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懷旭



摘? ?要:技術創新對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進一步深化改革、產業升級的需要。作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重要節點,甘肅省抓住政策機遇,取得了良好的科技創新成果。在新的時代機遇下,如何通過相應措施進一步提高技術創新水平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熱點問題。本文通過構建VAR模型分析影響甘肅省技術創新的因素以及作用效果,并為進一步提高甘肅省技術創新效率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技術創新;VAR模型;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B?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017-2020(7)-0081-06
一、引言
當今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技術創新引致的社會變革促進了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特別是以計算機、信息化為標志的第三次產業革命。越來越多的國家陸續認識到技術創新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并努力將技術創新融入到各個產業發展中。研究機構的理論創新、企業層面的實踐創新層出不窮,在理論層面出現了大量關于技術創新的研究,證明了技術創新在經濟發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理論發展的早期階段,熊比特最早闡述了創新理論,認為創新是一種生產要素的組合。索羅通過古典經濟模型分析了技術的外生性以及技術對經濟發展的關鍵作用,而且這種技術的改變需要政府發揮作用。80年代后期以盧卡斯等代表的新經濟理論,將技術進步內生化,認為技術創新是經濟發展中的內生因素,同樣對經濟起著強烈的助推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技術創新給予了很多政策支持。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當前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需要。甘肅省積極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機遇,注重基礎領域的研發投入以及研發成果的轉化,通過技術創新來推動區域經濟發展。那么甘肅省研發投入有沒有促進技術創新,并以此拉動經濟增長,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和產業升級成為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二、技術創新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取及來源說明
測度技術創新的指標有新產品數量、專利受理量、專利授權量、全要素生產率等,其中新產品數量多用于微觀研究,專利授權數量會受到專利授權機構偏好和審查效率的影響,全要素生產率數據不易得,而專利受理量并不完全代表技術創新水平,一個原因是學習效應,這一效應產生過程中伴隨著技術效率的改進,但并沒有伴隨專利的產生,另一個原因是一些企業組織會把一些關鍵技術當做企業機密,而不通過專利系統獲得產權保護,但因專利受理量與技術創新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學術界普遍用專利受理量作為技術創新的衡量指標,所以本文同樣以專利受理量作為衡量技術創新的指標,具有可取性。
除了研發投入(R&D)以外,影響技術創新的內在和外在影響因素很多,既包括金融發展程度,市場活力等外部環境因素,也包括人力資本等直接影響因素。本文選取的變量如下:(1)區域經濟水平,不同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程度不一,創新活動也不一致,本文用人均GDP(PGDP)表示。(2)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是技術創新的軟實力,只有專業的人才才能有效整合創新要素,將知識智力融入到實際生產服務中,產生技術創新的溢出效應,本文用各省份本專科在校人數(EDU)表示。(3)金融發展程度,金融發展程度影響著企業的融資環境,尤其是處于初創期發展期的高新技術企業,融資環境會影響企業的研發投入,從而對企業技術創新產生影響,本文用金融機構貸款額占GDP的比重(LOAN)來表示金融發展程度。(4)對外開放程度,開放程度越高的地區對于內外界資源整合的程度越高,因其能夠有利于本地企業和外部企業的技術合作,進而促進技術創新,本文用OPEN表示。關于進出口貿易額有兩個統計口徑:經營單位所在地進出口貿易額、境內目的地和貨源地進出口貿易額,本文中用境內目的地和貨源地進出口貿易額的統計指標更準確,即用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表示對外開放程度。模型選取指標和相關數據來源如表1所示:
(二)樣本描述性統計
本文以甘肅省2000-2018年的相關數據進行研究,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年份專利申請量、研發投入、本專科在校人數、人均GDP等的數值差異較大,為了使模型平穩,將此四個變量取對數處理,經一階差分后各變量平穩,檢驗結果見表3。
(三)協整檢驗
經過ADF平穩性檢驗,各個變量均不平穩,但是經過一階差分以后變量變平穩,說明五個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為此接下來進行協整檢驗。協整檢驗通常有Johansen/EG兩步法等檢驗方法,本文進行多變量檢驗,適合Johansen檢驗法,模型允許有截距項和時間趨勢,檢驗的結果如表4所示:
由特征根跡和最大特征根檢驗得出,在95%的置信區間存在協整關系,為此可以構建甘肅省技術創新的長期協整關系,長期關系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
因此,根據檢驗結果,長期協整關系如下:
InPATENT=-4.406023+0.579583InRD-0.647932InEDU+0.091341OPEN+0.576729LOAN+1.262560LnPGDP
這表明,長期來看,技術創新與研發投入、經濟開放度、金融發展程度以及區域水平有正向關系。至于人力資本水平,理論上應該能提高區域的創新活力,實證檢驗中出現負相關關系的原因或與人力資本指標選取有關系,甘肅省人才流失嚴重,因此大專科在校人數并不能充分代表甘肅省的人力資本水平。
(四)VAR分析
1.基于VAR模型的穩定性檢驗。本文采用AR根估計對技術創新以及影響技術創新的各要素進行平穩性檢驗,如果AR所有的根模系數都小于1,即所有的均在AR圖示圓內,則該模型是穩定的。穩定性檢驗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AR的根估計所有的根模在單位圓內,則所建立的VAR模型是穩定的,因此可以進行脈沖響應分析各變量影響技術創新的動態過程。
2.脈沖響應分析。利用10期滯后模型分析技術創新、研發投入、人力資本水平、金融發展程度、經濟開放度、區域經濟水平對技術創新的動態影響過程,反應路徑如圖2所示:
可以看出,總體上,各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均趨于穩定。INPATENT本身有著棘輪效應,給予自身一個標準差沖擊后,總體呈現正向影響。INRD對技術創新的沖擊在第三期轉為正值,長期趨向于零,表明研發投入對于甘肅省專利產出影響有限,更多地傾向于對專利商業化的投入。INEDU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在第三期轉為正值,表明人力資本水平的作用存在滯后效應,第三期之后對技術創新的影響趨于正穩定。OPEN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對于INPATEN的影響在第三期達到最大,隨后逐步縮小。LOAN的標準差對于INPATENT的影響長期而言并沒有提升作用。INPGDP對INPATENT的沖擊在第二期達到最大,之后縮小,在第三期之后達到穩定狀態。
