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玲瓏
摘 要:詞語教學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起點,更是低段閱讀教學中比較關鍵的環節。因此在教學中精心設計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理解詞語的興趣則顯得尤為重要。從“觸摸詞語”“拓寬詞語”“提升詞語”三方面出發,幫助學生理解詞語,以提高詞語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詞語教學;小學低段;教學策略
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詞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離開詞語就無所謂語言。詞語掌握的水平對學生閱讀能力具有重要影響,對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也十分重要。正所謂“四兩撥千斤”看似簡單的詞語教學卻與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因此,提高詞語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都將面臨的一個問題。
【片段1】一下21課《小壁虎借尾巴》詞語教學中,教師出示“墻壁、蚊子、咬斷”等詞后又讓學生讀單個的生字,壁、墻等。第二板塊就是分析課文內容,讓孩子們找到小壁虎了解各自的尾巴作用后,一堂課就結束了。
反思:詞語教學與閱讀教學缺乏有效結合。在本課中詞語的出示只是為學習生字做鋪墊,沒能起到幫助閱讀的作用。兩張皮一分離,使得詞語教學與閱讀教學支離破碎。
【片段2】二下《蜘蛛開店》的教學中“有一只蜘蛛,每天蹲在網上等著小飛蟲落到上面,好寂寞,好無聊啊?!睂W到這老師引導學生理解“寂寞”說:蜘蛛每天都在網上他會說什么?學生A說:“我受不了了。”學生B說:“??!太無聊了,沒事情做!”教師說:“是?。∷灾┲霙Q定開一家店,緩解寂寞的感覺?!?/p>
反思:注重內容的分析而忽視詞語的理解與積累使教學空洞。語文學習后應讓孩子們在腦中留下一些語言的痕跡。詞語作為小學低段的教學重點,顯然這樣的教學只能讓學生了解內容而缺少語言的積淀。
一、在直觀形象中觸摸詞語,讓理解流連
字詞有褒貶,語言有冷暖。詞語教學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新課標第一學段教學目標中重點提出“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怎么操作呢?我們可以利用生活實際中的直觀形象,帶領學生翱翔在詞語的感性世界中,用五感去觸摸詞語的溫度,把一個個沒有生命的字符轉變成學生意識中帶有深刻內涵的東西。
1.借助漢字的象形特點理解詞語
每個漢字都有自己的歷史,借助漢字的圖畫特點,引領學生理解詞語。既能增強學生學習漢字的趣味性,也向學生滲透了祖國優秀歷史文化教育。
如在教學《不懂就要問》一文中,因為“私塾”這種事物離學生現實生活很遠,導致學生對詞語理解比較模糊。大部分學生對“私塾”的理解等同于“學校”。因此教師并不急于解釋,也沒有讓學生直接借助工具書解釋詞意,而是充分利用豐富的漢字知識,將“私”和“塾”形象地描繪出來,使漢字形象化,再闡述古時候的“私”和“塾”分別是怎樣的。這時候解釋是必要的,學生充滿好奇,像跟隨著老師考古挖掘一樣。如此設計和講解,使學生對“私塾”一詞的理解更加透徹,印象也更加深刻。
所以,教師不妨思考一些詞語的象形代表含義,從具體的象形文字中挖掘詞語的溫度。對一些較有代表性的象形字可以歸入此類進行教學。
2.借助插圖等直觀教具理解詞語
低年級教材中的插圖形象直觀且畫面優美,往往是對課文內容的直接反映,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學功能。例如,古詩中一些離他們生活經驗較遠的詞語,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可以借助插圖,幫助學生理解深奧的詞語,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敕勒歌》的教學中,理解“籠蓋四野”這個詞語時,教師只要引導學生將詞語與插圖對照,無需多費口舌,學生自然而然就能領會。又如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時,教師給學生展示實物蒲公英乘風飛去的畫面,學生就能理解“紛紛出發”這個詞語。低年級孩子形象性思維占主要優勢。基于這個特點,那么給他們直觀的形象和有趣的引導,如此,他們的想象才有基礎,他們的理解才有著力點,他們的表達才有源頭。
二、在情境中拓寬詞語,讓理解滲透
如何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師可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對詞語的概念進行細分,并在情境中拓展詞語,領悟作者在文章中表露的感情。久而久之,學生的言語在潛移默化中必會日漸精確、傳神、豐富,語文素養必能得到提升。
1.借助表演理解詞語
兒童是天生的演員。他們最愛表演和模仿。與借助工具書相比,學生更喜歡有效的表演,通過形象的動作神態,從親身體驗中理解抽象的詞語含義。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就經常用表演來教學。
(于老師請了五位小朋友分別扮演狐貍、老虎、小兔子、小野豬、小鹿?!昂偂痹谇懊娲髶u大擺地走,“老虎”在其后東張西望)
老師順勢問:“老虎,你在東張西望些什么?”
生答:“我在看看其他動物是不是真的像狐貍所說的那樣怕它的威風。”
(學生繼續表演,這時小動物看到了“老虎”就呀的一聲,撒腿就跑)
師問:“小鹿,你為什么跑,怕誰呢?”
