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以及語文教學體系的變革,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語文教學中,課前預習是一項重要內容,教師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對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增進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的理解都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對語文有效預習的意義進行闡釋,并結合農村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預習現狀,對農村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有效預習的方法進行探討,希望為小學中高年級教師實施語文教學活動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有效預習;方法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課堂教學之前,引導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預習,是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師實施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有效的課前預習可以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課堂學習內容,找出學習難點、重點,并在課堂上通過針對性學習,快速掌握學習內容[1]。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在當今新課改不斷推進,倡導語文教育“減負不減質”的背景下,實施有效預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升的重要途徑。
一、農村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有效預習的意義
1.實踐新課標
在我國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時,要積極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結合教學目標,對傳統的傳授式教學方式進行改進,通過構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體系,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以此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及實踐應用能力。而在農村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合理引導,幫助學生實施有效預習活動,正是這一要求的體現。在預習活動中,學生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習主體作用,通過自主學習,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并通過與其他同學的討論、合作,對課文內容進行探索,從而達到培養他們創新精神及實踐應用能力的目的。
2.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農村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經過了低年級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語文知識,具備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如獨立閱讀能力、獨立思考、獨立查閱相關資料的能力等。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課前預習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直接與文本對話的機會,促使他們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對課文進行初步分析、了解課文大意,并在預習的過程中,通過自主思考,找出學習的重點、難點,并提出問題,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2]。在這個過程中,主要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只是起到輔助、引導的作用,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語文思維,都有積極的作用。
3.構建高效課堂
學生在課前預習的過程中,會結合所學知識對課文內容進行閱讀、理解,并嘗試回答課后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以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在閱讀、探索的過程中,了解自己哪些知識掌握得比較好,哪些知識自己還不理解,比較欠缺。這樣,他們在課堂上可以有針對性地聽課,并通過聽教師的講解,提出問題,解決自己的疑惑。這對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有很大的幫助。對于教師來說,也可以結合自己對于學生課前預習情況的了解,以及學生在課堂上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可以將較多的時間用來講解學生普遍理解不夠深入,且屬于教學重點的內容,盡可能使學生在短暫的課堂時間里充分理解、掌握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二、農村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預習現狀
1.課前預習流于形式
農村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因教學環境、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自主學習能力有限,在開展課前預習活動時,教師需要結合教學目標及課堂學習內容,為學生布置預習作業。這樣,學生可以根據教師布置的作業,一步步進行預習,這也是確保預習效果,提高學生預習效率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實踐調查中可以發現,部分教師在為學生布置預習作業時,存在預習要求不明確,預習重點不突出的問題,學生對于具體要預習什么內容,應該怎么預習,達到什么樣的預習效果感到很模糊。因此,他們在預習過程中,通常只是簡單地劃分一下段落,熟悉一下生字、詞句,讀一下課文內容。這樣的課前預習,遠遠達不到有效預習的要求,也無法通過課前預習,實現提高課堂效率的目標。
2.課前預習內容千篇一律
在實踐調查中還可以發現,部分小學中高級語文教師在為學生布置預習作業時,沒有根據課文的特點,如文本體裁、創作背景等,設計個性化預習作業內容,而是每篇課文都沿用相同的預習作業設計模式,讓學生用相同的預習方法進行預習。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很容易在預習過程中忽視不同文本自身的特點,以一種程式化、機械化的方式進行預習,導致課前預習缺乏針對性、有效性。
3.課前預習高耗低效
在實踐調查還可以發現,部分教師為了讓學生全面了解課文內容,在布置預習作業時,一味要求學生搜集大量與文本相關的資料,以此擴大語文課堂的信息量,加深、拓展教學內容。但是,教師卻并沒有對這些作業的實際意義進行充分的考量,如學生是否能夠真正看懂、理解這些資料信息,這些資料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是否有幫助,這些任務是否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等,從而導致課前預習偏離了軌道,失去應有的價值及意義。
三、農村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有效預習的建議
1.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農村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實施語文預習活動時,也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了解、觀察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將課前預習活動與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起來,以此提高學生的預習興趣,提高他們的預習積極性及預習效率。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文本特點,靈活設計預習作業,借助豐富、多樣的預習作業形式,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側重于字、詞等基礎性知識學習的文本,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預習過程中重點查閱這些字、詞的意思;對于側重于優美句子、段落學習及應用的文本,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預習過程中對這些句子、段落進行反復朗讀;對于側重于作者生平學習的文本,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預習過程中適當地延伸閱內容等。多樣化的預習內容,可以打破傳統預習作業的單一化、模式化,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對提升預習效果及課堂教學效率都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2.構建細化操作的預習模式
教師在設計預習內容時,除了需要根據課標年級目標及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確定預習內容以外,還要對具體的預習步驟進行細化,并要求學生按照預習步驟一步步進行預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預習的目的。例如,教師可以采取“讀、標、注、查、問”五步預習法,讓學生先對課文內容進行通讀,標出一些不太理解的內容,并結合自己的理解對一些重點語句、段落進行注釋。然后,再利用字典、網絡等工具,對與文本相關的內容進行查閱,對于一些存在疑惑的內容,可以在課堂上向教師進行提問。教師也可以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為核心,設計整體閱讀、重點閱讀、心得體會、嘗試練習四步預習法,以此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提問能力,同時教師要向學生明確闡述每個步驟應該怎么做,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
3.注重文本題材的差異性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了多種體裁的課文,而且這些課文涉及了很多的內容。教師需要充分了解這些課文的特點及差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不同的預習策略。例如,對于詩詞類的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找出其中的詩眼或詞眼,然后再圍繞詩眼或詞眼對詩或詞的內容進行探討,再逐步了解每句詩或詞的意思,進而了解整首詩或詞的意思;對于小說類題材的課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找出其中的主要人物,并通過閱讀,了解主要人物的言行、思想動態等,在心目中勾勒出一個大概的人物形象;對于散文類的課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點把握文章的整體創作思路,及作者所要抒發的內心情感,并在此基礎上,理解課文的重點段落內容等。這樣,既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他們掌握不同文本體裁的學習規律,促使他們通過預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4.重視生本差異
在設計課前預習內容時,教師還要注意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學生間的差異,在農村小學個體的表現尤為明顯。如每位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基礎等都有很大差異,教師需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層次,設計不同的預習內容。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不同難度的預習內容,提出不同的預習要求及預習目標,如可以將預習內容劃分為一星、二星、三星等,對于學習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可以讓他們預習基本的、必須學習的內容,如段落的劃分,詞句的查閱等;對于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給他們增加一些可選預習內容,如查閱創作背景,闡述課文中表達的思想情感等;對于學習基礎扎實,具有超前學習能力的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設計一些能夠充分發揮其自主學習能力、鍛煉他們想象思維、創新思維的預習內容,如要求他們以課文為范文,進行作文寫作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并通過不同層次的預習設計,循序漸進地逐步提升學生的預習能力及語文學習能力。
四、結語
總的來說,在農村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需結合實際情況,開展有效的課前預習,這也是整個教學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農村小學教師要加強課前預習的指導,結合新課改的要求,運用先進的預習指導理念,對現有的預習指導模式進行全面的改革與創新,通過構建全新的預習體系,積極提高課前預習的有效性,以此滿足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增進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并通過實施有效的課前預習活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及語文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路靜.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幾點嘗試[J].中國校外教育,2018(28).
[2]葉明德.演奏好“課前預習”前奏曲:小學高年級語文預習有效性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19):217-218.
作者簡介:吳小巧(1970—),女,漢族,山東省濱州市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山東省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二中學語文教師,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