3.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是通過用對內生變量方差變化的貢獻程度來衡量各因素重要性的一種分析方法,如表6所示:
從表6可以看出,技術創新對自身的影響逐漸遞減,其余變量的重要性逐步增強,在第10期的預測分析中,技術創新22%的部分由自身引起,其余變量分別占9.56%。、6.87%、27%、20.46%、13.87%。圖3更加直觀地體現了各期每個變量對技術創新的貢獻程度。
三、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結論
本文通過建立VAR模型分析了甘肅省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通過脈沖響應分析和方差分解刻畫了各變量對技術創新的長期影響,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研發投入對于技術創新的效果不明顯,對于專利產出的帶動作用有限,主要原因與甘肅省基礎研究領域研發投入不足有關。
2.人力資本水平在第10期的方差分解中對技術創新的貢獻率為6.97%,這與我國發達省份存在較大差距。索羅的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與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均認為人力資本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影響要素,而實證說明我省經濟尚沒有體現出人力資本的知識積累效應,造成對技術創新的作用有限,形成這一結果的原因與人才流失有關。
3.金融發展程度在第10期的方差分解中對技術創新變動的貢獻率為20.46%,在模型各因素中對技術創新的重要程度較高。說明2000年以來我省金融發展程度對于技術創新水平提升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4.經濟開放度在第10期的方差分解中對技術創新變動的貢獻率為27%,在模型各因素中對技術創新的重要程度最高。說明我省在過去的十余年通過與國外交流合作有效促進了技術創新,也為接下來進一步提高對外貿易水平提供了實踐基礎。
(二)政策建議
1.加大基礎研究領域研發投入。我國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同時強調基礎研究的比例要加大。由于基礎研究成果在區域間流動性差,因此有必要加強我省的基礎研發投入,以此帶動全省技術創新。具體可以從兩方面來加強:一是增加對高校科研機構的資金投入,加大對具有經濟收益預期項目的財政支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加強基礎研究在高校從業人員評價中的權重,提高高校科研機構人員的研發效率。二是加強對高新技術企業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在專利研發階段提供技術指導,合理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加速創新項目落地。
2.注重人才培養,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技術創新發展離不開人力資本投入。一是要完善相應的人才培養機制,尤其復合型背景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更需要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對于全面性人才的輸送。高校應注重學生全面的知識體系構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促進交叉性學科發展,培養具有全方位知識結構,多角度思維方式的復合型人才。二是要加強人才引進力度,營造有助于人才流動的經濟生態。加強引進高端人才的政策傾向,吸取浙江省的人才引進經驗,加大應屆生來甘就業的財政支持;合理引導風險投資,投資于創立初期的高科技中小企業,同時實行差異化的稅收政策,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補貼。
3.完善金融體系,提高金融發展效率。一是完善金融體系,完善金融基礎設施,構建便利的融資渠道,同時推動律師事務所、公證處、會計事務所、擔保機構、評信機構等金融輔助中介機構的建立與發展。二是緊盯國家產業政策,運用財政產業扶持資金和國家稅收相關優惠政策,引導金融資源流向高新技術企業,幫助創新型中小企業做大做強。二是推動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創新。積極探索投貸聯動、投保聯動等業務模式創新,應用不同產品組合、業務模式滿足高新企業發展的需要,拓寬金融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面。圍繞經濟結構調整,制定出不同期限利率結構的信貸策略,豐富信貸產品,優化中長期貸款結構,加大對具有創新基因項目的金融支持力度。
4.加強區域合作交流,提高區域經濟開放度。一是加強區域合作交流,政府應該積極創辦合作平臺,引導省內企業進行國內國際間的技術交流。二是培育主導產業,形成主導產業的帶動優勢,充分利用產業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加快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走出去,培育其做強做大,發揮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三是營造良好的招商引資環境,抓住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的契機,改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吸引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企業入駐甘肅,并加快其發揮技術擴散效應,帶動勞動密集型企業進行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
參考文獻
[1]Giuri, Paola, and Myriam Mariani. When distance disappears: Inventors,education, and the locus of knowledge spillover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12(95): 449-463.
[2]馮根福,溫軍.中國上市公司治理與企業技術創新關系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8,(7):91-104.
[3]米建華,謝富紀.創業投資、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基于中國20省市的截面數據實證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09,(06):12-13.
[4]汪洋.FDI對我國中小企業創新影響的實證研究[J].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14,(1):19-22.
[5]趙偉光,敬莉.全要素生產率、資本投入與西北五省經濟增長[J].科技和產業.2015,(2):17-23.
責任編輯、校對:梁艷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