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巧
摘 要:經典作品不但在情感上具有非凡的感染力,而且也蘊含著豐富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它歷經歷史長河的大浪淘沙,飽受沖刷與砥礪而持久不衰,成為人類精神食糧。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取了許多經典作品,如散文: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朱自清的《背影》等;小說:四大名著節選,吳敬梓的《范進中舉》,魯迅的《孔乙己》,契訶夫的《變色龍》等;詩詞:《關雎》,舒婷的《致橡樹》等;還有……如此優秀的經典作品,好多學生讀它卻味同嚼蠟,激不起他們的閱讀興趣,從中汲取營養,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關鍵詞:引導學生;經典作品;素讀文本
老師如何引導學生走進經典作品,讓學生從中汲取營養呢?
一、老師的教學設計一定要圍繞語文學科特點,而不是考試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最具人文內涵、最具情趣的語文教學,必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肩負起培養人文素質的重任。這既是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也是現實的、時代的要求。縱觀當前的語文課堂,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為了提高成績,老師上課時,按照教參及考試內容,使出全身解數把課文特別是這些經典課文大講特將,讓學生做筆記,背筆記,然后做大量的練習題對此進行鞏固。這樣單調,脫離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機械重復的教學形式,激不起學生一點的學習興趣。自律性強的學生成了復印機,自律性不強的學生說話、睡覺……語文課堂成了學生的休閑場所。
這就是學生不喜歡語文課,經典文本魅力盡失的主要原因。如果老師教學設計不圍繞語文學科特點,還以考試為宗旨,那就正應了“誤盡蒼生是語文”這句話了。
二、老師一定要素讀文本,特別是經典文本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唯有老師善于讀書,深有所得,才能教好書,語文老師不只是給學生講書的,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的。”這里的“善于讀書”絕不是拿著教參和其他資料的“對照閱讀”,而應該是自然狀態下的“文本素讀”。教師只有通過對文本反復的素讀,才能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自己的心得,讀出自己的想法,才能不人云亦云,才能從一個新的角度,去闡釋文本,把握文本,上出一篇老課文的新風采、新高度,而不是按照教材,把咀嚼了千年的老掉牙的知識強喂給學生。只有這樣,學生的激情才有可能被點燃,學生才有可能走進經典作品,才有可能從經典作品中汲取營養。
三、老師要找到文本與學生心靈之間的契合點,這一點至關重要
教師不光要素讀文本,還要認真研究學生,找到文本與學生心靈之間的契合點,然后結合這一契合點,再從學生語文素養及心靈品質成長的角度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體會到文本與生活、文本與自己之間的密切關系,才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才能覺得學習的重要意義!如《孔乙己》這篇經典小說,如果我們按照教參,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分析孔乙己形象,批判科舉制度及當時中國人的愚昧、冷酷、無情。這已時過境遷,學生對這樣的內容沒有多大的興趣,甚至有的學生對此會無動于衷,因為他認為自己已經遠離那個時代,這和他無關,更可怕的是這會給學生造成錯覺:經典作品也會過時,不讀也罷。如果老師拋開教參,拋開陳見,拋開考試,素讀文本,難道從中沒有找到自己及周圍人的影子?特別是孔乙己的好吃懶做、虛榮,難道沒感覺到我們周邊的一些人和他多么相似?這就是《孔乙己》成為經典作品的原因。經典永流傳是因為它雖然受時代的影響,反映那個時代,但是還在此基礎上去揭示屬于所有時代的、永恒不變的因素。《孔乙己》這篇小說就反映了人類社會永恒不變的因素:人的好吃懶做和虛榮成性這一人性的弱點。這一弱點,如果占領了學生靈魂的陣地,那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是非常有害的,這就是文本與學生心靈之間的契合點。我上本課時結合這一點,讓學生迅速默讀課文,然后思考、討論、交流這三個問題:(1)孔乙己真的死了嗎?說說你的理由。(2)現實生活中有和孔乙己相似的人嗎?如果有,他們生活得幸福嗎?(3)學了本文,你有何啟發?請寫出來。課堂上,學生邊默讀邊思考,積極討論交流,我點評學生發言時引導學生明確:孔乙己的死除了社會原因,還和他的自命不凡、虛榮、好吃懶做有直接的關系。現實生活中,有些啃老族、罪犯就是新時代的孔乙己,我們絕不做新時代的孔乙己,長大要成為一位勤勞、智慧、善良、自尊、自愛、幸福的人。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相信在學生心中,孔乙己已經不是小說中的人物,而是自命不凡、虛榮、好吃懶做人物的代名詞;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文本與生活之間、文本與學生心靈之間不再是兩張皮,而是水乳交融了。最后通過賞析及練習環節,學生不但感受到這篇小說的魅力,而且考試的內容也涉及了。因此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提高考試成績并不矛盾。朱自清的《背影》,如果上課時,把主題定為父愛,同樣沒有感染力。實際上這篇文章永恒的魅力,我認為在于它表現了父與子之間情感的變化過程(特別是中國):不理解父愛到自己感受到父愛,特別是自己身為人父后,深深理解了父愛,他對自己當初的行為感到內疚、自責,這也是作者三次落淚的真實原因。八年級的學生正好處于青春期,他們對父母的管教很抵觸,這不就是文本與學生之間的契合點嗎?我抓住這一點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我沒有煽情,就引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
總之,只有語文老師心懷學生,抓住語文學科的特點,認真素讀文本,努力找到文本與學生之間的契合點,引導學生走進經典作品,學生才能從中汲取營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提高,語文課才有靈魂。
參考文獻:
[1]胡義.淺談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學會思考[J].學周刊(A),2011(1):101.
[2]田英.如何引領學生閱讀經典作品[J].考試(教研版),2010(5):88.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