生答:“我怕老虎,狐貍后面跟著一頭老虎?!?/p>
學生看了精彩的表演,“神氣活現、搖頭擺尾、半信半疑、東張西望”這些詞就都明白了。學生再讀課文時也就會讀得特別有感情。
這說明,讓學生在可看、可辨的情境之中認識事物,通過動口、動眼、動手、動腦,用多種感官獲得的對詞語的理解將會是十分深刻的。
2.通過比較分析,理解詞語
毋庸置疑,“比較”是詞語學習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詞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比較分析,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養成認真思考的好習慣。
在《狐假虎威》一文中“有一只老虎正在尋找食物,一只狐貍從老虎的身邊竄過,老虎撲過去,把它逮住了?!边@里為什么用“竄”而不是用“跑”呢?學生通過比較、討論逐漸明白了:“跑”只是一個動作,而“竄”是逃跑、亂跑,說明老虎來了,狐貍很緊張地在逃跑。
除此之外,在園地字詞句運用中也有許多選詞填空的練習,這樣的訓練也能讓學生從音、形、義、用等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咀嚼,在咬文嚼字中深刻區分概念、領悟詞意。
3.創設生活情境理解詞語
“語境”是一種言語或語言的背景,是制約語義的“場”。在不同語境中,詞語的含義往往是不同的。語境兼具了詞語解釋和判斷功能。離開語境,詞語運用的審美價值就難以鑒賞。低年級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大多以直觀形象為主。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有意識地創設生活情境,把課文中所描繪的客觀事物或現象從抽象轉換成生動形象的。
在《寓言二則》一課中,教學“巴望”一詞時,教師先問學生:“同學們,巴望有近義詞嗎?”同學們馬上說出“希望”“盼望”,教師追問:“你目前最希望什么?”同學們興奮地交流著,有的說:“我希望得到六一禮物?!庇械恼f:“我希望能吃到生日蛋糕。”還有的說:“我希望早點和媽媽去外國旅游?!苯處熛鄼C小結:同學們都盼望著美好的日子早點到來,但我們仍要靜心好好學習,農夫一心想禾苗快點長大,時時刻刻去地里轉著。他是多么迫切希望禾苗快點兒長高,所以在這里巴望是表達一種急切的心理。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用“巴望”進行說話練習。在語言遷移運用中,強化所學的知識。這種情境式教學方法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感悟能力。
三、在運用中提升詞語,讓理解升華
學以致用,無論是感受也好,積累也罷,其最終目標就是為了表達運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意解詞的確切性,還要注意詞的練習和運用。前者是掌握詞語的基礎,后者才是掌握詞語的目的。因此,我們要把詞語放入有趣的情境中,讓孩子們主動地運用。
1.用詞造句,發展學生思維
語文教學中,應重視語言與思維的統一發展。引導學生從書本上聯系生活中接觸過的或看到過的人和事,引導學生從廣泛的生活中取材,以豐富造句的內容。通過這樣的誘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造出了內容不同的句子。在《花的學?!贰凹奔泵γΑ币辉~的教學時,教師提問學生:我們平時會急急忙忙地干些什么呀?學生有的說:“星期六,我急急忙忙地準備去上興趣班?!庇械恼f:“我和爸爸急急忙忙地去看望受傷的奶奶。”這些隨文的口頭造句訓練是運用語言的實踐活動之一。這不僅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的有效手段,對學生發散思維、消化鞏固所學詞語都有很大幫助。
2.通過詞語,復述故事
為了鞏固學生對一些詞語的理解,新教材在編排時提倡讓學生用詞復述課文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如《樹和喜鵲》的課后習題出示:
從前、喜鵲、孤單、嘰嘰喳喳
后來、鄰居、快樂、安安靜靜
提問:從前樹和喜鵲的生活是怎樣的?后來為什么它們很快樂?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回憶課文內容,理解并運用詞語進行復述。這在鞏固詞語的基礎上,還訓練了學生的記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巧借詞語,拓展想象說話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緊扣關鍵詞語讓學生感悟。如《葡萄溝》中“五光十色”的教學,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在哪兒見過五光十色?學生想象沙灘上有五光十色的貝殼,海底有五光十色的珍珠,商場里有五光十色的飾品……“五光十色”被學生還原成一幅幅圖畫,散發著誘人的色澤。葡萄溝的葡萄逐漸由生硬的字符變成了實物,仿佛已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唾手可得……
另外,低段孩子喜歡看有趣的圖畫而且愛想象。因此,讓他們在看圖中運用詞語,不僅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而且他們也輕松地掌握了詞語的運用。
詞語教學能幫助鏈接學生與廣袤豐美的語文世界,它不是簡單的敘述,而是與學生息息相通的橋梁。加強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不但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積累語言,而且能幫助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提高語文素養。當然,低段詞語教學策略還有許多,只要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有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其他策略也都是可行的。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筆者將會慢慢嘗試,盡可能地使學生有更多的收獲。
參考文獻:
[1]黃長紅.語文之本不能缺失:談詞匯教學[J].語文教學之友,2007(7):12-14.
[2]吳羅青.詞語教學,精彩紛呈:賞析特級教師于永正的詞語教學[J].小學語文教學,2017(Z1):14-17.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