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化學科目的學習中,核心概念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能揭示出化學事物的本質屬性,幫助學生認識事物的性質變化規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觀察以及對物質變化現象的分析,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經過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在不斷運用概念的過程中,從事物的本質上把握物質的屬性,真正掌握物質變化的內在聯系及其規律性。
關鍵詞:高中化學;核心概念;建構
高中化學的基本概念除形象思維外更側重抽象思維,要在抽象思維的基礎上理解概念和規律,所以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通過實驗觀察以及對物質變化現象的分析,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經過抽象概括才能形成。下面我從幾個角度分析如何進行高中化學概念教學。
一、直觀展示,了解概念
化學教學中采用直觀的教學手段,給學生提供感性認識,既能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又能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概念,從而幫助學生從片面認識走向全面認識,達到核心概念建構的最佳效果。
1.情景展示
如在引入原子概念時,用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把a粒子射向金箔的情景展示了原子的結構,既讓學生形象地了解了周期表制訂的依據、原子的真實結構,又讓學生學習了科學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2.實驗展示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利用演示實驗,既能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又能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形成概念。例如,為了幫助學生形成“原電池”的概念,課堂可以演示“水果電池”這個實驗,引導學生觀察:(1)銅片放入一個檸檬無現象,鋅片放入另一個檸檬有氣泡。(2)用導線將銅片和鋅片連接后現象不變。(3)將銅片、鋅片放在同一個檸檬中并用導線連接后銅片有氣泡,鋅片沒有。通過觀察,學生總結出此變化的特點:裝置必須滿足三個條件。此時,教師引入“原電池”這一概念,學生很快就能接受。
二、分析探究,建構概念
常規教學在講授概念時,往往會先入為主,直接給出結論,而忽視得到結論的過程,一些錯誤的知識會對學生運用科學概念起到阻礙、干擾的作用,此時,教師通過學生遞進式的深度分析探究,幫助學生抓住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主動地完成科學概念的建構。
例如,在講化學平衡常數概念時,一些教師認為濃度熵概念超綱不講,但我想給予學生平衡定量觀的理念,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先列出數據表格讓學生觀察、分析得出結論:平衡時生成物指數冪的乘積除以反應物濃度指數冪的乘積,所得的比值是平衡常數,任意狀態時的比值稱之為濃度商,借助平衡常數,學生進而判斷,Q和K不同值時,平衡向不同方向移動或不移動。整個過程,學生充當了主動參與、探究的角色,我觀察學生的表情是理解、接受的,而且我們將平衡上升到一個新的理念的高度。
三、揭示本質,理解概念
如在“物質的量”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以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研制氧化汞歷史事實為教學情景,介紹其最早使用天平作為化學研究工具并借氧化汞熱分解實驗推翻“燃素說”之后,提出問題:拉瓦錫為什么終生未能測出氧化汞的化學式?自然將學生引入了“由物質的質量設法得出微粒個數(N)”的任務型課堂。師生共同行走于“嘗試問題解決途徑——猜想解決方案——篩選方案——設計單分子膜實驗——得出物質的量概念——引出摩爾質量概念——賦值假設——求出氧化汞的化學式”的過程之中。
經過層層任務完成,學生對“物質的量”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過揭示和分析概念之間的內在矛盾,使學生理解概念和深化對概念的認識,不僅揭示了概念的本質,也感悟到“微粒觀”與“定量觀”及化繁為簡、化整為零的科學思想方法,有利于學生形成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解決難點,運用概念
形成概念并不等于掌握概念或能靈活地運用這些概念,只有引導學生用概念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達到對概念的鞏固、運用和還原。
如在講解氧化還原反應的過程中,為促進學生理解并應用氧化還原反應理論,多處設置了問題來促進學生思考。(1)讓學生思考Fe2+和Fe3+,如何實現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教師提供藥品讓學生設計實驗并進行對比實驗,明白二價鐵轉化成三價鐵需要加氯水等氧化劑,反之加鐵粉等還原劑。(2)設計了“FeCl2中混有FeCl3如何檢驗?如何除去雜質?”這項活動,同時也設計一系列的驅動性問題:①KSCN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先加?②加入氯水后再加可以嗎?③加入氯水有什么優點?(3)根據氧化還原原理,補充完整“鐵三角”相互轉化。這樣層層設疑促進了學生思考,驅動性問題的設置有利于教學,有利于學生思考,有利于學生從對比實驗中運用氧化劑和還原劑的概念并解決難點。
總之,在化學概念的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更要讓學生理解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善于創設探究情景,設計驅動型問題,引導學生操作、觀察、思考、表達,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讓學生從中得到探索者的收獲、發現者的歡樂、勝利者的喜悅。
參考文獻:
[1]班偉.淺談新課程下高中化學核心概念教學的有效設計[J].中國校外教育,2018(21):146.
[2]朱雅琴.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核心概念的建構[J].中學教學參考(理科版),2019(5):66.
作者簡介:孫聰,1969年1月出生,女,上海人,最高學歷:大學本科,職稱:中學化學正高級,研究方向:高中教學課程與高考研究,單位:深圳市龍華高級中學。
編輯 李建軍