以借此機會打通娛樂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聯系,為雙方的工作領域起到宣傳作用。
cp捆綁經濟之弊
捆綁經濟具有不穩定性。此類節目備受追捧能夠帶來很可觀的經濟效益,但在帶來收益的同時,也存在著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雖然模范夫妻、模范情侶試圖帶給觀眾積極的影響,但對于節目的消費者來說,榜樣并非他們的全部消費目的,他們需要的是新鮮感。當同一對夫妻被多次提及相同話題,或者是參與過多的同類型節目,勢必會引起觀眾的審美疲勞。例如謝娜,在《妻子的浪漫旅行》系列中,她是貫穿始終的一個嘉賓,第一季以妻子的身份參與,第二、三季中以團長的身份出現,雖然在后面兩季中,謝娜的主要作用是充當戶外拍攝區的“主持人”來活躍氣氛,引導話題走勢。但是必不可少的會提及自己與丈夫的情感經歷,當同一個話題在同一節目三季中重復出現,就會使觀眾感到不滿,以至于對其產生“她的婚姻生活不過如此”“過度消費婚姻”的質疑。因而捆綁式的cp在同一類型的節目上曝光度是有限的,需要合理控制,否則傳播效果不但達不到預期還會適得其反。
明星作為公眾人物,需要讓自己的部分隱私權在熒幕前曝光,因此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是必不可少的。夫妻、情侶的捆綁經濟涉及cp雙方,而這也就對他們的行為要求更高,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出現負面新聞,否則都會降低其在觀眾心中的模范形象。例如《親愛的客棧》中闞清子和紀凌塵分手,《我們相愛吧》鄭愷和程曉玥分手,《真愛在囧途》陳赫和許婧離婚等,都為明星本身和節目的口碑造成了不良的影響。與此同時,這一點對于假想情侶而言就顯得有些苛刻,即使是為了節目效果,雙方藝人在節目期間必須保證所謂的“專一”。而這種對嘉賓苛刻的人設要求很有可能導致一個節目走向毀滅。如早在2007年,山東綜藝頻道就曾推出過一檔名為《派對》的節目,雖然該節目當時并不是以婚戀交友為主題,但節目形式以男女游戲互動為主,因此也在觀眾心中留下了cp組合的印記,這也就導致當嘉賓不在節目錄制期間也不能有自己的情感生活,否則就會受到觀眾對節目甚至嘉賓本身人品的質疑,這種不良影響使該檔節目在即將推出第三季時走向了終結。然而節目的停播并沒有使觀眾停止對既有cp的捆綁,嘉賓只好一而再再而三發布聲明來回應觀眾的質疑。
營造擬態環境使受眾失去自我。戀愛型真人秀節目從本質上說還是屬于“秀”,而明星們的形象相比于普通人來說要重要的多,因此明星向觀眾們展示自己更好的一面或理想的一面本來就是其一種本性行為。因而當明星們在他人面前呈現自己時,他們的表演總是傾向于迎合并體現那些在社會中得到正式承認的價值,而實際上他們可能并不具有這些價值。所以受眾所看到的明星cp的甜蜜畫面有可能并非真實的,而是經過大眾媒介對明星進行劇本安排,對其表演進行選擇加工后所呈現的擬態環境。但隨著擬態環境向信息環境的進一步發展,在潛移默化中,受眾早已失去判斷能力,默認其所接受的內容是客觀真實的,由此在對比之下會對自己的真實生活產生不滿,或者當熒幕中的恩愛cp被爆出分手或離婚信息時產生難以接受的心理。
cp捆綁式真人秀節目的未來發展
當下,cp捆綁類傳播模式正是盛行的時期,而觀眾更愿意把戀愛觀察類節目當作一種自身情感的養成類節目去對待,逐漸模糊了熒幕中“秀”的成分,將其與現實不加思考地劃等號。而作為傳播主體的節目制作組為了迎合受眾的這種情感需求,只顧當前效益而忽略了“售后服務”。為了不使明星嘉賓受到傷害,也避免觀眾過多地沉浸于節目之中而失去自我,cp捆綁類的戀愛觀察真人秀節目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營造嘉賓的美好形象,而要適當呈現情侶夫妻之間的真實爭吵,把握好觀眾與節目之間的距離,謀求觀眾的情感寄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平衡,以更加真實的信息環境面對受眾。(作者單位:山東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楊麗雯.情感消費視角下網絡劇“圈地”青年群體現象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6,(02):84-87+114.
[2]高森宇.國內社會化網絡中粉絲經濟的傳播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6.
[3]范曉青.“人設崩塌”的傳播學解讀[J].今傳媒,2018,26(0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