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敏 黃民秀
摘 要:研學旅行自2016年教育部等十一個部門聯合發文之后,各社會團體把握時機,把研學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學校也把每學期一次的“春游”“秋游”的“游”換成了“研學”,但實際形式沒有根本性變化。再者,當前每個學校也在紛紛開展校本課程,但基本多是理論,實踐的機會很少。如何把本校的校本課程與學生的研學旅行充分結合起來,從而提高校本課程的意義,顯得尤其重要。以地理學科為例分析,旨在為新形勢下一線地理教師開發校本課程提供參考。
關鍵詞:研學旅行;地理;校本課程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各校紛紛開展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來提升辦學水平和辦學特色,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研學旅行是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融合的一種創新形式,校外教育活動與基于研究的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通過團體旅行和集中住宿來開展,深入落實研學的真正意義。此時把研學旅行納入中學地理校本課程開發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一、新形勢下地理研學旅行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1.有助于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高中地理的核心素養包括: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和人地觀念四個方面。立足本地實際,深入挖掘桂林的地理資源,并對其形成和發展進行綜合分析,通過研學實踐,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的成因和發展,進而指導我們的生產生活。提高學生對自然科學的熱愛之情,提升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切實提升地理校本課程的影響力
對學生因材施教使得學生全面發展,創建特色課程以及特色學校是很多學校的重要工作。校本課程意在摒棄傳統的理論教學,將理論和實踐高度統一。而研學旅行無疑為地理校本課程指明了方向。有研學活動支持的校本課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還真正做到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桂林具備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博物館資源和歷史文物古跡等研學旅行資源,設計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極大地提升了校本課程的影響力。
二、基于桂林地區地理研學資源校本課程的建構
1.享譽中外的桂林山水自然風光地貌
桂林是國際旅游勝地,典型的亞熱帶氣候區,擁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宜人氣候。全市屬山地丘陵地形,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2014年納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全市的石灰巖經億萬年的風化侵蝕,形成了千峰環立、洞奇石美的景觀。漓江從丘陵谷地穿越而過,形成了“人在畫中游”的意境美,勾畫出了一幅唯美的中國山水畫卷。整合桂林山水,可開發的自然地理課程有:(1)亞熱帶氣候特征和植被分布研究(中科院廣西植物所);(2)漓江水文水系特征分析與開發;(3)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巖洞探究和石灰巖的形成;(4)南方地區土壤酸堿度的測量、土壤改良等。
2.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名城資源
桂林是一座文化名城,是具有萬年歷史的人類智慧圣地。在漫長的歲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使他們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刻下了豐富的石刻和壁書,歷史還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古跡遺址。桂林可開發的人文地理課程有:(1)“北有長城、南有靈渠”,靈渠的建設背景和歷史意義;(2)桂林甑皮巖古人類遺址;(3)廣西最具代表的劇——桂劇的發展與
傳播;(4)南方稻作梯田——龍脊梯田的發展等。
三、校本課程與研學旅行實踐的開展
通過校內的理論學習和圖片欣賞,學生對桂林區域地理特征有了比較清晰的認知。學校結合實際情況開展研學活動。在取得家長同意的前提下,和社會權威研學機構合作保障學生安全,學校配備專業的地理教師帶隊保證研學旅行中研的深度和廣度,從而實現校本課程和研學旅行的有機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究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對國家大好山河和地域文化的熱愛之情。下面為部分設計線路:
1.半天活動路線設計
高一年級參觀桂林市博物館,距離我校僅6公里,可以利用校本課時間帶領學生搭乘校車前往。在學生參觀完博物館和聽完講座后,可以在一樓的交流區設計研學課堂,一同對桂林的自然與歷史文化進行全面認知和感悟。
針對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參觀桂林理工大學地質博物館(國家級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研究地質構造、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和桂林的礦物分布。或者可以到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所(國家級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進行亞熱帶氣候與動植物分布的研究。
2.結合每學期一次的社會實踐(一般2~3天)開展地理研學活動
目前桂林擁有比較完善的研學機構,聯合專業研學機構,配備地理教師參與帶隊,在保障學生安全的前提下,把社會實踐活動變成研學活動高效率開展,可以設計以下線路:第一天:桂林市區(七星公園+象山景區+王城),在這條線上可以參觀巖洞,探究喀斯特地貌景觀的形成和參觀碑海石刻,同時可以認識亞熱帶氣候和動植物分布;第二天:桂林至陽朔線(中科院廣西植物所+桂林市地質博物館+陽朔遇龍河、十里畫廊),對桂林的地質、礦物、水文等自然概況和旅游、基礎設施文化等人文環境進行研究。
一線地理教師在充分分析地域資源的基礎上,制訂可開展研學旅行且有研究價值的校本課程十分重要,設計完善的研學方案,借助學校、家庭和社會機構三方力量以保證研學活動安全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毛廣雄,景榮.淺談變革中的地理教育發展趨勢[J].地理教育,2017(1):9-11.
注:本文系2019年廣西“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桂林特色地學資源的中學生研學旅行發展的研究”(項目編號:2019C401)階段性成果。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