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雙峰
摘 要:聚焦核心素養,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成長十分重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它具有開放性特征。小學階段的綜合實踐活動,主要引導學生在親歷、參與活動中認識自然、社會與自我,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發展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落實核心素養。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小學生;思維訓練
一、開展觀察、記憶專題訓練活動
善于觀察是小學生一項必不可少的能力,它不僅是專心“看”的過程,更是大腦主動參與思考的過程。開展培養學生觀察力的活動對學生思維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比如“找不同”的游戲,根據小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學生喜愛的圖片內容,指導學生找出圖中不相同的地方,用筆圈出來,標上序號,在規定的時間內看誰找得最多。在拓展活動中,可以讓學生觀察一件工藝品、一種植物等,寫下觀察日記。此外還可以開展“換裝游戲”“建筑模型搭建”等,比如,借助積木工具進行觀察與記憶的訓練。先擺好一組積木,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閉上眼睛或者轉過身去,教師挪動其中的一塊或者幾塊積木,再讓學生對其仔細觀察,并且說出哪些積木的位置發生了變化,具體怎么變的。這樣,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還有分析力都能得到鍛煉。
二、運用思維導圖拓展學科學習
思維導圖是一種放射性思維的外在表現圖形,在開展學科類的實踐活動時,教師可以借助導圖的放射結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以及表達能力的提升。例如,小學生在語文習作時,借助思維導圖就可以激發學生寫作的欲望。比如,在習作“介紹一種物品”的題目時,學生可能會有一點自己的淺顯想法,如“文具、蔬菜、水果”等,但內容往往有局限性。那么,教師就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放射性結構,從一個中心點向外發展思維的一種圖示方式,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引導學生展開聯想,羅列出更多自己喜歡的物品。通過科學有效的指導,運用思維導圖,不斷增加層級、分支,增添相關的具體內容,比如,幫助學生羅列各種水果,以及描寫水果的形狀特點、營養價值、好詞好句等,經過不斷地訓練,就能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此外,思維導圖適用于數學、英語、科學等各個學科的學習,用來培養孩子們的創意表達、觀察記憶、邏輯思考、分析推理等多種能力。
三、創設豐富有趣的科學小游戲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通過創設具體有趣的科學小游戲,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受到學生的歡迎。皮亞杰提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因此,在活動中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材料,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選取不同材料開展探究活動。可以說材料越豐富新穎,形式越多樣有趣,越能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例如,開展“紙繩拖重”的游戲,先讓學生了解餐巾紙、報紙、棍子、一桶水、繩子、磚塊等實驗材料的特點,再引導學生大膽嘗試,學習制作有力量的紙繩,使學生初步感知嘗試改變紙繩的形狀來提起一桶水或者磚塊。活動后,開闊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討論想一想,紙繩還有什么其他的創意玩法,發展學生的觀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在有趣的探究活動中,學生知道了餐巾紙、報紙里有纖維,還能根據紙里的纖維走向特點改編創意玩法,在思考、猜測、動手操作中,提升了自身的科學思維能力。此外還有“紙飛機的飛行奧秘”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在一些簡單有趣的實驗中去觀察比較、合作交流,發展思維能力。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實踐
實踐性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內容選擇與組織上應遵循的原則。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興趣從自然、社會和學生生活中選擇確定主題,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設計解決方案,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分析解決問題,形成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例如,“走進中秋節”主題實踐活動,通過讓學生搜集中秋習俗、故事、詩句、謎語、圖片等材料,了解傳統節日——中秋節的來歷與典故,知曉中秋節的許多趣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分小組進行精彩的匯報和展示,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引導學生用美妙的音樂和舞蹈,表達自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動手制作月餅,搟皮、包餡,包好餡料揉形,放到模具里印模。待香噴噴的月餅出爐后,學生可以品嘗且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待活動結束后,引導學生整理研究過程,形成研究報告,這樣既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讓學生收獲更多的感悟。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的特點,要求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的個體生活體驗,還要著眼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開發設計多種實踐活動,使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只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真正服務于學生,才能讓學生愛上實踐,勇于探索與創新,推動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李斐.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運用[J].中國農村教育,2019(35):47.
[2]李鵬.小學綜合實踐學科思維訓練的策略探究[J].名師在線,2018(34):35-3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