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
摘 要:慶陽是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全國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為長征中的黨中央和各路紅軍提供了落腳點,是八路軍三大主力開赴抗日前線的出發點,在中國革命史上享有“兩點一存”的重要地位。慶陽五中以此為資源,開發實踐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化校本課程。
關鍵詞:慶陽五中;紅色文化;校本課程
一、實踐內容
(一)校本課程教學
通過在紅色文化教室依照自編教材《紅色南梁》教學,立足慶陽紅色革命文化遺跡和歷史,以時間和重大事件為主線,以王孝錫、劉志丹、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革命事跡為主題,共編為《“娃娃主席”習仲勛》《紅軍長征過慶陽》等16個教學主題,通過具體事件結合引導學生了解發生在慶陽的紅色歷史,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革命精神。
(二)校本教材與國家教材的資源整合
在學生掌握國家歷史教材之外,課堂上滲透慶陽紅色文化,使鄉土歷史與國家課程完美整合。例如:王孝錫建立的甘肅省第一個農村黨組織同中國共產黨成立相融合,中央紅軍過慶陽與紅軍長征融合等等。
(三)社會實踐探究
社會實踐部分共編為《蘇維埃紅旗擎隴原》等8個社會實踐探究主題活動。通過實踐探究培養學生分析、查找資料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調查、走訪、詢問、拍照、查找文獻等方式培養學生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在實踐探究中感受相關歷史情感。
(四)活動育人
利用大課間在國家重要節假日期間舉行小型活動,比如:國旗下演講《銘記國恥,不忘初心》的“九一八”紀念活動;清明節《緬懷英烈,銘記歷史》的悼念活動等。使學生了解慶陽紅色革命歷史,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樹立遠大理想信念和堅實社會擔當的品格。
二、實踐效果
(一)學生帶動家庭
開展《我的家鄉是慶陽》紅色歷史手繪大賽,在家長配合下孩子通過拍照、錄像、走訪、調查的形式收集素材,制作精美生動的手繪作品,加深學生對紅色歷史學習的興趣。
(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校校本建設
1.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校本教材編寫和課程開設,使歷史組老師也開始學習了解慶陽紅色文化,歷史教師文化素養得到提升。
2.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紅色南梁校本課程由歷史組共同承擔,制定團隊輪崗制度,利用集體備課時間進行有針對的研討,完善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3.促進學校校本課程建設
因紅色南梁課程開設,學校建成周祖農耕文化館、地理教室、“STEM創客谷”“模擬聯合國”等幾十門校本課程,推動了學校內涵發展。
(三)帶動社會影響
1.“魂園”落成典禮暨烈士紀念日等活動,被慶陽電視臺、掌中慶陽等新聞媒體報道,引起了良好的社會宣傳效應。
2.紅色南梁校本課程已經形成了“有教室”“有教師”“有教材”“有課程”和“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的“四有三進”新模式,獲得慶陽市委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獎。
3.通過一系列活動,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學校先后涌現出了“助人為樂好少年”賀一軒,“拾金不昧好少年”楊國圳等優秀學生代表,學校立德樹人,以文化人結出了豐碩果實。
三、實踐中產生的問題以及策略探究
(一)教學形式單一,需要在制度完善中調動教師積極性
紅色南梁課程還處于探索階段,老師依然采用講授形式,缺乏師生互動和情景創設。由于學校師資有限,校本課程由一線教師擔任,加重了工作量。學校應從自身制度建設方面統籌健全工作量與獎勵相掛鉤的校本課程機制,調動教師積極性,從制度上保證校本課程質量。
(二)教材整合缺乏藝術性,需要在教研切磋中改進教學模式
國家教材課堂本身容量就大,再加入紅色鄉土歷史,課堂會越發臃腫,所以兩種教材的融合會出現生搬硬套現象,缺乏藝術性。原因在于校本團隊缺乏相關教研形式,為達到校本教學目標,必須要利用課外時間開展相關教研活動,轉變教學模式,從“師—生”變為“生—師—生”課堂模式。
(三)社會實踐效果參差不齊,需要利用學校平臺加強宣傳
社會實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和必要補充。紅色南梁校本課程的社會實踐部分開設了八個單元的探究活動。由于時間原因,活動只能放在寒暑假,需要家校聯動進行。然而部分家長借口工作繁忙或者學生假期補課,使得部分學生的社會實踐探究流于形式,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校本團隊應該與學校加強溝通,利用校方平臺進行宣傳,幫助部分家長轉變觀念,達到家校合作的良性循環。
(四)活動育人缺乏創意,需要與校方加強溝通豐富形式
紅色南梁校本課程在部分團委活動中融合了紅色文化教育,例如:“‘魂園落成典禮暨烈士紀念日活動”“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活動”“從南湖駛來,在南梁興起——慶祝建黨97周年”等等。然而只能擠在每周一的國旗下演講或者大課間進行,時間倉促,活動更多的是演講或者倡議,形式單調,內容缺乏新意,學生的心理和情感共鳴效果有待加強。需要我們加強與學校進行溝通,統籌時間,在活動前安排學生收集資料,組織紅色詩歌朗誦、話劇表演或者情景劇展示,讓學校活動真正變大舞臺,達到傳承紅色基因和活動育人的目的。
不忘初心,方能守正;以文化人,方得始終。慶陽五中的紅色文化校本課程通過挖掘本土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塑魂,立德樹人,堅守初心,矢志不渝,讓文明種子傳承紅色基因,在五中的田園開出嬌艷花朵,為慶陽五中成為黃土大塬上生命詩意棲居的幸福家園作出自己的貢獻。
注:本文系2019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慶陽五中紅色文化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9]GHB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